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三國時期有什麼感人的小故事嗎?

婷婷愛歷史


臧洪:一個不太出名的人物,一段令人蕩氣迴腸的故事。

臧洪出身於官宦世家,舉孝廉出身。在中平末年,很有才名,被當時擔任廣陵太守的張超聘為功曹。張超知道自己能力不如臧洪,基本上對他言聽計從。二人合作,使廣陵成為當時最富裕的數個郡之一。

後來董卓之亂,又是臧洪說服張超出兵討伐董卓,最終有了酸棗會盟。他們起兵甚至早於袁紹、曹操等人,而演義中所寫的曹操矯詔討伐董卓的檄文就是全部照抄臧洪所寫的討賊檄文。可以說,討伐董卓的發起者便是臧洪。

而在張超的支持下,臧洪為酸棗會盟的群雄發表了演講,定立了盟約,使各有心思的群雄維持了一定程度上的團結。一時間,天下知名。可以說,張超對臧洪有知遇之恩。

酸棗會盟成員之一,擔任陳留太守的張邈,是張超的兄長。他曾對張超說,“我聽說你在廣陵什麼都不做,把一切政事都交給臧洪去處理,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啊!”

張超回道:“臧洪的才學智慧遠超於我,我十分喜愛他,可以說是海內的奇士。”

後來,張超派臧洪去幽州聯絡大司馬劉虞。但當他到達河間國時,因袁紹和公孫瓚交戰,他最終滯留冀州。袁紹看重臧洪的才能,便任命他為青州刺史。於是,臧洪就留在了青州,成為袁紹的手下。而張超則留在陳留,跟隨他的兄長張邈。

後來,張邈聯結呂布趁曹操征討徐州發起叛亂,雖然前期給曹操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但張邈、呂布等人顯然不是曹操的對手。呂布逃亡徐州,而張邈則把陳留交給張超,自己攜帶大量財寶前往壽春去向袁術求援。但大量財寶激起了他手下士卒的貪婪,他們殺了張邈,搶了財寶後一鬨而散。

當時,曹操聲勢極大,沒人敢來得罪。困守在陳留雍丘的張超成了一個棄兒,只有少量軍隊且外無援兵。面對曹軍的不斷猛攻,他說,“在這種情況下,也許只有臧洪會來救我吧!”

但這時候的臧洪已是袁紹的手下,而且很受重用。在他聽聞張超被圍,危在旦夕時,他光著腳大哭,立馬想要率領本部人馬前去救援,並向袁紹求援。

但袁紹和曹操關係很好,而且當時彼此還是盟友。他不答應臧洪,也沒有直接拒絕,只是拖著。最終三個月後,雍丘被曹操攻破,張超一家被滅族。

按說,臧洪已經盡力,張超也死了,這件事也就結束了。但臧洪卻不這麼想,他覺得自己愧對張超,而對袁紹充滿怨恨。當即宣佈與袁紹斷絕關係,而此舉就等於宣佈東郡獨立。

臧洪當時是東郡太守,說是太守,當時他所掌握的也不過東武陽一城。北面有袁紹的大軍,南面是曹操,臧洪此舉就是自尋死路。

袁紹大怒,親自率軍前來問罪,把臧洪困在東武陽城中。袁紹令陳琳寫信給臧洪,讓他投降。臧洪文采也不輸於陳琳,洋洋灑灑寫了一封千字文,把袁紹痛罵了一頓,表示恥於與袁紹為伍。於是袁紹增兵急攻,歷經一年,東武陽城中的糧草吃完了,就吃武器上的皮革和老鼠。最後連這些都沒了,臧洪就殺了自己的愛妾分給將士們充飢。但即使這種情況下,城中七八千百姓仍無一人逃跑。

最終,城還是破了,臧洪因不屈而被袁紹所殺。追隨他而死的,還有他的同鄉陳容,之前派出城求援的兩個司馬,以及無數城中百姓。

每當讀這段歷史,內心便激盪不已。這是一個士為知己者死的故事,一個在亂世不願背棄自己心中道義的故事。也許,臧洪固執、偏激、孤傲,不適宜那個亂世,但他的所作所為足以後代人敬服。


知了瞭望


看到這提問,散發弄舟拔動大腦中熟讀過三國的細胞群,展開搜索。率先入腦的竟是劉備吃過人肉那一章節。這一章或許在年少時讀演義,就嚴重震徹過心房,至今留痕。確切的說已超脫感人的慨唸了,有瘮人的成分了。



《三國演義》第19回: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有一小段說的是呂布依附徐州的劉備,反客為主,打敗擊散劉備。劉備落荒而逃,欲往許都投奔曹操。路上飢餓,到一村中遇到一叫劉安的獵戶。劉安感其親民,招待劉備,卻沒有肉,竟殺了自己老婆取肉為餚,還對劉備詐稱是狼肉。天明劉備上路,發現廚房有一婦人屍體,才知吃了人肉,不勝傷感上路。

原文:


演義雖是文學作品,但羅貫中在寫此書時,參考翻閱了大量史籍、評話。這一段未必空穴來風,想是羅貫中於哪本史料散傳中搜得。因為在古代類似割肉待客的小文,這個不是個例。某種程度代表了古人一種道德價值觀的偏差。

想來古人的價值觀或許看了,會有感動劉安之義,多有點贊。但日新月異,現代人看了定會瞠目,咬牙之餘,莫說感人了,拍案撕書的心,怕是都有。這從另一方面說,儒家等舊文化觀念,有優良處傳承之外,也有糟粕所在。有些觀點甚至在泱泱社會發展大潮中走向了現今觀念的對立面。劉安殺妻待客,書中想表達的是什麼?表達劉備仁政,民之備敬?還是待客要誠,赤心一顆?它透出的只能是古人慕虛顏面、男尊女卑的腐朽思想。

古人對冥冥萬象認知有限,以不變的所謂道德思維,去框定日夕萬變的時間長河,肯定是削足適履,是錯誤的。古時優良的道德理念,今人當多傳承。糟粕之處,當認真看清,或糾正或掘棄。

倘若羅貫中穿越而活,再修三國,定也會因時而刪除此小節。而今人再版《三國演義》,實應把這一小段剔除。因為它給人的感覺,不再有一絲感人,而是更多的氣鬱。



古人也挺可逗,一方面講孝義為重,母親至愛,一方面又傳播妻子如衣服,女人難養。同為女人,同為人母,境卻不同。古之某些理念,到底是為天下人民著想的,還是為封建君權綱常服務的,怕他們這家那家的諸子,自己也眯眯瞪瞪說不清吧?!

劉安殺妻,一點也不感人。或許感動過舊時腐朽的人。回答有些偏離提問,權當借佔一角,當反面教材一用吧。

找補一個真感人的小節吧。《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記載,東平名士畢諶,深為曹操賞識,曹操做兗州牧時,畢為別駕。張邈與呂布聯合,與曹操作戰,在東平綁架了畢諶的母親、妻子、弟弟、兒女。曹操知道後,辭退畢諶,讓他去投奔張邀看望家人。畢諶大為感動,跪謝而去。後來,曹操攻破呂布,捉到了畢諶。曹操沒有計較顧慮什麼,還說:“作為人能孝順他的親人,不也會忠於君主的嗎!這正是我所需求的。”仍是任命畢諶擔任魯國的國相。

真實中的曹操是大智慧、大胸懷的,絕不是演義評話中描寫的心狡腹奸之人那樣的。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七步詩》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這是一首千百年來被人廣為流傳的詩詞,不僅是詩詞的美妙絕倫,其背後更是充滿了感人肺腑的故事~

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殘害弟弟,表達了對曹丕的強烈不滿,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思想感情。

黃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歲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榮升魏王;同年十月,漢獻帝被迫禪讓帝位,曹丕上位,稱帝為魏文帝。由於爭封太子這段經歷讓曹丕無法釋懷,在他稱帝后,他仍對曹植耿耿於懷。他擔心這個有學識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著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無法開脫,只好在極度悲憤中七步之內應聲成詩。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

曹植以“豆”自喻,一個“泣”字充分表達了受害者的悲傷與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乾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為觀止。後兩句筆鋒一轉,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這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麼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所以通過這首詩不僅能表達出曹植對於兄弟之間的自相殘殺感到無奈悲涼,也為後世勸誡避免殺戮作為警示。

由此可得這首詩的背景表達了三國曆史中的感人故事。

望採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