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哲理的诗,你最喜欢哪首?

秉烛夜谈2020


富有哲理的诗,我最喜欢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的巜登鹳雀楼》这首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如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用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夕阳依山而尽和黄河奔流入海的壮阔景,展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豁达心情。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抬头看着太阳漫漫依西山下去,接着低头望着滚滚黄河之水奔流入海。诗人看景时一仰视,一俯瞰,山光水色,尽收眼底。紧接着诗人写登临鹳雀楼时的感受,即:要从更高远的境界追求,必须更上一层楼。即景生情,含有深刻的哲理!


了缘520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用这句诗来形容今日之青年,一点不为过。看似日落残阳,其实霞光炫彩,充满生机!

这句诗字字珠玑,每每读来都觉满口留耳。仿佛看到了一个风流倜傥、桀骜不驯、英姿飒爽的青年在向我走来!一个匆匆过客,远方水天相接之处茫茫缈缈......

此句中,鸟是有生命的,而天空和云霞则是无生命的。诗人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描绘了一幅色彩协调、动静搭配的彩色图画。在辽阔而浩渺的景色背景下,孤鹜和秋水看起来比较远,诗中将“远”的概念发挥到了极致,把孤鹜所在的地方向着极限推演,那里正有落霞,把秋水延伸的长度向着极限推演,那里正是天空。

晚霞长空亘古常存,而孤鹜则只是一个匆匆过客,给人一种永恒和短暂的感触。“孤”鹜与“落”霞齐飞,一只“孤”鹜,缘何而孤?飞向那里?……令人顿生情思。“秋水共长天一色”,远方水天相接之处,茫茫缈缈,那里是王勃的心绪所在?那里景色又如何?……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大自然是充满诗意的。不论旭日升、明月出、落霞红、潮汐起,抑或姹紫嫣红百花开,鸟兽为了生存而奔波。年青人在登高的旅途中只有不断从危机中寻求光明,从失落中学会自我欣赏,从平淡中发现亮点,才能将江景一览无遗!











共道绿林


如果说那首诗赋有哲理可以说出很多,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尽管这首诗揭示了跳出局部,全面看问题,认识问题的哲理,但是,我觉的,此诗不是根本性的哲理诗,其内涵还较浅显。而,禅宗六祖慧能的诗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完全的哲理性诗了。有人会说,朋友你是不是信佛啊?可以明确告诉大家,我不信佛,但是,我喜欢这首诗。

佛教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是建立在对世界的认知,和人的渡劫和神行的修为中。只有人彻底摆脱了客观物质的桎梏,才能摆脱一切痛苦和磨难。也就是所为的四大皆空。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支脉。她是哲学对世界认知的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世间万物都是心的外像,只要休心,抛却一切干扰就可以净化心灵。

我认为可以把慧能的偈诗作为自己净化心灵,内心修养的警句。可以不去追求永无休止的物欲,和无为的纷争,使自己心静下来。

是的,罗马皇帝亚历山大在临终前,让人在他的灵柩两侧挖两个洞,入殓时,将他的两手放在灵柩的挖好的洞外。他说:我来到这个世界两手空空,走的时候也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带走。

禅宗的偈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就可以使自己更好的修为,洁净物欲横流的心,更好的净化自己的灵魂。当然,我不信佛,喜欢这首偈诗只是一种冥想,洁净自己内心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