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总穴的治疗原则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这是一首概括性强,启发性好,言简意深,好读易记的针灸歌诀。在临床上起着相当重要而又有效的作用。《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都将它尽收入书中,据传出于《乾坤生意》,作者何人,未见明确记载,估计最晚也是明朝以前的作品。流传至今,已五百年之久。


四总穴的治疗原则


一、肚腹三里留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合穴主治有两种,“合”主逆气而泻,“合”治内腑。说明合穴通六腑,能调节全身功能。足三里穴又叫“下陵”、“鬼邪”,是胃经的合土,土中真土,为胃之枢纽,后天精华之根也。足三里在膝眼下3寸,两筋间,胫骨前缘外侧1横指处。


足三里穴能升(升补脾气)能降(降胃气)。《灵枢·五邪》云:“补三里以温胃中”。《甲乙经》有:“气街,足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穴者,以泄胃中热。”《灵枢·五邪》云:“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既能治寒证,又能治热证。但在寒热互见时,足三里又有调整作用。


足三里主治病症为胃痛,肝病及胃,脾胃不和,食滞吐泻,六腑胀,食不充肌,气乱肠胃,眼病,膝病,狂歌妄言,中风,腰膝重,四肢疾病,颈项肿痛,保健作用等。


临床应用配穴:

  • 胃痛加中脘。中脘是胃之募穴,主治中焦受邪,升降失常,气滞而致胃脘痛,有和胃止痛之功。
  • 腹胀加天枢。天枢是大肠之募穴,主治呃逆或矢气,大便干燥,腑气不通而致腹胀,有调整胃肠,增强蠕动,改善传导之功。
  • 腹痛加气海。气海穴,是气血之余,呼吸之根,藏精之所,生气之海,是下焦的重要穴位,补之有益脏腑温下元之功。凡气滞腹痛,尤其脐下痛者,妇女月经不调,痛经,虚寒者,可加灸气海。
  • 便秘加天枢、支沟、阳陵泉。便秘而兼见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胁痛,少阳之气不畅,可针足三里。天枢调理大肠,配支沟、阳陵泉,疏通少阳之气,少阳热清而气通,不犯肠胃。大肠热清,传导通畅,便秘可解。但此配方对体虚阴亏,津液缺乏,大便干燥而便秘者,是不适宜的。
  • 泄泻加天枢、三阴交。天枢是大肠募穴,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交会之处。
  • 呕吐配内关、中脘、下脘。内关能宽胸止呕。
  • 痛经配中极、气海、三阴交。中极能行经定痛,对月经前和行经时腹痛者,止痛效果较好。
  • 膝痛配阴陵泉、阳陵泉。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阳陵泉为筋之会,对筋骨疼痛,配合调理肝肾效果较好。
  • 强壮灸足三里。“要想安三里常不干”。足三里壮人之元阳,补脏腑之亏损,风寒气积聚,皆得温之化之。有升清化浊之功,导痰行滞之力。秦承祖云:诸病皆治之。


二、腰背委中求


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位于腘窝部,所入为合,因本经多血,故能用放血法治疗诸疾。委中穴因属从背腰而来的两支膀胱经脉在腘窝的会合处。所以它是治疗腰背疾患的要穴。


《灵枢·终始》云:“病在足者取之”。委中穴别名“血郄”、“中郄”、“委中央”。禁灸。功能清血泄热,舒筋通络,祛风温,利腰膝。


临床应用配穴:

  • 背痛配大椎、肝俞。
  • 腰痛配命门、腰阳关、肾俞、大肠俞、昆仑。
  • 闪腰岔气,配人中。
  • 腿痛配秩边、承山。
  • 膝痛,配阴阳陵泉。
  • 下肢酸沉,配足三里,三阴交。
  • 中暑腹痛,刺委中出血。痔疮疼痛,配长强、承山。
  • 丹毒,配膈俞、曲池、血海。
  • 腿肚转筋,配承山。有散寒通络之功。


三、头项寻列缺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穴,别名“童玄”、“腕劳”。又是肺经之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它有宣肺祛风,疏通经络之作用。


临床应用配穴:

  • 列缺治偏头痛配太阳、率谷。
  • 列缺治前额痛配上星、攒竹、头维。
  • 列缺治咽痛配少商、商阳。
  • 列缺治鼻塞配上星、迎香、合谷、风池。
  • 列缺治喘加肺俞、风门。或因寒,或因热,肺气上逆,肃降失常而喘息。
  • 列缺治失音,加廉泉、照海。列缺配照海为八脉交会之穴,列缺是肺经穴与任脉相通。
  • 列缺治咳嗽加尺泽、肺俞、天突。尺泽是肺经之合穴。能降肺气,以复肃降,气不逆则咳止。
  • 列缺治项强,加大椎、风池、大杼。
  • 大椎穴是督脉穴,督主一身之阳,大椎是手三阳、足三阳与督脉之会。纯阳主表,凡外感六淫之在于表者,皆能速解。
  • 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穴,位于颞颥后发际陷中,内部中间为延髓,禁深刺,是手足少阳、阳维之会。是临床常用之穴,有祛风解表,疏邪清热,明目,利机关之效。
  • 大杼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在第一胸椎下,陶道旁开一寸半,是手足太阳、少阳之会,督脉之别络,是骨会大杼。有祛风邪,解表热,舒筋脉,调关节的作用。
  • 列缺治后头痛,加风池、印堂、太溪。后头疼多属肾气不足,则骨髓空虚,或因久痛、气血耗损,可取足少阴肾之原穴太溪补肾。印堂穴,位于两眉中之陷中,为经外奇穴,可治头痛、失眠。
  • 列缺治手腕痛,加合谷、阳溪。三穴都是局部取穴,有散寒,行气,通络,止痛之力。
  • 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利则鼻塞不通,列缺尚有清利肺气之功。


四、面口合谷收


合谷是大肠的合穴,别名虎口,位于手大指次指间。孕妇不宜针合谷。是临床常用之大穴,有清热、解表,疏散风邪,清泄肺气,通降肠胃的作用。


临床应用配穴:

  • 合谷治面肿配水沟。水沟是督脉穴,位于鼻柱下,别名人中、鬼宫。是手足阳明、督脉之会。有苏厥逆,清神志,祛风邪,消内热之效,能调阴阳逆气。
  • 合谷治目赤,配攒竹、丝竹空,或点刺出血。攒竹是膀胱经之穴位,位于眉头陷中,别名始光、夜光、光明等。禁灸,有祛风明目之功。丝竹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别名目,禁灸。有散风,止痛,清火、泄热、通调三焦气机之效。
  • 合谷治牙痈,配承浆、地仓、颊车。承浆是任脉经穴,有调阴阳气机,疏散口齿面目风邪作用。地仓是足阳明胃经穴,位于挟口旁开四分,又名胃维,是手阳明、阳之会。有祛风邪,通气滞,利机关作用。颊车穴,是足阳明胃经穴,位于耳垂前,后下八分,有开关通络,祛风调气作用。
  • 合谷治腹痛,配天枢、气海。天枢是足阳明胃经穴,别名谷门、朴之等,是大肠之募穴,募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的腧穴,位于挟脐两旁二寸。有疏调大肠,扶土化湿,和营调经,理气消滞作用。气海穴是任脉经之穴,位于脐下一寸半。有调气益元,培肾补虚,和营血,理经滞,温下焦,祛湿浊作用。

合谷与四关:“四关即手之合谷,足之太冲穴”。合谷为大肠经之原穴,太冲为肝经之原穴,合谷位于手岐骨间,太冲亦位于足岐骨之间。合谷属阳主气,而太冲属阴主血,是两者同中之异。两者位居岐骨间,如同重要关隘,有开关节以搜风理痹,行气血,以通经行瘀,亦有涤痰泻火之功,能疗癫、狂、痛及小儿急惊风症。


— THE END —

▶ 版权声明:

1、文源:本文选摘自网络,编校/张杰。

2、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