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大師離去!你一定用過他發明的東西!一絲一世界,東華大學鬱銘芳院士

31.png

鬱銘芳先生開展科學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鬱銘芳,因病於2020年4月12日在上海逝世。

鬱銘芳,1927年10月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鄞縣。1948年畢業於上海私立東吳大學。曾任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所長兼總工程師。

20世紀50年代,參加籌建我國首家自行建設的合成纖維實驗工廠,紡出了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根合成學纖維,成為我國化纖領域的奠基人和學科帶頭人之一。

32.png

從參與研製並紡出我國第一根合成纖維錦綸,從而紡出了第一根國產軍用降落傘用錦綸長絲,到帶領團隊為我國化學纖維的生產從設備到技術都形成突破,再到引領產業界解決非織造技術,一直到研發出碳纖維,解決大飛機的“穿衣問題”,鬱銘芳的一生都在解決國人的穿衣問題和國防戰略材料的研發;

當他還是工廠裡的工程師時,他就想方設法支持年輕人的創新想法,當他年逾古稀,榮譽等身之時,他還在堅持為本科生授課,並捐資錢寶鈞教育基金,鼓勵學生為將中國建成世界化纖強國而讀書。

他先後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紡粘法非織造布“終身成就獎”、改革開放40年紡織行業突出貢獻人物等20餘個獎項,紡織工業部“先進工作者”、上海紡織工業局優秀黨員、上海市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等多項榮譽。

33.png

1960年起,鬱銘芳先後主持多種化學纖維的研製,並獲得多項國家省部級科學進步獎。在反覆論證、多方準備的前提下,率先提出關於噴絲成布科技攻關重點項目的建議。

1990年投身於92、93年度上海市重大工程項目年產7萬噸聚酯切片的建設工作,該項目對於根本改變上海紡織化纖原料依靠外來供應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34.png

領略化學的奇妙

1927年10月3日,鬱銘芳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重育善教的家庭環境對鬱銘芳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學時,“像變戲法一樣”的實驗課,讓鬱銘芳領略到了化學的奇妙,也牽引著他走向化纖研究之路。

鬱mf2.jpg

(1936年9月,鬱銘芳十歲攝於照相館)

1944年,鬱銘芳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東吳大學化學專業。時局動盪,學校從蘇州遷至上海沒有固定校舍,只得輾轉四處學習。但東吳嚴謹的校風、優秀的師資使他接受了紮實的專業訓練,鬱銘芳時刻感念顧翼東院士昔日的教誨,讓他受益終身。

ymf3.jpg

(青年時代的鬱銘芳)

研製第一根“中國絲”

大學畢業後,鬱銘芳謝絕了去臺灣石油化工廠工作的機會,投考中國紡織建設公司,不久,調至上海第十七棉紡廠化驗室。1956年,周恩來總理在全國知識分子工作會議上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是年4月,鬱銘芳向組織遞交了“技術歸隊”申請報告,表達了想要從事化學纖維研究工作的願望。1957年11月,上海紡織工業局從企業抽調11名技術人才組建化纖籌建處,鬱銘芳位列其中。

1958年3月,鬱銘芳進入上海合成纖維實驗工廠卡普隆(後稱“錦綸”)研究小組,邊幹邊學,不捨晝夜查閱資料,還想方設法蒐集國外研究設備圖紙。經過不懈探索,1958年6月,研究小組利用土設備紡出中國第一根合成纖維——錦綸。

在沒有研製出國產錦綸絲之前,我國軍用降落傘材料全靠蘇聯供應。1960年,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威脅停供應原料。南京513廠黨委書記親自趕到上海合纖廠請求儘快生產出適用於軍用降落傘的錦綸絲。

“這個的確有難度,但我們當時有信心,相信外國人能做到的,我們中國人一定能做到!”為了使國防軍需不受“斷料”威脅,鬱銘芳和團隊憑著這股不屈精神,於1960年11月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根軍用降落傘用錦綸長絲,此後還研製出一系列國防軍工用的錦綸特品絲,國防裝備從此用上“中國絲”。

大膽向洋設備“動刀”

20世紀60年代,排隊搶購“的確良”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原因是滌綸短纖維依賴進口。1964年,國家科委向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簡稱“上海合纖所”)下達“年產300噸滌綸短纖維中試”項目,在全國率先開展滌綸生產工藝研究。作為肩負技術總責的副廠長兼副總工程師,鬱銘芳承擔起了該項目的組織領導工作。

當時,國內化纖廠普遍採用爐柵紡絲技術,存在質量不勻、進料堵塞等問題,設備需停產清潔,操作不便。鬱銘芳發現國際上的螺桿擠壓紡絲技術能克服這些缺點。為縮短研究週期,他從西德直接引進了一套實驗設備。試車時卻出現堵料、漏油等問題,頂著壓力,鬱銘芳決定對設備“動刀”,組織技術人員改裝設備,終於解決了不能連續生產的老大難。這套螺桿擠壓裝備技術和工藝成為國內熔融法紡絲的主流技術,加速了我國滌綸工業化生產,為解決國人穿衣問題立下大功。

碳纖維是一種強度比鋼高、密度比鋁小的高性能纖維材料,主要用於國防軍工、航空航天領域,發達國家對此實行技術封鎖。為加強國防力量,1969年,國家科委、國防科委等部委聯合給上海合纖所下達了碳纖維研究任務。鬱銘芳得以參與領導碳纖維研究工作。

ymf5.jpg

為了使研究緊跟國際前沿,鬱銘芳通過深入瞭解分析國內外碳纖維研究情況,決定從研製聚丙烯腈長絲突破。他在國內首次採用了二甲基亞碸法制取原絲,攻克了碳纖維預氧化關鍵技術,為我國碳纖維複合材料研究做出了開拓性貢獻。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上海合纖所是我國高性能纖維研究的主力軍。除碳纖維外,鬱銘芳還組織技術人員在芳綸1414、聚酰亞胺纖維研究方面進行探索,克服了許多困難。在芳綸研製過程中,有種實驗原料毒性大,為儘量減少傷害,課題組想辦法預警排氣通風,不顧危險堅持實驗,終於研製出了芳綸1414。

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等部門為表彰他在國防建設中的貢獻,先後授予他“國防軍工協作配套管理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證章。

ymf4.jpg

忽悠不得的談判高手

隨著我國紡織業的不斷髮展,鬱銘芳內心突破制約發展瓶頸的願望日益強烈。20世紀80年代初,他通過國外科技期刊了解到非織造布技術,便認定這是紡織工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決定設法加快引進並研究創新該技術。

要引進須費巨資,為此他多次前往上海紡織局、兩次專赴紡織部,力陳非織造布技術先進性,希望立項支持。“我們完全有能力引進並消化這個技術。哪怕這個技術不成熟,我們也能想辦法解決。”不久,“丙綸噴絲直接成布”被確立為國家“六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1984年被上海市確定為第四批技改項目。

在設備安裝調試階段,為了不出紕漏,年屆花甲的鬱銘芳親力親為,甚至與工人和技術人員同吃同住,“三班倒”。一次,為查看機器運轉情況,整夜沒閤眼的鬱銘芳一早又趕去與外商談判,整整36小時沒有休息……

項目於1989年投產,鬱銘芳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最終成功研發出紡粘法非織造布技術,為日後我國深入瞭解各種紡粘設備機型的內部結構、生產工藝和技術管理起到了典範作用。為此,於2011年榮獲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紡粘法非織造布“終身成就獎”榮譽。

懷著培養化纖人才的願望,2001年他來到東華大學擔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給本科生開設“材料導論”“材料方法學”等課程,常常教育學生要樹立良好的學風。為激勵學生崇德向善,鬱銘芳為東華大學錢寶鈞教育基金增資24萬元,獎勵品德優良的青年學子。學院多次建議他將其設為“院士獎學金”或“鬱銘芳獎學金”,均遭婉拒,因為他最想表達的是對錢寶鈞先生的敬重和對青年學生的關心。

在鬱銘芳的候選院士推薦表上,寫著這樣一段評語:“為人謙虛,待人誠懇。對科學,保持高度。為人處世,保持低調。”

1995年,鬱銘芳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2年,在獲“光華工程科技獎”後,他曾說:“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在過去的50多年裡,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工作。”

編輯:張鵬,圖片:東華大學提供責任編輯:顧軍 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