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與范增決裂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天天開心歷史


表面原因是,范增以長輩自居,總是指手畫腳,項羽年輕氣盛,心胸狹窄,不聽從管教。其實深層真正原因是,政治抱負不同,相互利用,達到各自目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

秦末,暴政加深,群雄逐鹿。項羽的叔叔項梁是楚國新興貴族勢力的代表,響應天下大勢,反抗秦政。自己也拉起一支義軍。

當時范增是項梁的謀士,他給項梁出主意,立當時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新的楚懷王,號召楚民,共謀大業。

項羽投奔叔叔項梁,作戰勇猛,很快佔得一席,後來項梁有意讓賢,把范增推薦給了項羽。

項羽本人雖勇猛有餘,而謀略不足。但他能計從范增打了不少勝仗,很快擴大了勢力範圍,更是把劉邦打的節節敗退 ,毫無還手之力。

項羽對范增非常尊重,稱其為“亞父”也就是乾爹的意思。

項梁戰死以後,范增又利用項羽殺了擁兵自重,企圖廢楚自立的宋義。看到劉邦勢力也漸漸擴大,又想利用項羽滅了劉邦。

項羽其實早就想廢掉楚懷王,自己另圖霸業,只是礙於范增面子,遲遲沒有動手。

後來的兩件事,最終導致范增不斷被項羽懷疑和猜忌,彼此不滿之心日盛。

一是,鴻門宴這件事。

本來范增跟項羽密謀好了,一定要利用雙方在鴻門會面的機會,除掉劉邦。

不料項羽的另一個叔叔項伯和劉邦謀士張良是故交,張良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劉邦,劉邦大驚失色。

雙方會面之前,劉邦趕緊讓張良引薦了自己,見面以後對項伯鞠躬大禮,千恩萬謝,還和項伯定為兒女親家。

宴席上,范增多次使眼色讓項羽摔杯為號,殺掉劉邦,可是項羽遲遲沒反應。這時范增到帳外讓項莊舞劍助興,再伺機下手。

項伯看出了范增意圖,也舞劍助興,保護劉邦,雙方就僵持那了。

張良一看事兒不好,趕緊找個託詞,讓樊噲進大帳保護劉邦。

樊噲站在劉邦身後,一直 盯著項羽,怒目圓睜,項羽一看樊噲知道這不是個善茬,再加上項伯舞劍助興保護劉邦,項羽更是猶豫不決。

范增乾著急,一個勁的給項羽使眼色 ,項羽還是下不了決心。這時候給劉邦機會了,他趕緊找個藉口,溜之大吉。

事後把范增氣的說:“唉!不能和這小子(項羽)一起共謀大業了,這天下早晚是劉邦的了。”

二是,滎陽之戰這個事。

項羽把劉邦圍困於滎陽。滎陽,城破易被攻取,糧草也嚴重不足,劉邦慌忙向項羽求和,項羽也準備答應了,可是范增死活不幹,想一鼓作氣,攻下城來,把劉邦趕回關中。

情急之下,劉邦採取了陳平的離間之計。

一是,陳平花重金買通了項羽身邊近臣,散佈謠言說,項羽手下,鍾離昧,龍苴,想投奔劉邦,造成範,項兩人不和。

二是,陳平宴請項羽的使者,見面以後故作吃驚的說:“我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呢,原來是項王的使者”。於是命人撤去了美酒佳餚,換上了殘羹剩飯 。

使者回去以後,把這事兒跟項羽說了,項羽受到很大刺激,更加懷疑,不信任范增了。

不久范增催促攻打滎陽,項羽根本不聽。後來范增聽說項羽一直懷疑自己,非常氣憤,就告老還鄉了,不久後背膿瘡發作,病故。

范增死後不久,項羽再無顧忌,派九江王英布,殺掉了楚懷王熊心。沒有了范增,項羽也由攻勢變為守勢,最後兵敗烏江自刎。

范增是為楚懷王打天下,以達仕途巔峰。項羽是利用范增謀略,為自己宏圖霸業打天下。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也是范增一直得不到信任的根本原因,也正如此導致二人最終決裂。【原創】


原話歷史


自古以來,想要成就大事業的人,都是需要掌握很多東西,並且可以克服自身慾望之人,一個人的能力在很多時候,與性格有很大關係,要是性格缺陷太嚴重,即使能力再強,也可能最終一事無成。

在歷史上這樣的事情十分多,比如項羽就是因為性格原因,最終導致失敗,而陳平則是因為性格以及謀略,能夠得以明哲保身,最終得以善終。可以說從這些歷史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規律與哲理。

為什麼說陳平厲害呢?我們簡單來看一下陳平是如何離間范增與項羽之間關係的,單純憑這麼一件簡單的事情,就足以看出陳平與項羽性格的不一樣,也正是這種性格,決定了兩人命運的不一樣。


陳平離間范增與項羽

項羽與亞父范增之間的關係,實際上一開始還是不錯的,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之間的關係發生了一些變化,而發生這些變化的罪魁禍首,不得不提到陳平這個傢伙。

劉邦與項羽的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滎陽之戰中,劉邦因為糧草不足,實在難以維持下去,這個時候劉邦無奈只能找項羽求和,一向看不上劉邦的項羽,看到劉邦求和自然也就要答應了,可是范增覺得這是除掉劉邦的大好時機,不能答應求和,要繼續挫傷劉邦才是上策。

因為這個意見分歧,劉邦與范增之間產生了隔閡,也就在這個時間點上,陳平察覺到了問題的關鍵之處,於是就向劉邦提出一個妙計來離間項羽和范增,這個計謀看起來實際上十分低級,可最終卻真的達到了目的。

陳平的計策主要分為兩步,第一步是找劉邦要了4萬的活動經費,買通項羽旗下的一些士兵,叫他們大肆宣傳說范增、鍾離昧和龍苴想要去投奔劉邦出賣項羽。也許一兩個人說還無所謂,說的人多了項羽也就開始認真起來,覺得范增可能真的有這種想法。

緊接著,陳平趁熱打鐵,繼續下一個步驟,當項羽的使者去到劉邦那裡時,陳平準備了好酒好菜,正要吃飯之際,陳平突然說:“歡迎亞父的使者前來我們這裡。”項羽的使者聽到這句話,一臉蒙圈,連忙解釋道:“我是項王派來的使者,而不是亞父。”

聽使者這樣說完,陳平立即擺臉色,並且叫人把好酒好菜都撤走,拿上來一些殘羹剩飯招待使者,陳平在一旁理都不理使者。這個使者生氣直接離開,回去稟報項羽:“亞父一定是與劉邦有染,我去到劉邦那裡,一開始他們以為我是亞父派去的使者,就大魚大肉招待我,我一說是項王您的使者,他們就把大魚大肉拿走,換成殘羹剩飯。”

項羽一聽居然有這種事情,明顯是范增已經和劉邦有染,自己要是再不警覺一點,恐怕自己就危險了。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這段精彩的離間計是這樣描述的:

(項王)使使至漢,漢王為太牢具,舉進。見楚使,即詳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復持去,更以惡草具進楚使。楚使歸,具以報項王,項王果大疑亞父。

從此之後,項羽在談論重要事情的時候,都刻意迴避范增,擔心被范增知道,而范增觀察了一段時間之後,也就明白項羽已經對自己產生懷疑,范增明白項羽的性格,跟他解釋毫無用處,於是請辭回家養老去了,項羽聽說後沒有絲毫挽留,范增悲傷離去。

自此之後,項羽徹底失去能夠跟自己說真話出主意之人了,這也就意味著,項羽距離失敗已經越來越近。原本十分低級的一個離間計,很容易就能發現,為何項羽還會上當呢?實際上這就跟項羽和范增之間的關係有著很大的關係。


項羽懷疑范增的深層次原因

其實項羽和范增之間,早就開始有了一些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項羽的驕傲和范增的過分管束,作為一個領導,項羽是十分驕傲的,而范增自己覺得是項羽的亞父,就忘記了自己還是一個臣子的本質。

兩人的關係從鴻門宴上就可以充分看出來,在《史記》中記載了鴻門宴中的一個細節“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多次提醒項羽要把劉邦殺掉,可是項羽就是不按照范增的指示去做,這是為什麼呢?

實際上這就是兩人之間的問題所在,范增覺得自己就是項羽的長輩,甚至真的把自己當做一個父親來對待項羽,而項羽作為一個老大,總覺得范增已經影響到自己的權威,所以范增叫他做的事情,他偏偏就是不做,就像一個處於叛逆期的孩子一樣,總喜歡與父母對著幹,關鍵項羽的這個長輩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父親,只是一個亞父,本質上還是項羽的一個臣子而已。

范增明白項羽的缺點,拼命想要去改變項羽,這種改變在鴻門宴中也是最佳體現,鴻門宴結束後,項羽放走了劉邦,范增十分生氣,《史記》中記載到范增當場罵項羽:“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作為一個臣子,居然敢這樣跟自己的領導說話,明顯就是對項羽的不敬,項羽也就是在這些事情之後,對范增越來越不滿,一直想要找一個機會收拾范增,但是又礙於情面不好動手,陳平的離間計,表面上是在離間項羽和范增,實際上就是給了項羽一個開除范增的機會和理由而已罷了。

項羽並非傻到看不出陳平的離間計,只是他剛好需要這個機會,於是將計就計,弄走了范增,也弄走了自己的江山,可以說項羽就這樣把自己給玩完了,不怪任何人,只能怪自己鼠目寸光。

陳平的高明之處,並不在於能夠想出那個離間之計,而是在於陳平能夠從一些細節中去洞察到項羽與范增之間微妙的關係,正是這種特殊的觀察能力,讓陳平在後來的人生中,總能化險為夷。


結語

人生就是這樣,到處充滿了各種挑戰,我們只有不斷認識自己、反省自己,才能夠最終走出困境,成為一個真正厲害的人,要是盲目自大,可能一開始擁有一手好牌,最後也會被自己給打得稀爛!



嗔痴歷史觀


在秦末的反秦戰爭中,范增是最早建議立楚懷王的後裔項梁、項羽為最高統帥的。在項梁時代,范增就已經是項梁、項羽叔侄的謀主,等到項梁死後,他的地位進一步上升,成為了項羽的最主要謀臣。范增對項羽忠心耿耿,竭盡全力為項羽出謀劃策。在范增的幫助下,項羽殺掉了企圖叛亂的宋義軍隊。又由於范增年過七旬,項羽尊稱范增為“亞父”。

項羽與范增的最大分歧在於對待劉邦的態度上。范增始終把劉邦視作爭奪項羽天下的最大敵手,他曾力主大軍進攻劉邦部隊,殺掉劉邦。而項羽則認為殺掉劉邦是不義之舉,也違反了自己當初和劉邦定下的盟約,劉邦還不足以構成其奪得天下的威脅。

  在鴻門宴刺殺劉邦的計謀失敗以後,具有遠見的范增已經看到項羽的大勢已去,發出了“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的感嘆。

陳平利用項羽的多疑和自大成功離間項羽和范增之後,范增就受到項羽的猜疑,並被項羽削奪了兵權,范增憤然棄官告老還鄉。范增原以為會得到項羽的極力挽留,但項羽同意了范增的辭官請求,使范增徹底失望。范增與項羽的君臣關係也全面決裂。

對於范增的離去,項羽沒有作太多挽留。羽翼豐滿的幼鷹,往往急於離開母鷹的懷抱,去翱翔天空。初出茅廬的青年,更是不耐煩老父親的絮叨。年少英武,早就名滿天下的西楚霸王,或許久已厭倦亞父的嘮叨,更不滿於他老人家的說教訓斥。

  范增的離去,自然是滿腹感傷,今日之西楚霸王,已非當年叔父暴死,茫然失措的少年項羽。當初那依靠在亞父肩頭哭泣的頭顱,如今已是高高昂起,不屑一顧!

范增是居巢(今安徽巢湖)人,他走到途中,“疽發背而死”。所謂“疽”,乃是氣血為毒邪所阻滯,而發於肌肉筋骨間的一種瘡腫。范增的死,恐怕也是憤懣積累而導致心力交瘁的產物。

  范增的死,令人感慨。劉邦手下,文有蕭何、張良,武有韓信,項羽那裡,卻實實在在只有一個范增是王佐之才。項梁在定陶戰死的時候,項羽剛滿25歲,范增卻已經70多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高官厚祿,珍寶美女,對於范增來說,已經沒有太多意義,所以他輔佐項羽,完全是出於與故人(項梁)的近乎兄弟之義,與項羽的近乎父子之情。所以范增的身份,與一般謀士不一樣,既是項羽的師長,又是項羽的參謀。項羽管范增叫亞父,正是對這一層非同尋常關係的肯定。

范增的死,宣告西楚霸王終於成了孤家寡人,這是致命的一擊。從此項羽如同失去指引的蠻牛,雖然力大無窮,卻只落得個被劉邦、韓信、彭越等戲弄玩耍,直至筋疲力盡的結局。

  范增為了項羽的霸主事業鞠躬盡瘁,並且看到了劉邦是項羽奪取天下的最大對手,多次向項羽闡明殺掉劉邦以絕後患確保江山的利害關係。但是,項羽為人注重義氣,多疑且自大,一方面認為殺掉劉邦是不義之舉,不利於自己重情重義的名聲。另一方面自大地認為劉邦無論在才智還是軍事策略上尚不足以對自己奪取天下的事業造成威脅。遲遲不肯殺掉劉邦。陳平的反間計輕易就使項羽對范增產生了疏遠和猜忌,范增作為一介忠臣,為項羽鞠躬盡瘁的忠心和苦心卻換來項羽的疏遠,范增只能感嘆未能遇見明主。在范增死後,項羽在其他謀臣的勸諫下才意識到范增的一片苦心和自己對范增的誤解。

范增死後二年,項羽的軍隊被劉邦、韓信、彭越的聯軍擊敗,退至垓下(今安徽省固鎮縣濠城鎮)。不久,項羽逃到和縣烏江,自刎而死。劉邦以“楚漢戰爭”的勝利者,登上了皇帝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強大的漢朝。

  劉邦總結項羽失敗的教訓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