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奉新百丈寺流傳著什麼歷史故事?

幻化成風_不能言說的傷


百丈寺座落於奉新縣百丈山大雄峰下,是中國佛教界頗具影響的“禪林清規”發祥地,為中國佛教十大古寺廟之一。

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懷海大師來到大雄山當主持。隨著一代禪宗大師的到來,一時百丈山“菴廬環繞”,供施相積,徒眾愈多。眾多高僧,包括後來紛紛開宗立派的大禪師,如希運、靈佑、曇晟、大安、五峰、神贊、智閒等皆入百丈,參禪於懷海。懷海大師在佛教禪宗史上的地位與影響,除了培養出一批重要的禪師外,最主要的還是確立了禪宗的基本戒律《百丈清規》,這一歷史功勳就是在奉新百丈寺完成的。《豫章書》還記載了唐宣宗李忱在登基前,曾有一段落難晦跡於叢林,出家百丈寺的經歷。

伴隨著佛教的發展歷史,一些得道高僧的佛教故事在百丈山區老百姓的口耳相傳中得到昇華,逐漸形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佛教故事傳說和佛教故事典故。其中一些典故還成為佛教史上有名的公案和故事。這既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大師的敬仰,也表達了信眾對宗教的虔誠。禪宗歷史上,百丈寺和百丈清規是有著重大影響力的一段歷史,在這段歷史中形成的傳說、故事、典故,正反映著佛教禪宗中國化之路上最典型的印跡。這些傳說、典故主要出於百丈山風景區,流傳甚為廣泛,有些還遠傳日本、東南亞地區,顯現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流傳最多的是,約在1500年以前,一次,有個小孩隨母親到廟裡去燒香拜佛,在廟裡看見許許多多的菩薩,十分興奮也十分好奇,他就問母親:媽,這是什麼?他母親回答:這是佛菩薩。小孩說:佛怎麼跟人一樣啊?我長大了也要做佛。60年後,這個從小立志成佛的孩子果然成為了中國禪宗歷史上一位驚天動地的人物,這就是懷海大師。懷海是唐代著名禪師馬祖道一的嫡傳弟子。馬祖道一有三個有名的大弟子,號稱三大師,懷海大師便是其中之一。懷海大師到奉新百丈寺做主持之後,使百丈寺名聲大震,當時有三寺五廟四十八庵之說。唐宣宗登基前,為躲避宮廷之爭,便向一個僧人請教,那個僧人什麼話都沒說,只在唐宣宗手心裡寫上了“百丈”兩個字。於是,唐宣宗就不遠千里來到了奉新百丈山,而且在百丈山留下了很多遺蹟。現在百丈寺後面還有兩塊大石頭,其中有一塊相傳唐宣宗每天都要在那上面打坐,後來他登基了,鄉民們便把這塊石頭取名為“龍盤石”。唐宣宗還留下了吟誦百丈雄峰的詩句“日月每從肩上過,山河常在掌中看”,彰顯出了他內心濃烈的龍庭之志。唐宣宗即位以後,還念念不忘曾經的求法之地,特御賜“大智壽聖禪寺”的匾額。所以百丈寺又有大智寺之稱,並被當地的鄉民沿用至今。

懷海大師在百丈寺做主持期間,最有名的傳說和典故當屬騎牛覓牛的故事。當年福州有個叫大安的禪師,有一天他來到了百丈寺,問懷海大師:人們學佛像什麼?懷海大師一語道破天機,他說,太像騎牛覓牛了。意思就是說生活中到處都是佛法,你捨去眼前的事物,到處去求禪覓佛不等於是騎在牛身上找牛嗎?接著,大安禪師又問懷海大師,學到了佛法又如何?懷海大師回答,那就好比騎牛回家呀。大安禪師又問,得法之後又如何將它長久地保持呢?懷海大師回答,那就好比是牧牛人執鞭看牛,不讓牛踏壞田裡的莊稼。大安禪師聽後大悟,從此之後他就留在了百丈寺。

百丈寺迄今已有1200餘年歷史,是江南最大的寺廟之一,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它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積澱,懷海大師等高僧大德在奉新深研佛法的經歷經後人傳揚,其“一日不作一日無食”的農禪並重修行生涯,也衍生出許多內蘊深厚的佛教禪宗故事。奉新百丈山,正是因為它是禪宗天下清規的誕生地,有豐富的傳說和典故為文化底蘊,所以被世人譽為“仙源靈境”。百丈山傳說與留存的文化遺蹟正是中國歷史文化特色的有力印證。

2008年5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奉新百丈山傳說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