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曾拿出1100万抗战时的借条,经鉴定是真的,最后咋处理的

引言

诚信是人类的一种高尚品格,在现代更是一种“无价之宝”。如今,信用早已融入了大众的生活,一些信用消费工具的运行使用,一部分是基于一个人的经济能力,另一部分则是基于诚信了。在人类社会中,只有做到彼此互相信任,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而取得信任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当然就是表现出各方的诚信。《史记》中记载:“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季布十分讲诚信,也能够领悟“一诺千金”的真谛。

古时,两国之间若是许下承诺,则为了显示出诚意,往往要遣派使臣去签订协议,而在民间,小老百姓之间若是达成协议,也会留下字据和证人,以此为证。古人认为,空口无凭,立下白纸黑字则具有了一定的法律效力,在借条上摁下交易双方的指印,若是作假也无从狡辩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来自山西的一位老人步履蹒跚地徘徊在市政府的大门口,他的手里攥着一张陈旧而褶皱的欠条,仿佛有什么要解决的问题……

老农曾拿出1100万抗战时的借条,经鉴定是真的,最后咋处理的

01

最终,相关工作人员与这位老人会面了,老人这才诉说了一段往事。据了解,这位老人的祖父一位是抗日英雄,而他手里紧握着的,是一张1100万法币的欠条。经过鉴定,这张欠条真如老人所说,是抗日时期的借条,而开出这张借条的正是当时的战士。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老人的名字叫郭建英,在上个世纪初期,郭建英的家族在当地十分有名望,是大户人家。据老人所述,自己的祖辈们十分善良,经常慷慨解囊,为小镇摆平一些困难,遇到外乡人逃难,郭家也会好心地收留他们,街坊邻居多受到郭家的帮助,对他们一家人都心存感激。

老农曾拿出1100万抗战时的借条,经鉴定是真的,最后咋处理的

而后,战争爆发,当时队伍人数庞大,但是日子却过得很苦。赴前线抗战的士兵受伤之后会因药品的匮乏而无法得到医治,大部分上前线打仗的士兵也经常食不果腹,饥寒交迫……

得知战士们的装备与物资匮乏的情况后,郭家人自发地参与到为捐助的行列中去,郭建英的祖父在第一时间便带上了1100万法币找到了当地的队伍,希望将这些钱都捐给他们。

但是,众所周知,部队有着严格的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战士们的原则。在一番讨论与说服之下,八路军最后还是接受了这笔钱,并交给郭建英的祖父一张欠条,表示抗战结束后,一定会将这笔钱归还。

老农曾拿出1100万抗战时的借条,经鉴定是真的,最后咋处理的

但是,八年抗战,硝烟四起,在战争中走了太多的战士,而就在此时,郭建英家也家道中落,不再具有往日的光辉。当初写下欠条的战士也杳无音信,可能他也离开了人世,但郭建英的祖父宁可将这张欠条的故事永远搁在肚子里,也不愿听到这些战士们的死讯。

就这样,这张价值1100万法币的欠条在此后的许多年里都无人拿出来兑现,直到传到了郭建英的手中。郭建英一家生活十分窘迫,后来甚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这才找到了市政府,希望有人对这张欠条进行一个合理的处理。

老农曾拿出1100万抗战时的借条,经鉴定是真的,最后咋处理的

02

欠条递交给相关工作人员后,大家都不知道这张欠条是真是假,对于郭建英的故事也是半信半疑。随后,他们请来了鉴定专家,经鉴定这张欠条确实是真的。那么,这件事情的处理结果如何呢?

得知老人所述皆为事实后,当地部门十分感动,谁也不曾想这张欠条的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感人肺腑的故事!

按照当时的汇率,当地部门将这1100万法币折合成八万人民币,递交给了郭建英。得知郭建英的家庭十分贫困,当地部门还向其申请了资金补助。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不知道开出这张欠条的八路军战士们是否健在,但他们的诺言最终实现了,这份跨时代的诚信实在是令人动容。

老农曾拿出1100万抗战时的借条,经鉴定是真的,最后咋处理的

结语

一张小小的欠条,表现出了抗战期间战士们的作风,也体现出了军民一家的亲切团结,更体现了当时全国上下对抗战胜利的渴望与信心。想必郭建英的祖父和战士们在九泉之下看见祖国走向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也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与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