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吃了隋朝50多年粮食,那为什么隋末还有那么多饥民呢?

少年不大冷


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隋朝的时候为了战备,所以在全国建立了很多的粮仓。熟悉《隋唐演义》的人都知道瓦岗寨就是靠着黎阳仓,在短时间内聚集了20多万的饥民变成了瓦刚军。瓦岗军李密团队成也黎阳仓败也黎阳仓。瓦岗军失败的原因情况比较复杂,在这里就不赘述了,隋朝的粮仓除了黎阳仓还在全国各地有许多的粮仓,尤其在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之间。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在洛阳附近找到了一个具有17个足球场,这么大的粮仓在地下,而且粮食经过1000多年已经碳化了。这也是上个世纪重大的考古发现!这一个仓库的粮食就够当时的东京人吃40年。像这样的粮仓隋朝时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由此推断唐朝人吃隋朝的粮食,吃50年绰绰有余。

这和今天一样,今天的创业者们积攒大量的财富给后世子孙,有的会让后世子孙吃几辈子也吃不完。父母之爱子必为其寄长远。隋朝在储备这些粮食的时候,只是想着给自己的后世儿孙。留有余地。雄才大略如杨广当时想的肯定是千秋万代的基业。没想到自己这么快的就结束了隋朝的命运。







长安女子唐歌


这就是片面追求国富民穷造成的,隋朝皇室以及官僚士大夫阶层拼命压榨底层老百姓,把社会财富都集中在到政府和官僚地主集团的手中,国家财政、粮食储备都很丰富,看上去国强了,其实这个国家内部已经长了脓了,只是还没发出来而已。这种局面也容易让皇帝误判形势,作出错误判断。隋炀帝恐怕也是认为自己国家很强大才那么不爱惜民力,不仅进行开运河等等工程,还多次发动辽东战争,却不知道民间已经很困窘,老百姓都要活不下去了。所以是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均衡才造成隋末诸多问题。当然也正是因为隋朝自文帝开始就一直准备征伐辽东,所以极为重视储藏粮食,造成粮食储备很丰富。


烽火野史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甭管是乱世还是盛世,粮食都不能缺了。乱世缺了粮食拿黄金换口吃的富人大有人在,盛世缺了粮食更可悲,大好河山亡国也是难免。

隋末到底有多少粮食

我们拿隋朝和唐朝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隋朝真的很富。

隋炀帝时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而唐朝直到唐玄宗时期才垦田地1430万顷。

隋炀帝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而唐朝还是到了唐玄宗时期才达到。

可见隋唐的国力差距有多大。

隋朝在各地都建有粮仓,像兴洛仓、回洛仓、长平仓等等好多大型粮仓,粮食存储都达到了百万石。

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和李世民说:“西京府库,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而这一年,距离隋灭已有20个年头了。

在《资治通鉴》里,有一段对话是唐高宗李治和户部尚书高履行讨论人口和粮食的。

李治问高履行国家人口相较去年增长了多少,高履行说人口增长和往年一样,都在15万户。

李治又问那国家现在一共多少户,高履行说有380户。

然后李治就扒着手指头算了半天,那他老子二十多年前登基时全国人口只有20万户。

李治又问那隋朝开国时有多少户,高履行说有870户。

李治又问那当时生产的粮食有多少,高履行再回,当时的粮食够870户吃50年的。

当然粮食是储存不了这么多年的,但隋朝当年的富余却实实在在有这么多。

隋朝灭亡的秘密在于太抠门

通常在我们的认知中,只有国家羸弱,才更容易出门,比如明末饥民造反,就是因为国家财政崩溃,百姓实在没得吃。

可是隋朝不是这样,都够李世民狂吃几十年的了,国家富足可见一斑。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国富民穷,国强民弱。

国家把大量的粮食一股脑塞到了粮仓里放着,却任由百姓贫困潦倒,积贫积弱,最终导致百姓暴动,给了李渊这些人机会。

就拿刘武周来说,他是当地的大财主,还是朝廷的校尉, 他起来造反当皇帝虽然不是为了百姓,但他喊的口号却也没错。

刘武周说:“今百姓饥饿,死人相枕于野,王府尹闭仓不恤,岂忧百姓之意乎?”

宁可饿死百姓,也不舍得开仓放粮。

这就是国富民穷。

瓦岗寨李密之所以向翟让建议攻打洛口仓,就是要用粮食换人心。隋朝不给你的粮食,瓦岗寨给。

隋朝有粮不放,最终只能是资助民众暴动。

其实那些管理粮仓的官吏,也想放粮。可是要放粮,那得皇帝批准才行。但是很显然,隋炀帝当时已经顾不上这些了,他已经像鸵鸟一样躲到温柔乡打最后一炮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