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苗黄枯死用什么药?

俯看天下2


水稻秧苗黄枯,是年年都有发生的现象。我家在没用二层地膜以前,黄枯现象每年都发生。只要水稻出苗后,一撤掉上膜,不出15天,必有几块是黄枯的苗。

黄枯的苗,出现的地方,都在大棚的侧面,离棚边2米远。这个位置的黄枯苗,是一个圆圈,一个圆圈的。黄枯的地方,都是没有土,或是土很少,并且苗的根部都裸露了出来。


秧苗出现黄枯有以下3种原因:

1 水滴

大棚膜滴水,是水稻育苗的大忌。黄枯有很大原因,来自于水滴。因为大棚膜滴水,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每天不停的滴。

水滴石穿大家听过,石头都受不了水不停的滴,何况是带土的秧苗。水滴经过太阳的照射,温度比较高,滴在秧苗根部,秧苗受不了而得黄枯。

2 秧盘里底土少

秧盘的底土少,也容易让秧苗得黄枯病。底土少,上土薄,秧盘里的营养太少。秧苗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不到足够的营养土,就会变黄。

这时,遇上气温与环境的变化。秧苗会出现黄枯,秧盘里的营养土,在多数时候,只够秧苗吸收20天。超过这个时间,秧苗需要另给营养,不给营养秧苗的质量开始下降。


3 反碱

秧苗反碱变黄,有两种方式一种来自于水,一种来自于土壤反碱。这两种都能让秧苗黄枯,而且每盘秧盘里,都会有一个小圆点是黄枯的。

水里含碱,是经过每一次浇水进入秧苗里。地里反碱,是秧盘下面的土壤,与苗床调的酸,中和以后,再次反碱。

解决办法:

大棚膜滴得水,可以添加地膜改变滴水现象。也可以通过喷施豆浆,改变滴水。还可以在每天早晨5点,通过拍打大棚来解决。第一年新用的大棚塑料,棚内不滴水。

秧盘前期底土少,可以在后期通过扬营养土,来调节秧盘土的厚度。秧盘里土多了起来,黄枯自然变少。


土里反碱,可以通过调酸来改变黄枯。只要测可以挽救得ph值,就可以通过浇酸水或是扬酸土来调节。

还有一种简单的办法,是长时间使用无纺布,这样就可以把以上问题都解决。只是要时刻注意苗床的酸碱度。

一旦发现秧苗得了黄枯,大家不要急,黄枯可以挽救,发展的也慢。只要打上高含量的甲霜灵,恶霉灵,或是它们的复合药剂,都可以治过来。


田俊超白


现在是东北水稻种植区大棚育秧的阶段,再过几天即将进入水稻移栽期。但是,每年在水稻育秧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些稻农因为管理措施、气候以及土壤PH值等因素造成土壤秧苗枯黄、感染病害等引起的秧苗死亡。那么,如何进行缓解呢?

1、苗床育秧底土PH值过高。正常情况下,水稻大棚育秧使用的底土是使用壮秧剂和过筛细土混拌之后形成的营养土。壮秧剂中包含养分、杀菌剂、调酸剂、杀虫剂等成分,而其中调酸剂的主要作用就是保证营养土PH值能在一段时间内呈现4.5-5.5的PH区间,对秧苗根系的生长以及立枯病的防治有一定的直接作用。但是在一些土壤呈现盐碱化的地区,在营养土调酸方便更需要仔细。而且在土壤呈盐碱化的区域内培育水稻秧苗的过程中,营养土以及苗床的调酸至少需要2-3次。一旦营养土的PH因为酸性物质的流失呈现碱性,就会影响到秧苗的生长。PH过高,就有可能造成秧苗的黄化、枯死。所以在盐碱地区域培育水稻秧苗一定要重视调酸的工作。

2、病害的侵染。苗床育秧期间,对秧苗的安全性威胁最大的就是立枯病。地上部分从茎基部开始黄化,地上部分呈现萎缩、黄化的状态,茎基部由于病菌的侵染而变得容易受损伤,有可能出现手薅就断的情况;而地下部则呈现根系发黄、病害严重时还会出现根系腐烂的情况。对秧苗的长势、根系情况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是造成秧苗成片死亡的情况。所以,育秧过程中立枯病的防治也是一个重点。需要从水分、营养土PH值、通风量以及营养土的养分等几方面来综合的防治。

3、大棚温度过高,高温失水、烤苗造成的秧苗黄化、死亡。东北地区的水稻育秧,在齐苗之后就需要进行通风的温度和湿度管理措施。目的就是利用通风增强大棚内的空气流动,降低棚内的温度、散发棚内的湿气以及降低营养土的湿度,以此来控制水稻徒长和立枯病的防治。但是,一些地区的稻农朋友由于育秧大棚的配套设施不是很完善,难以有效的进行大棚通风。在晴天的环境下,育秧大棚内的温度急剧攀升,造成棚内温度过高,有可能会出现秧苗的叶片失水而造成的黄化、甚至是棚内极度的高温引起烤苗而造成秧苗的死亡。

所以,水稻育秧期间出现的秧苗黄化、死亡情况,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分析其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来缓解。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寒地水稻种植技术


立枯病 水稻苗期立枯病分为病理性立枯病和生理性立枯病两种类型。

1.病理性立枯病 是由多种混生真菌病原菌引起。主要有禾谷镰刀菌、腐霉菌、根霉菌、木霉菌以及丝黑菌等危害引起。病菌侵染以灌溉水及土壤传播为主。

    由镰刀菌浸染引起的秧苗枯萎,凡是用旱地土壤作苗床土,发病的可能性较大。其症状是秧苗生长不良,叶鞘出现褐色病变,并逐渐腐烂,根部呈现褐色,叶片卷缩,发黄凋萎,最后褐枯死亡。从感染病菌的床土断面看,能明显地见到部分白色或淡红色的霉斑。

    由腐霉菌引起的立枯病,先是叶鞘出现褐色,秧苗生长衰退。它与由镰刀菌引起的病症区别,主要是地上部分呈现的褐色要淡一些,床土表面不出现白色或淡红色的霉斑,根与地上部分呈现出被水浸渍状,并发生腐烂坏死现象。

    由根霉菌引起的立枯病,开始时在种子周围长出白色棉絮似的霉斑,发展迅速,2~3天秧盘内全布满霉斑。造成种子发芽不良和幼苗生长瘦弱,叶鞘和叶呈现淡褐色,基部膨大,根部吸收功能发生障碍,根尖端肥大,根短变为褐色。

    由木霉菌引起的立枯病,其症状从出芽初期就开始发生,床土表面和稻种周围长出很厚的白色菌丝,以后便形成青绿色的孢子块,但它与根霉菌引起的立枯病不同的是:只是局部而不是全秧盘发生。秧苗遭到侵染后,根的伸长受阻,根的数量少,也往往变成褐色。本病在发芽时容易蔓延,到幼苗绿化初期病情还不严重,以后就不会造成实际危害了。

    由丝核菌引起的立枯病,一般在撒秧前7天左右开始,在育秧盘中央突然出现秧苗成团发黄,下部叶片和叶鞘逐渐变成灰绿色,呈椭圆形至纺锤形水浸状,与纹枯病和稻瘟病相似。在显微镜下观察,具有蛛网状纠结的菌丝,并能形成白色或褐色的菌核。这种病在秧苗过度繁茂,气温高多湿而通风不良的环境条件下极易发生,这种病菌喜欢在旱地土壤栖息孳生,各地在房前屋后,或菜园地上育秧,更易发生。

    2.生理性立枯病 主要发生在炼苗开始,秧苗突然出现一块饭碗大小的卷叶青枯,因此,有人称为青枯病。生理性立枯病发生很普遍,对生产造成的损失较严重。特别是在育秧期间气温不正常的年份里,常造成大量缺秧,威胁水稻生产。

    生理性立枯病与病理性立枯病,在生产上往往是同时发生,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生理性立枯病秧苗死亡后,茎基部不腐烂,用手工拔苗可连根拔起;病理性立枯病,在茎的基部多产生水浸状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腐烂,在病苗基部和周围床土上长出霉层,拔苗时易从茎基部断裂。

生理性立枯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的是低温,10℃以下的温度发病严重,低温持续的时间越长发病越严重。当气温升高到20℃时,一般就不会再发生生理性立枯病了。其次是叶龄,在同样低温条件下,随着秧龄增大,遇低温发病的可能性加大。

    3.药剂防治立枯病 一般是用敌克松1000~15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或者每平方米苗床用70%敌克松可溶性粉剂3克,兑水3公斤喷洒。

    敌克松忌阳光直接照射,应选无风晴天下午4时以后喷药为好。敌克松在冷水中溶解较慢,可先用少量温水溶成糊状,再加水稀释到所需浓度。施药后2~3天内苗床不要灌水,以免降低药效。如床土潮湿,兑水的倍数要适当减少,但苗期喷施500倍以下,也易产生药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