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写的是什么景物?怎么解读?

用户5163915551926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写的是什么景物,怎么解读。

这是唐代虞世南诗作《蝉》的前两句,写的是蝉,喻的是人。试着解读一下。

《蝉》诗解读。

《蝉》,是唐太宗重臣、初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虞世南所做,只有四句的小诗。前两句: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垂緌”:古人系官帽的带子,结在下巴后,余出而下垂的部分。蝉的触角与此很像。“疏”就是稀、不密。

译文:蝉垂下緌一样的触角吸饮清莹的露水,清丽的鸣叫声穿越稀疏梧桐树。后两句: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是因为身在高处声音自然传的远,而不是凭借了秋风吹送的力量。

全诗简要赏析:本诗用比兴,借蝉喻人,因为古人认为蝉高洁。垂緌意指地位高的官员,暗喻“贵”;同时又与蝉的触角相似,结合的贴切,为可以看到古人对物象观察把握的精准。“清”意清明、清廉,运用绝妙。全诗的意思就是,我虽然身份显贵,但我洁身自好、廉洁清明,高洁的名声是自然传播出去的,不是靠他人的吹嘘。

这首咏蝉诗,是作者虞世南在洁身自律、或者说自我鼓励。也有点自我欣赏的意思。他还真不是自吹自擂。

延展阅读:虞世南此人以及另一首小诗《萤》。

虞世南的确是个“大人物”。政治上,他是唐太宗朝的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追赠礼部尚书,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文学艺术上,他是初唐四大家之一,著作《北堂书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遗作有诗文四卷。

他品格高尚、耿直、忠诚,直言善柬,博学多才,深得唐太宗欣赏和信赖。唐太宗说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

还有一首与《蝉》类似的诗《咏萤》,我们来欣赏一下:

《咏萤》

唐 虞世南

的力流光小,飘飖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这首小诗是借“萤”自喻。光亮小、身子轻,也要努力发光,顽强地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追求的执着,还有自谦、不恃才傲物的胸怀。虞世南从来不把自己自喻成狮、虎、马等,由此可见他不一般的德行修养。


九思堂笔记


谢敬!

一提起知了,有跟我有同样感觉的吗!就是知了达到叫声高峰的时候,再加上潮热,它不断的叫声此起彼伏!吵得你中午都睡不了觉,你是想把树都要砍了去,有同感的举手!这小小的知了它叫的声音是热浪滔天呢!一浪高过一浪!声声刺耳!扰的你是心烦意乱,说实在的,我最怕的就是知了开始叫唤的季节,那简直就是叫嚣!不堪入耳!!😇!

那么,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听网友们说它是指的知了,可是我反复的想了,知了到临秋的时候,它已经死了,无需借助秋风,那这个景物就展现出来了,知了爬在高高的树上叫唤!这个时候,可能也是它们蜕变的过程之巅峰!

它们是在6—7月中旬达到最高峰期,在这个炎热的夏天,知了就跟夏天较上劲了!看谁的热情高涨!它是撕心裂肺的嚎叫!夏天是头晕脑胀!炙热难耐!知了跟夏天是一决雌雄!亮出嗓门誓比天高!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外力,更跟秋风没任何关系!

我们可以不去依靠什么哪个朝代的诗句,你就单从字面解释!就很容易的多,并不复杂!也可算是一目了然!有时候,人们想看到你的理解!并非去查阅资料!

本人才疏学浅!而我看到的是另一幅景象!!不知对否!敬请指正!

(谢悟空!谢阅)!

(原创于4、19)!(仅此一例!没有雷同!勿抄袭!


转运中的幸福


这是出自唐朝虞世南的诗 中的诗句: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