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推荐一下唐诗五律的巅峰作品?能否解析一下为什么是巅峰?

都市混口饭


我觉得王维的《山居秋暝》配得上唐诗五律巅峰之作。

理由有一下几点:一、作者王维生活在中国诗歌巅峰时代的盛唐时期;二、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之一;三、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格律诗成熟于盛唐时期,后人正是从唐代名家的诗歌创作中总结出“近体诗”的特点、规律,进而将“近体诗”规范化;四、王维是唐代“田园诗”的代表性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成就之高,历来被后世所推崇。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五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首先,它合辙押韵,对仗工整,从格律规范上说,无可挑剔。

其次,整首诗像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样,给人一种清新纯朴、幽静恬适之美。寂静的“空山”,初秋的傍晚,洁白的“明月”,流动的“清泉”,写景如画,炉火纯青。由于王维同时也是绘画水平很高的画家,因此他的诗“诗中有画”,他的画“画中有诗”。这首诗就是典型的“诗中有画”。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出一阵歌声笑语,那是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莲花摇动起来,那是渔船下水了,这里

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动静相衬,出神入化。“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间是这样美好,即使是春光逝去,秋景照样美妙,王孙也不该归去,而应该继续留住山中!


郝文史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对送别友人环境刻画、气氛渲染,表达出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送友人来到了城外,但两人仍然并肩缓辔,恋恋不舍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着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整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秀丽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其诗笔用情至真,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其中,未见“送别”二字,但其笔端却字字句句饱含着与友人即将分别的不舍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他写: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从此见而不得,甚是惆怅。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

后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点破,有一股悲剧浮现感染人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戏弄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写照。

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未尽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有情有景。其中班马长鸣,形象比喻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让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显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如始至终,流露着无限挚友深情,感人肺腑,不失为五律古诗中的一首好诗。



杜彩萍


王维的《山居秋瞑》堪称颠峰之作。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里有诗。”王摩诘王维,唐人称之为“五绝圣手”,他的五绝都是精品,他的一律,自然也精,他的山水田园诗更是如图如画。

今人作诗,主张“诗中有我”,这是一个窠臼。“我”不一定美丽动人,嵌在诗里,常因个人小情感破坏大格局,往往使美丽的篇章黯然失色。王维诗多在“无我之境”,高蹈飘逸,美不胜收。五律《山居秋暝》就是典型例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它的平仄格律和用韵不必赘述,符合五律的标配,闪光处在于其表象图画般美丽,这是千年诗坛难得一见的动人秋色。秋,是古诗词中屡见不鲜的枯败萧瑟的意象,多写人生困顿、相思零落、韶华已逝。虽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之类的比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之类的强词夺理,终归不能尽现秋之美。

王维诗被人称为“佛诗”,一篇篇诗作如一朵朵佛莲,自吐芬芳和圣洁光芒。 他在蓝田辋川山庄,弹琴赋诗,吟啸不止,每首诗都仿佛是山水精灵所生化,因此《辋川集》山水绝胜,无人可比。中华山水之胜,谢灵运之后,没人比王维更懂得欣赏。

这首五律起笔说“空山”“晚秋”,紧扣题旨,主宰全篇。王维隐居空山三十年,对“空”字情有独钟。检点王维诗章,“空山不见人”“夜静春山空”“空居法云外”、“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空字随处可见。这或许是他久居空山神台清明的自然反映,类似于绘画中的留白,倍添神韵。空山新雨晚秋,不仅开门见山点题,而且为全诗构筑了一个明净清新意境,使后续的描绘先有了柔美的底色。

中二联是主画面,明月青松,山石流泉,极尽优雅美丽;一照一流,静中有动。而浣女归来,风拂竹梢,渔舟远去,莲叶颤动,显得动中有静。整个画面动静相宜,形色相彰,维妙维肖,生动活泼。

尾联展示出作者长隐青山不受尘累的高洁情怀,心与境化,物与我化,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春芳凋谢就任由它凋谢吧,人可以自然融汇在这片秋色中。《楚辞》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而王维却说王孙自可留,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和谐。

当然,精品五律还很多,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说了这么多,颇费心血。现在网络喷子多,反对我的观点不要紧,反正是回答问题,不同意我的观点可自写一回答进行辩论,辩论有利于增长见识,欢迎大家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