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那些神祕的歷史色彩

白族,那些神秘的歷史色彩

大理白族

大理是一個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在上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大理白族形成了自己輝煌的歷史以及獨特燦爛的民族文化、民俗風情。來到大理,一聲“金花”、“阿鵬”感覺甚是親切,這樣一個民族,也不乏一些神秘的歷史色彩。

白族,那些神秘的歷史色彩

白族發展史

白族,那些神秘的歷史色彩

先秦時期

白族先民是先秦時期分佈於雲南內地壩區的許多部落的融合體,當中則以僰人為主體民族。僰人從族屬源流上屬於氐羌,秦漢以後,從甘青高原向南“隨畜遷徒”遊牧的羌人到雲南境內的“西至桐師以東,北至葉榆”(《史記•西南夷列傳》)的洱海周圍,“地方可數千裡”的地區,與當地土著的白族先民融合,過著“椎結,耕田,有邑聚”(《史記•西南夷列傳》)的生活,他們和今天的白族有淵源關係。

公元前211年,秦王朝開始經營“西南夷”地區,建立行政機構,這是中央王朝對雲南正式統治的開端。苟悅《漢紀》卷11中說:“初,楚莊王使將軍莊蹻,循江略地黔中南以西。蹻至靡莫,地方三百里,其旁平地肥饒數千裡,既克定之,會秦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蹻因以其眾王靡莫,變服從其俗。秦時通五人 (尺)之道,於此諸國頗置長帶吏。”莊蹻把楚國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帶到了“靡莫之屬”的滇池地區,並建立了以白族先民僰人等“靡莫之屬”為主體的滇國奴隸制國家,使楚人融合於僰人,創造了發達的經濟文化,為西漢時期在雲南設置郡縣和形成滇僰,奠定了基礎。

白族,那些神秘的歷史色彩

西漢時期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為打通往“身毒”的道路,招撫以滇國為首的“靡莫之屬”歸附,發巴蜀兵數萬人,大兵臨滇,滇王不得已,舉國降漢,“請置吏入朝,於是以為益州郡,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史記•西南夷列傳》)益州郡的設置,從政治上鞏固了西漢王朝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統治,促進了滇池地區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西漢在洱海地區,設置葉榆、雲南、邪龍、比蘇四縣,納人益州郡郡的建置管轄。

郡縣制的設立雖然為歷史增添了一些新東西,同時它也是伴隨著民族壓迫和階級剝削而來的。從漢武帝死到西漢末年,益州郡人民反對民族壓迫的鬥爭一直不斷。至王莽時期,社會矛盾尖銳,終於爆發了棟蠶、若豆、孟遷領導的僰人大起義。“及王莽政亂,益州郡夷棟蠶、若豆等起兵,殺郡守,越嶲郡姑復夷人大牟亦皆叛,殺略吏人,莽遣寧始將軍廉丹發巴、蜀吏人及轉兵榖卒十餘萬擊之。吏士飢疫,連年不能克而還。”在王莽統治和對雲南發動戰爭期間,政治上推行民族歧視壓迫政策。加緊奴役剝削各族人民。公元23年,王莽政權終於在綠林、赤眉等農民起義軍和以僰人為主力軍的邊境各族人民的夾擊下覆滅。雲南僰人大起義有力地打擊了新莽政權在雲南的殘暴統治,滌盪了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腐朽勢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王莽政權崩潰後,原朱提郡官吏文齊遷益州郡太守,“及王莽政亂,益州郡夷棟蠶、若豆起兵,殺郡寧……以廣漢文齊為太守,造起陂池,開通溉灌,墾田二千餘頃。率後兵馬,修障塞,降集群夷,甚得其和。”(《後漢書•西南夷列傳》)文齊在大亂之後,招集流亡士卒組織起來從事生產,並促進各民族的融合。包括“群夷”這些益州郡的僰人和流落下來的叟人。先進的牛耕和水稻種植技術也傳入到滇池地區,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

白族,那些神秘的歷史色彩

東漢時期

文齊之後的東漢時期,益州的社會矛盾又尖銳起來,封建王朝“賦斂煩數”,各族人民掀起了反對民族壓迫的鬥爭。“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夷渠帥棟蠶與姑復、楪榆、弄棟、連然、滇池、建憐、昆明諸種反叛。殺長吏。益州太守繁勝與戰而敗,退保朱提。十九年 (公元43年),遣武威將軍劉尚等發廣漢、犍為、蜀郡人及朱提夷,合萬三千人擊之。尚軍遂度滬水,入益州界,群夷聞大兵至,皆棄壘奔走,尚獲其贏弱榖畜。二十年(公元44年),進兵與棟蠶等連戰數月,皆破之。明年正月,追至不韋,斬棟蠶帥,凡首虜七千餘人,得生口五千七百人,馬三千匹,牛羊三萬餘頭,諸夷悉平。”(《後漢書•西南夷列傳》)

永平十年 (公元67年),東漢王朝把益州郡西部的葉榆、雲南、邪龍、比蘇、不韋、嶲唐六個縣分出,置益州西部都尉,居嶲唐。

東漢末年以後,漢族移民與當地土著夷人間的隔閡逐步消除,漢族豪強與夷帥聯合起來,形成地方勢力,擴張力量,進行割據,開始形成了南中大姓。

東漢末年到西晉時期,在先前僰人分佈的滇中地區,取而代之的是“叟人”。“漢武帝元封二年 (公元前109年),叟反,遣將軍郭昌討平之,因開為郡,治滇池上。”(《華陽國志•南中志》)僰和叟都是氐人,又稱“氐僰”(《後漢書•杜篤傳》)和“氐叟”(《華陽國志•漢中志》),他們之間有著族屬上的淵源關係。由於內地漢民大量進入僰人地區,加速了漢族不斷融合於僰人之中。加之新莽時期的民族歧視政策,北方氐叟大批進入滇中地區與僰人合流,進而促成了“僰”這一族稱的消失和“叟”這一族稱的出現。到了三國西晉時期,由於僰、叟交融,滇中和滇東地區成為叟人的世界,稱為“叟夷”,其首領即稱作“叟帥”(《華陽國志•蜀志》)。

東漢時期,“叟夷”成為南中大姓,形成地方勢力,對抗中央封建王朝派到益州的太守。“公孫述時,大姓龍、傅、尹、董與郡功曹謝暹,保境為漢”(《後漢書•西南夷傳》),“益州郡有大姓雍闓反”(《三國志,蜀志•後主傳》)。

白族,那些神秘的歷史色彩

蜀漢時期

蜀漢時期,在三國割據的形勢下,南中大姓分為投吳和擁蜀兩派。當時吳國企圖奪取南中,遙署滇中大姓雍闓為永昌郡太守,雍闓使孟獲煽動叟人反蜀,“益州夷復不從。闓使建寧孟獲說夷叟曰:官欲得烏狗三百頭,膺前盡黑,蟎腦三鬥,斵木構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 夷以為然,皆從闓。斵木堅剛性委曲,高不至二丈,故獲以欺夷。”(《華陽國志•南中志》)諸葛亮率師南征,三月出兵,四月平越嶲,五月渡瀘,秋平四郡,取道滇東北班師,“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平定南中後,諸葛亮鑑於大姓勢力過大,採取把大郡劃為小郡的措施,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又從原益州郡中劃出弄棟;從永昌郡中劃出葉榆、邪龍、雲南;從越嶲郡中劃出遂久、姑蘇、青蛉,設立新郡雲南郡,郡治在雲南縣。

兩晉時期

兩晉時期,滇東叟族大姓的反晉鬥爭和頻繁的戰亂加速了叟人西遷“入永昌”,造成了後來西爨向滇西發展,以及雲南經濟文化中心逐漸西移的局面。東晉以後,“叟”這一族稱也再不見於史籍記載,代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時期的白族先民——西爨諸強族。

爨氏是南中的大姓之一,曾稱霸滇東、滇中地區。時值中原南北對峙和戰亂頻繁時期,雲南偏安一方,長時期末受到外來的軍事幹擾,社會秩序比較穩定,經濟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

白族,那些神秘的歷史色彩

隋朝時期

隋開皇五年 (公元585年),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原,開始經營西南邊疆,委任韋衝為南寧州總管,在雲南設置恭州、協州和昆州。“起(韋衝)為南寧州總管,持節撫慰。復遣上柱國王長述以兵繼迸……衝既至南寧,渠帥爨震及西爨首領皆趨府參渴。上大悅,下詔褒揚之”(《隋書•韋衝傳》)。

唐宋時期

隋唐之際,西攀白蠻已自滇池地區發展到洱海地區。唐對洱海地區的經營始於公元621年,嶲州治中吉弘偉到洱海地區招撫昆明蠻諸部。貞觀年間,唐朝對雲南的統治進一步加強,設置了戎州都督府,洱海地區的宗州、匡州、曾州、髳州分別隸屬之。為保護經西洱河通往天竺的商路,抵制吐蕾勢力的南下,於弄棟川置姚州都督府,並扶持南詔,合六詔為一,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詔政權。白蠻集中於洱海地區後,促進了滇西經濟文化的發展,成為南詔以及後來的大理國的立國之基,使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移達五百餘年之久。

南詔後期,權臣擅政,宮廷內部展開了激烈的權力爭奪。公元902年,南沼權臣鄭買嗣利用各民族對南詔統治者進行反抗的機會,發動宮廷政變,奪取政權。“鄭買嗣,本唐鄭回後,世為蒙氏清平官,唐昭宗乾寧五年 (公元898年)既滅蒙氏而自立,改國號曰大長和”(《滇載記》)。南詔亡。劍川節度楊幹貞利用人民對鄭氏不滿,殺鄭隆亶,滅大長和國,扶持清平官趙善政為王,號稱“大天興國”。不久楊幹貞又廢掉趙善政,自立為王,號稱“大義寧國”。公元937年,通海節度段思平聯合滇東北三十七部,進軍大理,推翻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

大理國基本上繼承了南詔的疆界,仍以羊苴咩城為國都。設八府、四郡和三十七部。大理國時期,白族人民與祖國內地在經濟文化上有著更廣泛的交流,白族人民大量吸收了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在經濟和文化上都得到了繁榮和發展。

白族,那些神秘的歷史色彩

元朝時期

公元1253年,忽必烈親率大軍,由六盤山經臨洮,過大渡河,以革囊渡金沙江,滅大理國。第二年,忽必烈班師北還,兀良哈臺留鎮雲南,“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洎烏白等蠻三十七部”(《元史•兀良哈臺傳》),在大理地區設置了上下兩個萬戶府。公元1274年,元朝中央派賽典赤•瞻思丁為雲南平章政事,建立雲南行省,改設路、府、州、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路、鶴慶路、雲龍甸軍民府和威楚路。這時,雲南統一於元朝中央政權之下,不少漢族由於仕宦、經商和屯軍來到洱海地區,進一步加強了大理地區同祖國內地經濟文化交流。

明朝時期

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派兵進取雲南,消滅了元朝在雲南的殘餘勢力,鞏固和完善了對雲南的統治。明代大理府領趙州、鄧川州、賓川州、雲龍州和太和、浪穹、雲南三縣,以及十二長官司。明代從內地遷來的大批漢族農民、手工業者及部分軍隊,分居在白族地區屯田耕種,進行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數傳之後,化為農桑,盡是莊農”(《南中雜稅•衛所》),他們彼此之間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上頻繁接觸,促進了生產技術和經濟文化的交流,增強了民族之間的友誼,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白族,那些神秘的歷史色彩

清朝、民國時期

清朝在雲南仍置行省。大理地區分別隸屬於大理、麗江、永昌府和蒙化直隸廳。

民國時期,昆明“重九起義”後,成立雲南省軍政府,1914年改清代迤西道為騰越道,大理地區隸屬騰越道,轄祥雲、彌渡、賓川、鳳儀、蒙化、大理、永平、雲龍、漾濞、鄧川、洱源、劍川、鶴慶13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設大理專區,專署駐大理縣,同年遷駐下關。下轄下關市、大理、鄧川、劍川、祥雲、鳳儀、彌渡、蒙化、雲縣、緬寧、順寧、永平、漾濞、雲龍、洱源等15縣市。1956年,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駐下關市,轄1市、12縣、2自治縣。1983年,將下關市、大理縣合併設立大理市。自治州轄l市、9縣、2自治縣,首府駐大理市。1950年以來,白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團結奮鬥,共同努力,不斷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人民生活大有提高,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現在,白族人民正滿懷信心,為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奮勇前進。

白族,那些神秘的歷史色彩

來 源 | 雲南省民委編《白族文化大觀》

編 輯 | 匯客廰文旅(ZHYDSSJP1)

白族,那些神秘的歷史色彩

【匯客廰文旅】致力於打造“任性、好玩、有態度!”的文化旅行專屬社群。

白族,那些神秘的歷史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