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通古今,襟裾馬牛;士不曉廉恥,衣冠狗彘。這句話對我們修養的文化價值是什麼?

聿劍培訓師


人不通古今,襟裾馬牛;士不曉廉恥,衣冠狗彘。出自《小窗幽記》。

大意是,人不能通曉古今變化的道理,像穿著長袍短衣的牛馬一樣;讀書人寡廉鮮恥,就成了穿衣戴帽的豬狗。

《小窗幽記》的作者陳繼儒先生不是在簡單的批判,更是在做希望的期許,勉勵我們通古今道理,自強不息、仁者愛人。

人不通古今,襟裾馬牛。

我們讀書不是為了讀書、是為了明理!生活的細節和故事不是為了機械的疊加、是為了明理與行善!我們明白做人的道理,只是基礎,能夠知行合一,方值得稱道。


士不曉廉恥,衣冠狗彘。

我們讀書學習,增長才幹,說到底、人品是根本!無論我們有怎樣的學識、地位、職位,若人品不過關,都是空的,將沒有價值!

“小窗”告訴我們,做人在於價值,要明白道理,能夠知行合一;讀書學習增長才幹,也只是表面的,關鍵是人品修養!

讀這段話,我們如坐針氈,同時也有了方向!


聿劍培訓師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如果不通達古今的道理,就如同穿著衣服的牛馬;讀書人如果不明白廉恥,就像穿衣戴帽的豬狗。

“古今”不是光指時間歷史,是泛指學識與事理。所謂通達古今的道理,無非是指做人的基本道理。這句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學習知識,注重提升素質。人作為高級動物,與一般動物的本質區別是有強大的學習和思維能力。如果喪失了學習和思維能力,那麼與一般動物如牛馬就沒有多少差別,就如牛馬豬狗穿上衣服戴上帽子一樣了。

中國歷史悠久,歷代聖賢傳下來的警句格言,都是在教導我們怎麼做人,才不致偏移人間的正道。人活著不一定要流芳萬世、轟轟烈烈。但在自己短暫的生命中,一定要找準自己的定位,不違背做人的本意,不辜負生命。更不可目光短淺、鼠目寸光,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知世界的無涯。如果什麼道理都不懂,一生只有吃飯、工作、睡覺,那就和豬狗牛羊沒分別了。其實一個人成為什麼,源於自己,認為自己是動物,那你就是動物。你把自己當人,那你就要做人做的事。

人要有自己的理想,追求的目標,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有高尚的品德,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要在古今歷史的長河中領悟人生的真諦,明白事理。並在日常生活中堅守,公正律己、視野開闊,一定可以收穫快樂人生。


我欲隨波不逐流


“人不通古今,襟裾馬牛;士不曉廉恥,衣冠狗彘。”雖含有勸學或謾罵的意味,但乃是人生處世之根本,對人們的修養起到了警醒價值!

據此言論根據最早見於唐代韓愈《符讀書城南》中:

木之就規矩,在梓匠輪與。

……

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

釋義:人若不知道古往今來的歷史變遷,就像馬牛穿上了人的衣服。

相對於完整的“人不通古今,襟裾馬牛;士不曉廉恥,衣冠狗彘。”出自於明人陳繼儒撰的《小窗幽記》。

到底有啥意思呢?

襟:上衣的前面部分。

裾:同“襟”,指上衣的後面部分。

士:指讀書人。

那麼全句的簡單釋義就是:一個人不洞悉由古及今的變遷,就如同馬牛穿上了人的衣服;一個讀書人不明白廉潔恥辱,就像穿衣戴帽子的豬狗一樣。

如何理解呢?

首先,做人要有自知,不能等同牛馬。牛馬只食不思,而人不同,有思想、也有古人留下來的經驗值得參考。所以說通曉古今,知其禮節榮辱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此話有嘲諷,更多是引喻。一個人活在世要做到不枉為人,就要自尊、自愛,側重自身修養。分清楚好壞,知曉些來‘龍去脈,做事不出格,說話有倫理。

對人生修養的文化價值是什麼呢?

第一、“人不通古今,襟裙牛馬”。說明你對歷史不瞭解,對活在當下沒有足夠的重視。那麼問題來了,有人問你萬里長城是誰修的?茫茫然、不得知,也回答不了別人的提問,恰似牛馬在長城下食草一般。若是你瞭解了歷史,就知道長城的宏偉,也知道“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悲哀。這就是知歷史、知興衰,既體現了你的學識淵博,也客觀襯托出你的修養境界。

第二、“士不曉廉恥,衣冠狗彘”。就是說一個讀書人雖文化程度高,若不在乎禮節或心心存榮辱觀念,往往是衣冠楚楚,卻在個人行為表現上連豬狗都不如。這就是關係到個人修養的價值取向問題,歷史上的“臥薪嚐膽”就是知廉恥而奮起的典故。越王勾踐被吳軍兵敗於大椒,繼而為保存實力求和,受盡委屈三年後回國。他天天嘗苦膽、明其志,不忘會稽山之辱,終於在幾年後滅了吳師,逼得國王夫差自殺。

總之,“人不通古今,襟裾馬牛;士不曉廉恥,衣冠狗彘”,表明一個人沒有上進心、不學無術,沒有廉恥觀念、進退失據,連做人的起碼道理都不懂,就是一個穿著人衣的馬牛豬狗。正所謂“衣冠禽獸,馬屁不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