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杜仲生物量的有效栽培模式,促进杜仲叶、皮、材的综合利用

提高杜仲生物量的有效栽培模式,促进杜仲叶、皮、材的综合利用

贾正民

1 基于叶、皮、材兼用的杜仲栽培模式研究方法

1.1 试验材料

在此次研究过程中,选择某杜仲实验基地,而试验材料是以“华仲 1 号”杜仲良种两年生嫁接苗为主进行造林。在试验过程中设置 6 个处理地块,包括 3 个单行栽培模式以及 3 个宽窄行栽培模式。每一个处理地块的种植面积为 0.067hm 2 ,连续 6 年对杜仲的生长量以及产量进行测定和记录。杜仲苗木定植之后,要在地面上留 2~3cm 的短杆平茬,这样能够保证单株生物量的一致性。在之后的每年 11 月下旬进入休眠期后进行采叶称重,同时要在苗木地面上留 3~5cm 短杆平茬。[青钱柳头条号网络首发]


提高杜仲生物量的有效栽培模式,促进杜仲叶、皮、材的综合利用


1.2 试验方法

在试验过程中,对每一个地块的杜仲都随机抽取 100 株侧枝,对侧枝的高度、基茎、叶片数量、侧枝叶测的干质量、侧枝树皮的干质量以及侧枝木材的干质量等指标进行测量。在当年生枝条中随机抽样 100 片成熟叶片,对叶长、叶宽以及单叶面积和单叶杆质量进行测量,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的是便携式叶面积测定仪,可以对叶面积进行准确测量。在称重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是对每公顷的产叶量、产皮量以及叶片的产胶量和树皮产胶量以及每公顷杜仲总产胶量、木材产量等指标进行测量和记录。对叶片含胶量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按照平均值的 2%进行计算,而对杜仲皮的含胶量进行计算要按照平均值的 6%进行计算。


提高杜仲生物量的有效栽培模式,促进杜仲叶、皮、材的综合利用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对杜仲叶片的影响

对杜仲叶片进行测量分析后,可以发现不同栽培模式下,杜仲叶片生物量存在一定差异。建园初期,杜仲的叶片比较小,单株叶片的数量不多。建园时间不断增加,单株叶片的数量、大小以及质量都在不断增加。而不同栽培模式中,T 1 地块的单株叶片数量最多、叶片长度最长、单叶面积最大、单叶质量也最大。单株叶片的平均数量为每株 63.6 片;单株叶片的平均长度为 19.8cm;单株叶片的平均面积为 153.49cm 2 ;单株叶片质量平均为 1.74g 。

2.2 不同栽培模式对杜仲侧枝的影响

在不同栽培模式中,杜仲侧枝的生长指标也是随着建园时间增加,侧枝的高度以及基茎也随之增加,但是在建园第五年,侧枝的各项生长指标区域稳定。每一个栽培模式中,侧枝的高度、基茎、侧枝叶片质量以及侧枝木材风干质量、侧枝皮的风干质量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T 1 地块的杜仲侧枝各项生长指标最高,侧枝的平均高度为 218.8cm,侧枝的基茎平均为 1.57cm,侧枝木材的平均风干质量为 155.6g,而侧枝皮的平均风干质量为 29.1g。这表明在对杜仲进行种植时,种植密度越小,侧枝数量越少,会为单个侧枝的生长提供更多养分,使单个侧枝生长量增加。


提高杜仲生物量的有效栽培模式,促进杜仲叶、皮、材的综合利用

2.3 不同栽培模式对杜仲经济指标的影响

在杜仲建园初期,不同栽培模式的杜仲单位面积产叶量、产皮量、叶片的产胶量、树皮产胶量以及总胶产量和总木材产量之间的差异比较小。而随着建园时间的不断延长,不同栽培模式下杜仲的各项经济性状指标值以及产量都在不断增加,在建园第 5年后,各项经济性状指标值以及产量趋于稳定的状态。而在不同栽培模式中,杜仲的产叶量、产皮量、叶片产胶量、树皮产胶量、总产胶量以及总木材产量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在 6 个栽培模式中,T 6 栽培模式的杜仲各经济形状指标值以及产量的平均值最高。在前 6 年,T 6 地块杜仲的平均产叶量为 11.08t/hm 2 ,平均产皮量为 3.02t/hm 2 ,平均叶片的产胶量为 0.22t/hm 2 ,平均树皮产胶量为 0.18t/hm 2 ,平均总产胶量为 0.39t/hm 2 ,平均木材产量为16.19t/hm 2 。在 T 6 地块建园第 6 年时,杜仲平均产叶量为 15.77t/hm 2 ,平均产皮量为 4.06t/hm 2 ,平均叶片的产胶量为 0.32t/hm 2 ,平均树皮产胶量为 0.24t/hm 2 ,平均总产胶量为 0.56t/hm 2 ,平均木材产量为 22.01t/hm 2 。

3 讨 论

对以叶、皮、材兼用的高密度杜仲栽培模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利用宽窄行栽培模式,将宽行行距控制在 1m,窄行行距控制在 0.5m,株距 0.5m,每株留侧枝 3~4 个左右,杜仲经济性状指标值相对较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杜仲栽培的经济效益。因此,各地区对杜仲进行种植的过程中,要对杜仲叶、皮以及木材综合开发利用作为目的新型培育方式进行合理的配置,才能够提高杜仲产品的附加值,降低在杜仲叶中对天然橡胶进行提取的成本,从而提高杜仲的经济效益 。

杜仲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比较广,种植空间广阔,发展杜仲产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天然橡胶匮乏的问题。并且开展杜仲栽培工作,能够加快杜仲中药产业健康发展。高密度栽培模式中杜仲叶、以及叶片总产胶量都比较高。叶片以及树皮的总产胶量能够达到 0.56t/hm 2 ,与传统杜仲栽培模式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杜仲叶本身的含胶量比较低,而杜仲橡胶原料提取成本比较高,因此,在杜仲栽培过程中,必须对杜仲叶以及杜仲皮进行综合利用,消化多种原料成本,这样才能够有效降低杜仲栽培过程中提取天然橡胶原料的成本,提高杜仲叶、皮、材兼用栽培模式的综合效益。

对杜仲进行综合利用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首先,将杜仲作为有机肥料进行应用,在人参园中使用杜仲叶粉,可以有效提高人参园中甘氨酸、精氨酸、丙氨酸以及组氨酸等多种氨基酸以及铁、锌、钙等矿物元素,能够有效提高园参的品质。其次,将杜仲叶作为天然饲料,可以改善家禽以及鱼类的肉质以及品质,能够有效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第三,在高密度种植杜仲的过程中,每年侧枝平茬后,可以产生大量二级侧枝木材,对这一部分木材进行充分应用能够生产高质量活性炭木材。将木材粉碎后,也能够作为食用菌的基料进行使用,生产功能性食用菌。因此,基于叶、皮、材兼用的高密度种植模式的杜仲栽培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在当前的高密度栽培杜仲的投资以及收益过程中,建园前期栽植密度比较高,投资相对较大。高密度种植的杜仲产业量以及产胶量都比传统栽培模式更高,但是总体收益水平相对较低,会影响投资收益率。因此,要重视杜仲栽培的后期管理工作,提高杜仲高密度叶用林的气孔导度,降低栽培过程中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这样才能够提高杜仲群体的光合能力,防止杜仲食叶害虫流行而影响杜仲的生物量。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对杜仲的叶、皮、材进行综合利用,才能够提高杜仲栽培的总体经济效益,提升投资收益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