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裡常說的腎陰虛和腎陽虛體質你知道怎麼區分嗎?

從中醫理論來講,萬事萬物都有陰陽之分,就人體而言,精、血、津液為陰,氣為陽。艾灸也不例外,灸之前也要分清楚自己是陰虛體質還是陽虛體質,不然有可能適得其反。



怎麼區分陰虛體質和陽虛體質?



著名學者聶文濤先生總結為:“陰虛發熱;陽虛怕冷;血虛發燥;氣虛無力。”但熱、冷等僅是個別現象,陰虛陽虛究竟有什麼區別,我們仍要細講開來。


陽虛:陽虛生外寒



中醫界把經常畏寒、手腳冰涼的一類人歸為陽虛體質。陽虛應該說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包括了腎陽、脾陽、心陽等。講的通俗一點,就是人體的生命之火不夠旺盛。其中,腎虛與陽虛的關係最為密切。

陽虛體質和寒性體質接近,為陽氣不足,有寒象,表現為疲倦怕冷,四肢冰冷、唇色蒼白,少氣懶言,嗜睡乏力,易腹瀉,排尿次數頻繁等。



請大家注意,身體內的陽氣不足,生命之火便不夠旺盛,身體就不能抵禦自然界風寒溼冷的侵犯等。《醫學入門》說:“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

所以,陽虛體質的人主要以溫補陽氣為主,可常艾灸大椎穴、命門穴、腎俞穴、氣海穴、關元穴、神闕穴。


大椎穴:稱為“諸陽之會”,不僅有益氣壯陽的作用,當陰陽相爭的時候,還能夠調節陰陽,使之平衡。



命門穴:為督脈上的陽穴,命門之火也是人體陽氣,命門火衰的病與腎陽不足證多屬一致。艾灸本穴有強腎固本、溫腎壯陽、強腰膝固腎氣、延緩人體衰老的作用。


腎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位於腰部,可以補中氣,消除中焦障礙,讓火氣往下焦走,主要有益腎助陽、強腰利水的作用。

氣海穴:屬於任脈,有“陰脈之海”之稱,為足下六陰經交匯之處,有養陰填精、培元固腎的作用。

關元穴:是足三陰、任脈之會,主要有補腎培元、溫陽固脫的作用。

神闕穴:為任脈上的陽穴,任脈氣血會合處,有溫補元陽,健運脾胃,復甦固脫的作用。


陰虛:陰虛生內熱



隨著人們所攝取食物的偏頗,陰虛現象已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一些生理反應了。


陰虛之人不僅會在身體上出現手腳心發熱、胸口煩熱、口咽乾燥等症狀,在心理上也會出現諸多問題,如煩躁、易怒等,往往還會導致生活、工作、婚姻方面的許多不適應和不正常。


可是說到陰虛,人們一般都不太瞭解,陰虛其實就是人體內的津液不足而導致陰陽不平衡。


人體的津液屬於“陰”的範疇,是有形的,並可以流動,能滋潤和營養機體。除了津液,人體中的血液也屬於“陰”的範疇,中醫解釋說“津血同源”,津液和血液有著互相依存的關係,津液缺少了,會累及到血液。

所以,陰虛體質的人主要以滋陰為主,可常艾灸太溪穴、湧泉穴、三陰交穴、陰郄穴、照海穴。


太溪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是腎經的原穴。主要用於治療人體先天不足,有清熱生氣的作用。

湧泉穴:是腎經的首穴,主要有滋陰潛陽、寧心安神、強筋健骨的作用,有引火歸元之妙,可以調和陰陽。

三陰交穴:主要有調和氣血的作用,適用於月經不調、小便不利、腎虛,主要作用於中下焦。《針灸大成》中記載:“如經脈閉塞不通,瀉之立通,經脈虛耗不行者,補之,經脈益盛則通。”

腎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此穴位於腰部,可以補中氣,主要有益腎助陽、強腰利水的作用。

陰郄穴:歸屬於手少陰心經,主要有滋陰養血、固表安神的作用,還可以緩解起夜,養護心腎。

照海穴:是八脈交會穴,腎經的水在此處蒸發,艾灸可激發腎臟陽氣,促進體內水液的蒸騰氣化,向上滋養口唇,緩解咽喉乾燥、目赤、失眠等由於陰虛火旺引起的上火症狀,主要有吸熱生氣的作用。

陰虛與陽虛除了表現上的不同,艾灸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相較於陽虛,陰虛更側重於補中氣,以引火下行為主,並且艾灸強度也要更低一些。


人體的陰陽是相對平衡的,如果陰盛,陽氣就會受損;如果陽盛,陰液就會受損。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虛的源頭往往就是陽虛,陰陽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因此,身體每一個部分的陰陽都必須保持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