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星際穿越》裡,是屬於全人類的“神蹟”

牛頓因為一個掉落在腳邊的蘋果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凱庫勒因為夢見一個首尾相連的蛇發現了苯環。在普通人的概念裡,蘋果和萬有引力定律,蛇和苯環是完全沒有聯繫的事物。那麼為什麼牛頓看到跌落在腳邊的蘋果時,想到了萬有引力定律,為什麼凱庫勒夢見首尾相連的蛇時可以聯想到苯環?要知道當時這兩位科學家雖然對自己所研究對象極度痴迷,但是人類的觀測和實驗能力還非常有限,以至於當年牛頓雖然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但是卻測不出牛頓係數,凱庫勒雖然提出了苯環猜想,但時至今日,人類對分子結構的研究僅僅停留在猜想和驗證階段。

人類是在什麼樣的啟發下,可以探索到我們視線之外的世界呢?微觀的粒子,宏觀的宇宙,許多的疆域都是人類當前認知無法觸及的地方。就如同當年牛頓僅憑猜想便準確預測了萬有引力定律,卻終其一生沒有研究出牛頓係數一樣,其實人類許多偉大的發明創造,最初的時候,僅僅來源於一句“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將地球翹起”的假設。

著名的發明家和企業家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賦,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辛勤勞作,奮發圖強後的汗水很容易被理解,然而所謂的“天賦”指的是什麼呢?在人類科學的發展史上,“天賦”就像畫龍時的點睛之筆,總會在個體努力的最後關頭,給予科學探索者們光明的指引。

這裡的“天賦”貌似不是人力所為,更像是一種來自於超自然的“神蹟”,正如古代詩人陸游的一句名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些偉大的人類從沒有感覺到自我的偉大,他們只是覺得在這份偉大之外,有一種超乎這個世界之外的力量。

被“誤解”的《星際穿越》裡,是屬於全人類的“神蹟”

近日各大影院上映了一部2014年的“老電影”,這部影片是由當今最偉大的電影導演之一克里斯託弗.諾蘭執導的作品《星際穿越》。影片上映之初,《星際穿越》便被許多科幻影迷定義為硬核科幻大片,在影片中,導演諾蘭為銀幕前的觀眾呈現出了當今科學最前沿的“蟲洞”、“黑洞”、“時光旅行”等。

由於有這些硬核科幻知識的包裝,影迷意識到這是一部貨真價實的“科幻電影”。但是仔細看過影片的觀眾會發現,影片中的許多科學謎題,其實僅僅是諾蘭對於人類困境的假設。比如影片沒有向觀眾交代為什麼在地球即將毀滅之際,在土星附近出現了一個可以穿越到另一個星系的蟲洞,影片亦沒有解釋影片的主角在結尾處為何會進入五維空間。在諾蘭的電影中,“蟲洞”、“黑洞”、“時間旅行”等,都被他巧妙地在戲劇性的衝突中,進行了詩意的昇華。

被“誤解”的《星際穿越》裡,是屬於全人類的“神蹟”

影片開始時的“幽靈”,影片結尾時的“五維空間”,這些看似是對科學的解讀,實則也是對人類“神蹟”的再現。《星際穿越》的寫實之處在於,諾蘭通過影像創造出了人類在每一次探索歷程中,所要面對的共同境遇。影片中的科學家們,捨身忘死的,用生命去為人類的延續,在遙遠的星際之間,開拓出一個新疆域的意象,不正是人類歷史上每一次探索,艱辛、勇敢、執著地邁出每一步的縮影嗎?

正如影片中的主角庫珀看來,人類是宇宙中的“探索者”和“開拓者”,而不是保守的“守護者”。正因為有這樣的精神,他才會離開11歲的女兒,因為一個“可能”的猜想,為了人類延續的目的,勇敢堅毅的,進入了人類從未踏足的浩瀚蒼穹,在蒼茫的寰宇中,人類的渺小、脆弱和勇敢、毅然交相輝映。在諾蘭鬼斧神工的星際影像中,銀幕前的觀眾領略到人類擁有某種可以和蒼穹環宇等同的永恆力量和信念,這種力量不來自於理性思索後的科學,而來自於無知無解的情感昇華,來自於人類每一次自我超越時的“神蹟”呼喚。

被“誤解”的《星際穿越》裡,是屬於全人類的“神蹟”

在影片即將結尾時的五維空間裡,諾蘭沒有給出為何庫珀會掉入那個書房場景時的原因,但是他卻用科幻的假象,營造出了人類自我超越時,情感、智慧、信念雜糅在一起時的偉大。當影片的主角庫珀以孤膽英雄的方式,進入到黑洞深處時,當他帶著最後的信念,帶著遺憾的父愛,為整個人類的延續獻身時,諾蘭用這個詩意的場景,將科幻演繹成了人類探索未知時的“神蹟”。

被“誤解”的《星際穿越》裡,是屬於全人類的“神蹟”

在庫珀的啟發下,他的女兒墨菲成就了偉大,和許多人類歷史上諸多偉大的科學家一樣,墨菲得到了類似於“神蹟”的啟發,而在諾蘭的故事架構裡,這種近似於“神蹟”的啟發,不過是墨菲父親庫珀捨去生命後,在某一個未知空間裡,在父愛力量的支撐下,送給女兒最後的禮物,帶給人類最後的希望。

被“誤解”的《星際穿越》裡,是屬於全人類的“神蹟”

在諾蘭的影像裡,人類的“神蹟”,不過是人類集體在認知自我,燃燒自我後的,超越自我。而將這個集體,在千萬年的時間裡,在千萬光年的空間裡,牢牢捆綁在一起的,不是科學的解讀,而是無知無解的“愛”的神蹟。

許多帶著科學求知的精神去欣賞《星際穿越》的影迷,是對這部電影的一種誤解。誠然這部影片是有史以來,最大膽的太空科幻電影之一,敢於將蟲洞、黑洞、五維空間用一種寫實的手法,呈現給銀幕前的觀眾,這本身就是一次偉大的探索。但是這部影片的核心,這部影片所描述的對象,依然不是單純的科學現象。在這部影片的內核裡,諾蘭用一個精巧的時空旅行的故事,用一幀幀流淌在銀幕上的星際畫卷,發出了他對整個人類歷史的讚歎和設問。

被“誤解”的《星際穿越》裡,是屬於全人類的“神蹟”

諾蘭用這部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幻電影之一,表達了他一個完整閉環的人類歷史觀,在一次次的探索和開拓的背後,讓人類擁有等同於蒼穹環宇永恆力量的,是智慧、信念和愛交匯雜糅後形成的“人類神蹟”。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上映時,人類尚沒有捕捉到任何一張黑洞的照片,影片中關於黑洞的影像,完全是諾蘭根據科學家基普·S·索恩的執導,“猜想”出來的,在影片上映5年後,人類捕捉到了第一張黑洞的照片,印證了基普等科學家的猜想,這應該也是人類歷史上的“神蹟”吧。

被“誤解”的《星際穿越》裡,是屬於全人類的“神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