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錦,中國棉紡織品的鼻祖。

“蠻夷不蠶,採木棉為絮。”——晉•裴淵《廣州記》

“木棉吉貝,木所生,占城闍婆,諸國皆有之,今已為中國珍貨,但不自本土所產……”——南宋•趙汝括《諸番志》

“…夫木棉產自海南,諸種藝製作之法…”——元•王禎《農書》

諸如各類史書記載可知,中國木棉,產自海南。

而自漢代以後,木棉的種植開始向中原和北方各地區傳播。

元王禎《農書•木棉序》載:“夫木棉產自海南,諸種藝製作之法,駸駸北來,江淮、川、蜀既獲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後,商販於此,服被漸廣,名曰吉布,又曰棉布。”

可見海南的織棉物產,繼宋代之後至元代,已流傳至全國,成為熱銷商品。“蠻夷之制”,已成為中國“珍貨”

海南黎錦,是中國3000年棉紡織業的“活化石”。

海南崖州的“黎式”織具、織技、織物,紡織工藝的水平很高,以“

黎錦”之稱名聞遐邇。

黎錦

2009年10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海南省“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南島黎族民間織錦,至今已有近3000年曆史,所傳承的花紋圖案堪稱這個民族的獨特史書。黎族人民在製作服飾時所使用紡、染、織、繡方法,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棉紡織染繡技藝

圖片轉載

第一步 :手捻紡輪、腳踏房車

黎錦,中國棉紡織品的鼻祖。


第二步 :紡線之後是給線染上需要的顏色。黎族常用的的染色原料是野板栗樹皮、蘇木、黃姜莖、楓樹皮、和葉谷木葉、藍靛葉等植物染料。

染色工藝中,最獨特的是“絣染”,也稱“扎染”,是古老而獨特的棉織工藝,也是棉紡史上最複雜的紡織技藝,其特點是“扎經染色”。

黎錦,中國棉紡織品的鼻祖。


第三步 :踞織腰機是黎錦編織的一種主要工具,由藤腰帶、腰力棍、木刀、拉經棍、竹梳、竹緯線針、整絨梳等組成,在織布時穿著藤腰帶席地而坐,用雙足踩織機經線木棍進行操作

黎錦,中國棉紡織品的鼻祖。


第四步 :黎族的傳統刺繡有單面刺繡和雙面刺繡兩種,可根據針法、繡法和麵料分為三個層次,將繡法、色彩、圖案三者結合為一體

黎錦,中國棉紡織品的鼻祖。



龍被:黎錦中的集大成者


黎錦,中國棉紡織品的鼻祖。


黎錦,中國棉紡織品的鼻祖。


黎錦,中國棉紡織品的鼻祖。

下圖:大力神圖案

黎錦,中國棉紡織品的鼻祖。

下圖:甘工鳥圖案

黎錦,中國棉紡織品的鼻祖。


黃道婆

幼時起,居崖州30餘載,向海南“熟黎”學習治棉工藝和紡織技術。

元朝元貞年間(1295年至1297年)回到家鄉烏泥涇(待考),她看到家鄉的棉紡織技術十分落後,就根據當地棉紡織生產的需要,總結出一套融合黎族棉紡織技術與當地紡織工藝為一體的較為先進的“錯紗配色 、綜線挈花”的織造技術,廣傳於人,不僅改善了烏泥涇和鄰近地區人民的生活,而且對明清兩代江南農村和城鎮的經濟繁榮產生了深遠影響。

由於黃道婆引進先進的黎族棉紡織技術後,松江府以及整個長三角地區一躍而為中國著名的棉花種植基地、棉布紡織中心,對促進長江流域棉紡織業和棉花種植業的迅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被後人譽之為“衣被天下”的“女紡織技術家”。

為了紀念這位功勳卓著的女紡織家,當地人民建祠祭祀,為她樹碑立傳,尊奉她為“織女星”、“先棉神”。

黎錦,中國棉紡織品的鼻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