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增選的外籍院士都是誰?

中科院增選的外籍院士都是誰?

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10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0人,地學部11人,信息技術科學部7人,技術科學部15人。

根據統計,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新當選院士中有6名女性。

此外,經過全體院士投票選舉,2019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名。

新當選外籍院士共來自12個國家,其中美國8人,法國2人,澳大利亞、奧地利、巴基斯坦、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荷蘭、加拿大、瑞典、意大利、英國各1人;哈薩克斯坦、意大利兩國首次有科學家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在20名中科院外籍院士中,有5位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候選人當選。

截至目前,中國科學院共有院士833人,外籍院士108人。

小編給您講述其中10位院士與中國之緣,一起來了解一下!

戴宏傑:長沙一中畢業的他,現任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

戴宏傑:長沙市一中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本科畢業後前往美國繼續求學,先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1997年任斯坦福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2002年任終身教授。

他是國際著名納米技術專家,長期從事碳納米材料的生長合成、物理性質研究、納米電子器件研發,以及納米生物醫學以及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在上述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並獲得了廣泛的影響,是國際碳納米材料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

2011年他入選2000-2010年全球頂尖一百化學家名人堂榜單,總排名第七,在華人中排名第一。2007年至今,戴宏傑受聘為湖南大學客座教授。

無國籍”數據庫專家樊文飛:科學無界,學者有情。

樊文飛:1981年入讀北京大學,獲學士和碩士學位;隨後赴美國深造,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博士學位。他原本在貝爾實驗室工作,受攻讀博士學位時導師的邀請,在愛丁堡大學共同創建歐洲最強、世界排名前5位的數據庫研究團隊。

在“無國籍”數據庫專家樊文飛看來:科學無界,學者有情。

為了照顧母親和報效祖國,近10年,樊文飛每年在國內工作6-9個月。在這期間,他將數據庫理論研究引入中國,並在國際上重塑了數據質量研究,帶領國內團隊開展大數據理論與關鍵技術的研究,使中國在這些重要領域居於國際前沿。

伯納德·L·費林加:“我有一個夢,就是幫助你們這些年輕人都成為科學新星。”

伯納德·L·費林加:荷蘭國籍,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伯納德L費林加與中國科學界保持著緊密的聯繫,長期與中國學者合作,持續開展學科前沿研究。

他與田禾院士共同領銜組建了“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他以“國際知名大師客座教授”的身份受聘華東理工大學,組建研究團隊,招收並指導學生;他在上海開展實質性科學研究,目前已經以該中心為通訊單位發表多篇重要成果,為我國在分子機器及智能材料領域產生世界範圍影響作出了重要貢獻。

“化學是世紀科學。”他用帶有尼德蘭地區口音的英語告訴華理學子,“我有一個夢,就是幫助你們這些年輕人都成為科學新星。”

華人科學家逯高清:我在英國當校長

逯高清:在華裔教授逯高清的身上有諸多標籤,他是著名材料化學和納米技術專家、澳大利亞歷史上最年輕的兩院院士、三度入選澳大利亞工程師學會百位最有影響的傑出工程師、鳳凰週刊《影響世界未來50華人榜》。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身份:英國薩里大學校長。他是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出任英國排名前十大學校長的華人!

從山東農村走出,到跨出國門成為改革開放後首批自費公派留學生,再到英國頂級大學的校長,這30多年來,逯高清經歷了無數次抉擇和身份轉變,如同他的座右銘“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般,無論身在何處,他總是一步一個腳印,用一顆平常心去做好每一件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

孫立成:推動我國人工光合作用研究走向世界前沿

孫立成:物理化學家。瑞典皇家工學院分子器件講席教授,大連理工大學特聘兼職教授。2017年當選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

從2000年起,孫立成教授開始了與中國實質性科技合作。他在大連理工大學建立了人工光合作用聯合研究中心。

他建立了該領域中歐高層次人才聯合培養渠道,為我國培養、輸送了一批優秀科研人才。

在他的積極策劃下,中國與歐、美、日、韓等多國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科研合作,推動了中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化進程。他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建言獻策,向國家科技部、基金委建議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佈局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他與國內同行共同努力,推動我國人工光合作用研究走向世界前沿。獲2018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瑪西婭·麥克納特:沒當過局長的主編,不是好院長

瑪西婭·麥克納特:曾經的地球物理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前美國地質調查局局長、美國《科學》雜誌的主編,現擔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她可不是一位平凡的女性。

2014年1月15日,時任《科學》雜誌主編的瑪西婭·麥克納特訪問清華大學。

她創下多個“首次”:

①美國《科學》雜誌成立於1880年,已有百餘年曆史。麥克納特是《科學》雜誌歷史上首位女主編。

②2016年,麥克納特擔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自1863年成立以來的第一位女院長。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夫:“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副主席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夫:“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副主席。

他曾表示,希望聯盟未來成為科研機構交流創新知識的最好平臺:“國際科學組織可以把全球的科學家集合起來解決共同問題,‘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正好提供了一個供科學家討論、溝通、達成共識的動態平臺。我相信,聯盟成立,能夠打通‘一帶一路’沿線的科學院,最終使聯盟成為世界級的機構。我在此代表俄羅斯科學院表示,願意積極參與聯盟建設。我也保證,俄羅斯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將開展長期的合作。希望‘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能成為跨國科學機構合作的典範,最終收穫巨大成功。”

約瑟夫·希發基思:“牽手”西北工業大學

約瑟夫·希發基思:約瑟夫希發基思教授是廣泛應用於工業界的“模型檢測”技術的發明者。

2007年獲得2007年度ACM圖靈獎。這是法國科學家第一次獲得這個享有“計算機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著名獎項。

2016年6月27日,約瑟夫·希發基思被聘為西北工業大學名譽教授。

保羅·斯潘諾斯:致力於推動與中國學者的研究合作

保羅·斯潘諾斯:美國萊斯大學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斯潘諾斯教授致力於推動與我國學者的研究合作。2008年以來,他先後與同濟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近20所國內高校建立了廣泛的學術聯繫,開展了實質性合作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他以同濟大學為主要基地,推動建立了中-美-歐工程可靠性與隨機力學國際合作網,作為外方主任協助成立了工程可靠性與隨機力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他與我國學者共同組織了一系列重要國際學術會議,有效促進了國內外學者的交流,提升了我國學者研究成果的國際影響力。

他與我國學者在地震工程、隨機動力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我國超高層建築抗震、大跨結構抗風、高速鐵路安全等領域得到應用,有力促進了技術進步。

安東·塞林格:一句“絕密”的“你好”,跨越了半個地球

安東·塞林格:“你好!”2017年9月29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從中國發出一聲問候,通過量子保密“京滬幹線”,又經過“墨子號”衛星,跨越半個地球來到奧地利。

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量子具有不可分割、測不準、不可克隆等特性,量子保密通信在原理上絕對安全、不可破解。

通話的另一方,正是國際量子物理學泰斗、奧地利科學院院長安東·塞林格。

他評價,中國在量子保密通信領域的成就“定會讓愛因斯坦感到驚訝”。

具體名單如下:


中科院增選的外籍院士都是誰?


中科院增選的外籍院士都是誰?


中科院增選的外籍院士都是誰?


中科院增選的外籍院士都是誰?


中科院增選的外籍院士都是誰?


中科院增選的外籍院士都是誰?


中科院增選的外籍院士都是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