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軍事實力真的強嗎?諸葛亮為什麼不毀了祁山?

烏鴉點點點


大家好說到三國,就不得不說到諸葛亮後面的蜀國個曹操的魏國,逗樂一輩子,最後還是蜀國集團略勝一籌。是原因造成的呢,曹操的實力其實著呢的不差,一起來看看吧。

說到三國時期,就不得不說劉備和曹操,這兩個人反正就是死對頭,但是縱觀這個三國曆史,這個曹操的條件還是要優於劉備的。但是到了三國的中後期,大家也應該發現了,那就是條件不好的劉備走上的巔峰,而且精明的曹操卻總是失敗,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看看!

先說劉備,為什麼劉備後期崛起呢?這裡有劉備招募一批肱股之臣的原因,但不是全部。

曹操曾經說:“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意思是劉備是和我差不多的人,只是起步比較晚,沒有明確的規劃、計劃還有計策,簡單來說就是不成體系。曹操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實曹操剛開始也是和劉備早期一樣經常吃敗仗的,打不過董卓甚至董卓的手下,直到得到荀彧這個規劃和內政型人才之後才慢慢改觀並慢慢變得強大。早期的曹操和劉備一樣,都很喜歡打仗不太注重內政,,甚至散兵遊勇,只有一群能打仗的武將,然而打來打去發現並沒有什麼發展,直到荀彧建議曹操說:明公你應該深根固本然後再去爭奪天下,這樣才能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自保,以兗州為根據地,發展生產,善待百姓,使百姓臣服,然後帶能征善戰之將進取天下,無往不利。曹操聽從了荀彧的規劃,於是曹操有了穩定的後方,後來又相繼有了荀攸、郭嘉、賈詡等組成恐怖的參謀團來出謀劃策,這才組成一個相對成熟的曹操集團體系,之後曹操的掃平北方,可謂戰績斐然,曹操之所以會這樣評價劉備,是因為自己早期有過切身體會。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劉備早期的經歷幾乎是和曹操一樣的,只是劉備經歷的時間更長,只有關張這樣強有力的武將,缺乏戰略型和內政型人才,也沒自己的參謀團,不成體系,直到赤壁之戰之後才開始有起色。赤壁之戰之後劉備這邊最大的變化是什麼,首先是諸葛亮的加入,諸葛亮的加入作用的最大的作用是戰略規劃和內政,相當於曹操的荀彧,甚至諸葛亮比荀彧的作用還大,因為諸葛亮各方面能力都比較強,幾乎全能,戰略規劃就是《隆中對》,和魯肅這個三國最厲害的戰略家不謀而合,至於內政能力諸葛亮說三國第二,沒人敢說第一,估計只有荀彧能和他相提並論;而之後又相繼得到龐統、法正等,組成參謀團,龐統和法正的出謀劃策能力是沒有人懷疑的,自此,劉備集團體系成型。

故而劉備在三國後期崛起。

現在說曹操。曹操在前期已經統一北方,在統治方面遠遠強於孫劉兩家,在後期只是進攻受挫,防守依然強悍。

原因一:士族階級不配合。起初曹操採納謀士毛玠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把天子牢牢的攥在手裡的同時也籠絡住了一大批支持漢室的士族。在這些人的支持和幫助下,再加上曹操自身的能力和宗親的拼命,所以曹操在數年間平定了北方。

然後在曹操進入管理階段的時候,頒佈了一系列政策:依法治國、唯才是舉、抑制兼併、提倡節儉......這些都嚴重的破環了士族階級的利益獲取。所以士族階級逐漸的對曹操不支持、不配合。自此之後,曹操便需要以解決內部問題為主,通過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來鞏固自己的政權。

所以,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便逐漸把重心轉向內部政治為主。

原因二:時局穩定。在三國後期,南北三方的經濟實力,社會局勢都達到了平穩。這樣使得,孫劉曹三家的,對抗實力達到了均衡。南北對峙達到均衡後就很難進行壓倒性的打擊,這也是後期三國鼎立局面長期存在的原因。

原因三:地形不適。從赤壁之戰即可看出,北方士兵不善水戰。這樣進攻東吳,為水,不利。進攻蜀漢,為山川,在北方平原經驗不適用,不利。


對此事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各位大神在下面留言交流!


NatureVoice雨人


我來回答,先不說曹操實力強不強,單說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沒有滅掉曹軍,這就說明曹操軍事實力真的很強,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諸葛亮用兵有失誤的地方。舉全國之力伐魏,最後落得蜀國被滅的下場。諸葛亮一意孤行,如果採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說不定早就把魏國滅了,大漢一統也不是沒有可能。

  陳壽在《志•諸葛亮傳》對諸葛亮有這樣的評論: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這段評論常常被人們引用。

  陳壽的評論有以下的要點:第一,極大的讚揚的諸葛亮在蜀漢內政的成就,以及對諸葛亮依法治蜀方針的肯定,最後讚揚他為“識知之良才”。第二,對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提出了嚴重質疑,指出軍事非諸葛亮之強項。而陳壽質疑諸葛亮軍事能力的依據是“連年動眾,未能成功”,即北伐多次卻沒能恢復中原,消滅曹魏。那麼,諸葛亮是不是真的優於政治外交而拙於軍事呢?

  諸葛亮第一次領兵是在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隨同大將趙雲張飛入蜀支援在益州的劉備。而真正讓諸葛亮展現軍事能力的機會,卻要等到蜀漢建興三年(225年),在這一年,諸葛亮率眾南征孟獲,不到半年就平定孟獲勢力。在這場後來被演義成七擒七縱故事的戰爭中,充分反映了諸葛亮傑出的能力。我們知道,戰爭(軍事)是政治的繼續和延伸,諸葛亮在南征時,採用收服人心的政治策略,配合軍事行動,用較短的時間平定了南中,也為蜀漢解決民族問題樹立了典範。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能夠將政治策略與軍事行動很好的結合,是有軍事家的才能的。縱覽歷史,無論是曹操李世民,又或是等人,無不是具備這種素質的。然而,只拘於戰術、武藝、兵力,而沒有戰略眼光、政治能力,項羽的失敗就是很好的例子。

  平定南中不久,諸葛亮開始籌備北伐並於建興五年(227年)付諸實踐。這也是其人生中興復漢室的高潮,也是其軍事能力發揮的高潮階段。只到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是死在北伐的路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六出祁山”。六出祁山,戰爭的頻率極高,而戰果很小——始終沒能打進中原,如何能體現諸葛亮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呢?

  其一,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尤其是經濟實力,從古至今,都不例外(當然也不能否認指揮員的重要作用)。蜀漢在這方處於弱勢,人口不如曹魏,蜀地面積不如曹魏(雖是天府之國但畢竟只有益州一州之地),糧食上的短缺造成諸葛亮北伐較大的問題,故北伐時總是”糧盡而退“。

  其二,蜀漢具體的政治軍事實力亦不如曹魏。蜀漢缺乏人才,尤其表現在諸葛亮北伐後期以及諸葛亮死後。能獨擋一面的”五虎上將“只剩了個趙雲給他,趙雲死後,就只能仰仗魏延了。而曹魏方面人才濟濟,統帥類人物有曹真司馬懿,大將有王雙張郃郝昭、郭淮等,以及在朝中謀劃的文臣不計其數。

  其三,丟失荊州後,隆中對基本破產,想要逾越祁山北伐難上加難。惡劣的地理條件,導致戰爭所需後勤物資供給困難,連顧命大臣李嚴也難辦好糧草運輸之事。況且後主闇弱平庸,朝中反對勢力也不可小覷。

  說到這,有人會說了:有如此多的劣勢,為什麼還要去北伐?答案在《後出師表》中。雖然此表作者不明,但有一句大實話: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事實上,幫助劉備集團去爭取天下,實現諸葛亮的政治抱負在歷史興亡的潮流前,是很難的。但感人之處就在這,就在諸葛亮明知難為而為之的氣概與志向。

  那麼,諸葛亮北伐具體戰果是什麼?招降姜維,斬殺張郃、王雙,讓曹真、司馬懿佔不著便宜。在有如此多劣勢的條件下,能做到以上的戰果,充分看出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在司馬懿與諸葛亮對決中,能讓牛人司馬懿說出”天下奇才也“、”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這樣的話,實在不容易了。

  當然,諸葛亮在其軍事生涯中也有過重大失誤,例如派遣馬謖守街亭一事。出於諸葛亮謹慎性格,他在軍事的機動應變上的確有不足,但不能以此否定諸葛亮軍事能力。在浩瀚的三國,能有卓越政治才能、高超外交智慧、傑出軍事能力的全才,恐怕只有諸葛武侯了。

諸葛亮凡事都事備躬親,早早把自己的身體拖垮了,也沒有為蜀國培養了多少人才。諸葛亮有自己的侷限性,但這也不能阻擋其成為千古流傳的宰相。


小老鼠的救贖


當然是曹操的軍事能力比較強,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漢末三國的軍事家首推曹操。曹操鑽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註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在戰略戰術上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兵不厭詐。

在帶兵方面,他治軍嚴整,法令嚴明,一次在行軍途中,曹操傳令不得使戰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麥苗。可曹操的戰馬因受驚嚇踏了麥田。他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髮,以示處罰,足見執法認真。 《通典·兵典》中收錄的《魏武軍令》、《魏武船戰令》、《魏武步戰令》等,也反映了他嚴明的軍令。

在用兵方面,史稱他“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在對呂布、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鬥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戰術,譎敵致勝,轉弱為強。他確實是一個極為傑出的軍事家。李靖的《李衛公問對》 、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等著作都讚譽曹操的行軍用兵。

在御將方面,曹操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曹操能夠根據將領特點,用其所長。 例如,許褚、典韋壯武有力,忠誠奉法,曹操就讓他們戰則為軍鋒,息則統親兵;臧霸有恩信於東土,曹操將青、徐二州託付於他,從而得以專心對付袁紹,不必以東方為念;降將文聘本是劉表帳下大將,在江漢一帶頗有威恩,曹操任其為江夏太守,委以邊事,使御孫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