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成為笑柄的應建仁

不應成為笑柄的應建仁

近日,鐵牛集團董事長應建仁屢屢被作為失敗者炒作。此刻,我們更應站在歷史的角度去評價這位民營企業家的成與敗。

讓很多人看不懂的是,為什麼眾泰借殼上市之後就一蹶不振了?甚至走到了破產的邊緣。汽車界評價一家汽車公司的好壞,評價一位企業家的成敗,往往用銷量做標準,而被忽視的則是中國汽車發展的歷史時期,以及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環境。

不應成為笑柄的應建仁

當應建仁完成買殼上市之後,很多人說,眾泰汽車賺了一大筆,云云。而今,數叨應建仁對賭失敗的亦大有人在。僅就買殼這一句話就說明,中國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之間的道路並不通暢,而汽車工業又是個高投入的行業,沒有資本市場的支持,成功是難以想象的。如果實體經濟通往資本市場的道路是通暢的,應建仁何必去買殼?買殼還得買“爛殼”,因為運營良好的上市公司誰賣?人家幹不好的、做不下去的上市公司才拿出來賣,用以變現、脫套,所以買“爛殼”不僅意味著巨大的成本付出,還意味著巨大的風險。

再說對賭,如果投資方看好鐵牛集團,又何必跟應建仁對賭?對賭就是對方不看好你,明著就是想賺你一筆。對於民營企業家而言,明知道是坑也得跳,不跳,企業可能很快就會敗下陣來,一旦跳過去就可能成功。如果民營企業能夠很容易地獲得信貸支持,何至於去跳這個九死一生的坑呢?汽車是個重資產的產業,在市場上騰挪起來遠不及IT等輕資產公司。正當汽車最紅火的時候,銀行支持的是房地產,加槓桿加到鋼筋水泥裡去了,導致整個社會資產成本快速上升,實體經濟發展愈發困難。如果應建仁賣掉汽車去做房地產,可能早就變成“成功人士”了。正是因為有一批堅持實體經濟的企業家,才讓中國製造業走在了世界前列。

不應成為笑柄的應建仁

再說政策環境問題,眾泰入行的時候走的就是低端車路線,就是靠仿製一步步做大。眾所周知,低端意味著低利潤,仿製意味著沒有核心技術,國六標準一出,眾泰這等企業的命就懸起來了,成敗取決於他們能不能買到國六技術。而掌握核心技術的不是中國公司,而是跨國公司,在政策的支持下,他們可以在中國公司中挑肥揀瘦,中國公司拿著錢在人家的門口排隊,等著人家“叫號”……誰讓我們政策出得那麼猛,以至於中國的系統公司還沒掌握國六技術,甚至連試驗設備都沒有的情況下就推國六標準。再加上國內最好的汽車市場提前實施國六,在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圍追堵截下,眾泰這類企業不得不揮淚大甩賣,有的甚至5折賣車。眾所周知,汽車企業有5%的利潤就不錯了,5折賣車意味著什麼?這是在國五投入的成本還沒收回來的情況下,又要為國六投入,買不到國六技術就沒有產品賣,這類中國品牌不死誰死?隨著眾泰銷售收入的驟減,應建仁拿什麼去完成對賭協議?

不應成為笑柄的應建仁

稍懂汽車營銷的人都知道,降價容易提價難,對於低端品牌就更難了,何況國六車的成本又提高了。疫情讓車市戛然而止,有車都賣不出去,資金鍊斷裂再正常不過了。回頭再說新能源汽車,當初眾泰賣出不少車,補貼款都到位了嗎?此時,企業破產退出機制又不健全,我國還沒有“破產保護”機制,企業只能在困難的市場環境中被活生生熬死。於是,拖欠工資、拖欠賬款等問題都出來了……眾泰汽車的母公司鐵牛集團已經確定進入破產清算程序,這不是典型的民營實體經濟企業的悲劇嗎?明年一月一日,“雙積分”制度又將實施,那個時候又有多少家企業會重蹈鐵牛集團的覆轍?

不應成為笑柄的應建仁

我們不少媒體評價眾泰的時候總喜歡加上“山寨”一詞,從商業倫理上、從知識產權法的角度講,確實有問題。但是,如果站在發展規律的角度看,這很正常。中國汽車歷史上,哪款第一輛車不是仿製的?日本汽車發展初期哪款車不是仿製的?就說特斯拉是軟件定義汽車,是創新,但拋開其產品,有沒有采用傳統技術?這些技術不能說是“山寨”嗎?產業的進步一定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演進的,拋棄歷史背景談問題本身就是問題。只不過應建仁所處的歷史時期變了,市場競爭格局變了,法制環境變了,加之諸多外部環境已經不允許這類企業成長,或者說中國汽車行業“從猿到人”的歷史時期已經結束了。

不應成為笑柄的應建仁

自從中央提出“雙循環”戰略之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從稅收、信貸、資本市場等方面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相信今後的民營企業不會再步鐵牛集團的後塵。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應建仁正是工業文明進化過程中的一個人物,此所謂:天命難違呀。為此,我們選擇應建仁為本期一週新聞人物,並將持續關注中國汽車企業的發展。

(圖片來源:互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