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馬尾老渡口,追憶曾經“小上海”

走訪馬尾老渡口,追憶曾經“小上海”

臺海網4月18日訊 據"馬尾的事兒"微信號發佈 一個春日午後,沒趕上馬尾舊鎮前街的晨間市井,卻趕上了午後和煦的暖陽。沿著鋪著青石板的小路,我來到了這個歷經百年滄桑的地方--馬尾舊鎮渡口。

走訪馬尾老渡口,追憶曾經“小上海”

馬江邊上,岸邊的江水不斷拍打著碼頭,地面總是溼漉漉的。碼頭上僅有三兩個人,一個爸爸帶著孩子來玩,另一個男人拎著從馬尾買來的各種東西,靜靜等候客渡船的到來。

"這個渡口在民國時期就建成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馬尾舊鎮,得利於碼頭之便,被人稱之為'小上海’,福州、長樂、連江一帶的農副產品都要在這個渡口中轉,商賈旅人川流不息,為緊鄰馬尾舊鎮渡口的潮江樓旅社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客源。"渡口負責人感慨道,"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馬尾舊鎮渡口已成為閩江航線上的重要渡口之一,每天往返穿梭30多艘渡船,那時候是真熱鬧。"

走訪馬尾老渡口,追憶曾經“小上海”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公路、鐵路運輸興起,馬尾舊鎮渡口渡船日漸減少,如今,渡口客渡船僅餘5艘,都是往返馬尾-營前的,每天來乘船的人屈指可數,繁華不再。

望著遠處的渡船,我當即決定,乘上船去到對岸,回望馬尾。

走訪馬尾老渡口,追憶曾經“小上海”

等候了一小會兒,"閩福州客0021"緩緩靠岸,船上掛著個牌子寫著"營前-馬尾,限載45人,票價五元。"隨船而來的僅有三名乘客,乘客老楊從對岸長樂營前帶過來一輛電動車和一些建築用材,此行他要加入到馬尾新城的建設隊伍中。下客後,船長老陳熱心地招呼我上船,於是我帶著攝影機和滿心的欣喜,乘著渡船駛向彼岸。

木質的船身,踩上去"咯咯"作響,帶著些許的搖晃。船艙裡擺放了幾張長椅,旁邊放置了足量的救生圈與救生衣。從老舊的標語和木板可以看出,這是一艘老船。船長告訴我,這是一艘三十多年的老船了,有45個客位,可如今一個兩個人也會走,空船也會走,一天賺不到30塊錢。

走訪馬尾老渡口,追憶曾經“小上海”走訪馬尾老渡口,追憶曾經“小上海”

船長老陳可以說是在船上長大的,從12歲起就在運砂船上當夥計,又開這艘客渡船開了18年。他回憶道:"50年前,福州還沒有現代化的橋,那時候人們過江基本是坐船,以前各種船都有,運貨的輪船、擺渡的客船、捕魚撈蝦的漁船,還有的人,直接把船當成房子,吃住都在船上。"

和我同行的,僅有一位是來馬尾辦事的營前人,與曾經擠滿船艙的景象不同,如今的客船,即便是空船也可啟動發動機。他們早已不指著客渡賺錢,要不是政府有一些油費補貼,他們估計也早就另謀生路了。

大約30分鐘,我們抵達營前渡口,我注意到岸邊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南無阿彌陀佛。渡口附近,目之所及,只有拔地而起的高樓、泥濘的土路和在岸邊閒聊的路人。和我同行的乘客帶著他的東西離開了,而我,由於時間原因,沒有辦法去長樂市區遊玩,轉而登上了回程的渡船。

走訪馬尾老渡口,追憶曾經“小上海”

回程的船上,加我共有六人,船艙裡歡聲笑語,江面上三五成群的白鷺掠過水麵騰空飛舞。我和售票員翁唐朋在舢板上閒聊,翁唐朋今年已經近70歲,在這艘船上已經呆了30年。

40歲之前的他,曾經是一艘大型捕魚船的船員,從長樂起錨,一路北上,從東海行至黃海,途中經過數十座海島。"以前每艘船基本都會滿員,現在一天只能掙二三十塊錢。"談起變化,老翁感嘆不已,"以前最開始的時候票價只有兩毛錢,三十年來我看著票價從一毛兩毛,到五毛一塊、三塊,現在五塊。""我老了,本來也不想幹了,可是想著能補貼一下兒子,能有一點是一點。"

走訪馬尾老渡口,追憶曾經“小上海”
走訪馬尾老渡口,追憶曾經“小上海”

感覺回程的路途變長,仔細一看,原來渡船在漸漸靠近另一艘運貨輪船,乘客老張一步跨上了大船,顯然駕輕就熟,原來他是貨船上的船員,偶爾有時間回一趟家取些生活用品。

"走完這趟,就下班了。"我一看時間,已經臨近五點,等他回到營前,五點半下班。老翁說,回家吃個飯,他就要出門鍛鍊。隨著年歲漸長,老翁對於鍛鍊變得十分積極,甚至在舢板上就做起了俯臥撐等動作。"健健康康地不生病就很好。"

渡船緩緩靠近馬尾渡口,上岸後,老翁還熱情招呼著我:"下次找個時間來長樂玩。""好的,還坐你的船。"我們立下約定。

我在碼頭靜默坐了一會兒,不遠處的馬江,在夕陽的照樣下泛著粼粼波光,幾艘船隻在江面上似乎在隨意航行,在馬尾舊鎮渡口這,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便是馬尾悠悠的生活氣兒。 (記者:章盈旖 文/圖)

來源:臺海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