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笔大胡画


此诗句出自宋代曾几所作的《三衢道中》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表达了作者 一种愉悦的心情。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首诗是作者曾几在浙江衢州三衢山旅游时所创作的,全文抒发了作者对旅途美好风光的赞美之情,以及表达了作者在旅游时的愉悦之情。

首句“梅子黄时日日晴”点明了出游时的一个时间应是“梅子黄时”的梅雨时节,即初夏。本来梅雨时节多是阴雨天,但是作者出游那天确是“日日晴”的好天气,由此可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应该如天气一般晴朗的。

第二句“小舟泛尽却山行”意思是游玩时泛着小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诗中的“却”字并不是表“转折”的意思,而是“再”的意思,诗人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仍然兴趣不减,接着上岸于山间步行,可见当日诗人游山玩水的兴趣昂扬。

接着第三、第四句“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描写的是在山间步行期间的所见所闻——山间绿荫葱葱,跟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林间还传来几声黄莺欢快的鸣叫声,声音欢快悦耳,比来的时候更增添几分趣味。从树荫和鸟鸣声,我们又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欢快的。

诗人将一次普普通通的游玩用“晴”、“却”、“不减”、“添得”等字眼不仅写出了初夏的三衢山怡人的风光,并且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愉悦心情。

诗中用“梅雨时节”应有的“阴雨天”与诗人眼下的“晴天”作对比;用林间的“幽静”与黄鹂的“三两声”作对比,全诗看似平淡无奇,但又错落有致,全诗没有用一个关于“美”的字眼来描写景色,也没有直抒作者心情,但是读者却能在脑海中浮现一幅初夏山间郁郁葱葱的秀丽之景,并能能感受到诗人当时内心的愉悦。

全诗读起来清新脱俗、唇齿留香,别有一番韵味。

最后普及一下作者曾几——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同时也是个旅游达人,著有《发宜兴》、《书徐明叔访戴图》等作品,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他的学生陆游曾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

 

 

 



半月书单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好一幅天空晴朗,梅子成熟,外出游览的景象。这句诗出自南宋诗人曾几的《三衢道中》。

曾几学识渊博,历任江西、浙西、浙东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南宋诗人,也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

一起赏析原诗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五月份,天天晴朗,没有一丝云彩,是难得的好天气。梅子成熟黄了,到了摘果的季节。

曾几带着书童,一起游览三衢山,先是乘小船沿着小溪前行,清澈的流水缓缓地流着,不觉到了小溪的尽头,然后再沿着山间小路往上爬。

游完返程时,曾几没有走原路,而是走了一条山间道,看到山路上的古树苍翠,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此诗表达的心情

仕途顺利,心情愉快。曾几这首诗取名《三衢道中》,可以看出这是他从江西提刑,调整到浙西任提刑,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顺路看看有名的三衢山。人逢喜事精神爽,到更好的地方任职,心情肯定高兴。游完后,诗兴大发,满满的是喜悦之情。

景色优美,不虚此行。五月,本是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就连返程的路也与”来时路”一样,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

全诗都用景语,浑然天成,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诗人将一次平常的游览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


清风岩塘




唐诗重情趣,宋诗重理趣。而这首诗的作者则尝试将情趣和理趣相结合,希望探索出一种新气象。

虽然后人将此诗的作者曾几列入江西诗派,但其诗风偏闲雅清淡,有别于江西诗派崇尚的瘦硬奇拗诗风。这首七绝《三衢道中》是曾几的代表作之一: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题解:

三衢,山名。在今浙江剩衢县。三衢道,是这首七绝的主题意象,那么,作者希望借此一主题意象表述些什么?我们一起看看:

梅子黄时日日晴

起句点明时节,在笔法上称为明起。但此一明起,却暗藏着此诗的第一个同与不同的对比。

在诗词中,梅子黄时总是和雨关联,称为“梅雨”时节,例如,贺涛的《青玉案.横塘路》结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这里,贺涛用“一川烟草”比喻闲愁之多;用“满城风絮”比喻闲愁之乱;而“梅子黄时雨”,则是比喻闲愁的绵长。作者在这里用的是博喻修辞手法。

作者的起笔,实际上是利用诗词的特定意象“梅雨”,作了一个与“日日睛”的不同对比。相同的是季节,不同的是“日日雨”的常态和现在“日日晴”的实况。



小溪泛尽却山行。

紧承“日日睛”,以游山玩水展开描述,小溪泛尽是玩水,山行是游山,中间着一却字(却,在这解作“再”),说明游兴之高。

相同的是兴致,不同是水一程和山一程。仍是用同与不同为主题作铺垫。

绿阴不减来时路

转句的运笔极巧。紧承游山,但将游山的过程全部作了省略,直接跳转到归程上。并且用归途上的“绿阴”与“来时路”的“绿阴”作出对比。

相同的是“绿阴”,不同的是“来时”与“归途”。

添得黄鹂四五声

前面三句,都是一句一对比。但作者在游山过程的“来时”与归途对比中,将来时没有的“黄鹂”叫声,作了强调,以扣合起句的“日日晴”。即将“黄鹂”的叫声作为此七绝的诗眼,以突出归途的兴致与情趣。



此诗初读时,觉得只是写梅子黄时出游的情趣。但细读之下,便会发觉作者是想借此情趣,探求诗的理趣。

三衢道中,就好比是人生的旅途中。尽管都是雨多睛少,尽管都是水一程、山一程,尽管经常都会处在好象回到出发点的运动中,尽管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景物、熟悉的脸容。但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用心感受,便会在这些相同当中,发现不同。人生也就有了很多鸟语欢声般的情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