“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笔大胡画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好一幅天空晴朗,梅子成熟,外出游览的景象。这句诗出自南宋诗人曾几的《三衢道中》。

曾几学识渊博,历任江西、浙西、浙东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南宋诗人,也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

一起赏析原诗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五月份,天天晴朗,没有一丝云彩,是难得的好天气。梅子成熟黄了,到了摘果的季节。

曾几带着书童,一起游览三衢山,先是乘小船沿着小溪前行,清澈的流水缓缓地流着,不觉到了小溪的尽头,然后再沿着山间小路往上爬。

游完返程时,曾几没有走原路,而是走了一条山间道,看到山路上的古树苍翠,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此诗表达的心情

仕途顺利,心情愉快。曾几这首诗取名《三衢道中》,可以看出这是他从江西提刑,调整到浙西任提刑,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顺路看看有名的三衢山。人逢喜事精神爽,到更好的地方任职,心情肯定高兴。游完后,诗兴大发,满满的是喜悦之情。

景色优美,不虚此行。五月,本是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就连返程的路也与”来时路”一样,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

全诗都用景语,浑然天成,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诗人将一次平常的游览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


清风岩塘




唐诗重情趣,宋诗重理趣。而这首诗的作者则尝试将情趣和理趣相结合,希望探索出一种新气象。

虽然后人将此诗的作者曾几列入江西诗派,但其诗风偏闲雅清淡,有别于江西诗派崇尚的瘦硬奇拗诗风。这首七绝《三衢道中》是曾几的代表作之一: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题解:

三衢,山名。在今浙江剩衢县。三衢道,是这首七绝的主题意象,那么,作者希望借此一主题意象表述些什么?我们一起看看:

梅子黄时日日晴

起句点明时节,在笔法上称为明起。但此一明起,却暗藏着此诗的第一个同与不同的对比。

在诗词中,梅子黄时总是和雨关联,称为“梅雨”时节,例如,贺涛的《青玉案.横塘路》结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这里,贺涛用“一川烟草”比喻闲愁之多;用“满城风絮”比喻闲愁之乱;而“梅子黄时雨”,则是比喻闲愁的绵长。作者在这里用的是博喻修辞手法。

作者的起笔,实际上是利用诗词的特定意象“梅雨”,作了一个与“日日睛”的不同对比。相同的是季节,不同的是“日日雨”的常态和现在“日日晴”的实况。



小溪泛尽却山行。

紧承“日日睛”,以游山玩水展开描述,小溪泛尽是玩水,山行是游山,中间着一却字(却,在这解作“再”),说明游兴之高。

相同的是兴致,不同是水一程和山一程。仍是用同与不同为主题作铺垫。

绿阴不减来时路

转句的运笔极巧。紧承游山,但将游山的过程全部作了省略,直接跳转到归程上。并且用归途上的“绿阴”与“来时路”的“绿阴”作出对比。

相同的是“绿阴”,不同的是“来时”与“归途”。

添得黄鹂四五声

前面三句,都是一句一对比。但作者在游山过程的“来时”与归途对比中,将来时没有的“黄鹂”叫声,作了强调,以扣合起句的“日日晴”。即将“黄鹂”的叫声作为此七绝的诗眼,以突出归途的兴致与情趣。



此诗初读时,觉得只是写梅子黄时出游的情趣。但细读之下,便会发觉作者是想借此情趣,探求诗的理趣。

三衢道中,就好比是人生的旅途中。尽管都是雨多睛少,尽管都是水一程、山一程,尽管经常都会处在好象回到出发点的运动中,尽管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景物、熟悉的脸容。但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用心感受,便会在这些相同当中,发现不同。人生也就有了很多鸟语欢声般的情趣。


诗词书院


诗句出自《三衢道中》,创作于诗人曾几去往三衢州(浙江常山县)的路途上,这是一位拥有诗和远方的旅行爱好者!

曾几此人,南宋诗人,自号茶山居士,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作风格清淡灵动,语意浅显生动,多为个人生活之作,也不乏爱国抗金名篇,著有《茶山集》。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陆放翁是曾几的学生,曾为他题写墓志铭“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归于江西诗派(以黄庭坚创作理论为中心形成的诗歌流派)。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首句就是一个明显的对比,大家都知道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季节,能够有日日放晴的天气是多么的不容易!仿佛压抑在心中的苦闷不渝一下子清空了的感觉,有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诗人泛舟而行,清风习习卷翻了衣角,直到溪流的尽头,兴之所至,改道山行。一个“却”字表面上道出了诗人游兴正浓,结合上下文来看,这是归途,因为有“来时路”,正所谓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在归途的寂静山路中,喜得黄鹂欢快地啼鸣陪伴。

诗情画意

人在旅途,正是梅子黄透的季节,天气出奇的好。水天交际之处,一叶轻舟顺着蜿蜒的九曲溪翩翩而来,随波逐流直到溪水的尽头。

“公子,靠岸了。”说话的是身着灰色麻衣的船夫,面容沧桑却带笑意,显得憨厚朴实。

船舱中走出一位青衫文士,身后跟着一书童一仆人。

“谢谢老人家了。”青衫文士稳稳地上了岸,仆人抬手递了些许船资,与书童一道提着两个包裹上了岸,接下来要走山路了。

曲曲折折的山路上依旧绿树葱茏苍翠,林间时不时地传来几声黄鹂欢快鸣叫,清脆动人,看那青衫文士的表情就知道了,满是陶醉和喜悦。

一行三人也不赶路,索性走走看看,亦或停下来吃点干粮,尽情享受大自然之野趣。这个自然是指那青山文士咯,因为他没有包袱一身轻~

天气晴朗,心情愉悦,漫步山林,随心而至,鸟语莺啼,清新自然如在画卷当中,诗人明快愉悦的心情在诗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这个春天虽然尚未到梅雨季节,出门仍然受限,就让我们的心灵感受诗意去到远方旅行吧~


这个回答你们还满意吗?喜欢的请关注或转发,留言发表不同见解~与@晴空莽莽一起分享!(图片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