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烈!超50家醫健企業2019年破產,互聯網醫療、醫藥流通成重災區

慘烈!超50家醫健企業2019年破產,互聯網醫療、醫藥流通成重災區

作者丨 毛三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回顧剛剛過去的2019年,帶量採購、DRG等重磅政策陸續出臺,97個藥品成功談判進入醫保目錄,8款重磅抗癌藥物在國內獲批,PD-1/L1抗體藥物競相上市等等好不熱鬧。

但這也被認為是艱難的一年。資本寒冬蔓延,企業面臨洗牌,轉型、賣身、缺錢、裁員、換帥等成為這一年的高頻詞。鉅變之中,有的企業抱團取暖,有的斷臂求生,有的咬緊牙關堅守,但也有的已謝幕離場,另謀出路。

通過查找、梳理、不完全統計,我們發現2019年醫療健康領域倒閉的企業達35家,處於破產申請狀態的也有22家,而這57家企業中,則以互聯網醫療和醫藥流通尤為突出。

1、19家醫健創業公司倒閉,互聯網醫療成重災區

根據時代數據的統計,截至12月1日,2019年共有327家創業公司倒閉,同時相較2018年新增的7620家創業公司,2019年新增創業公司僅1427家,失敗的創業公司佔新增公司比達23%。

具體到醫療領域,這一週期內醫療健康行業排名第八,關閉企業19家,較2018年高出3家。

慘烈!超50家醫健企業2019年破產,互聯網醫療、醫藥流通成重災區

分析來看,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是創業企業的集聚地區,也是創業公司倒閉潮的爆發地。在關閉的19家醫療企業中,北京佔比最多,高達10家;其次是廣東,有6家;上海第三,有2家;浙江最後,為1家。

至於倒閉原因,分析指出主要是由於市場定位問題、資金問題以及外部因素。資金方面,時代數據表示327家創業公司中,直到關閉的最後一刻都沒有獲得投資的創業公司達到驚人的181家,佔所以關閉公司的55%以上。

繼續分析關閉的19家醫健創業企業不難發現,互聯網醫療已成為這批倒閉潮的重災區。尤其是騰愛醫生和青蘋果健康的謝幕離場,更是一度將互聯網醫療推上風口浪尖。

2018年以來,雖然互聯網醫療政策逐步放開,但無奈的是,互聯網醫療似乎還是無法切入診療核心環節,互聯網盈利模式依舊缺位。一如村夫日記創始人趙衡曾所說,“因醫療自身的線下屬性疊加中國的公立醫療體系,互聯網永遠只能在外圍打轉、無法深入,也就不能開發出有價值的商業模式。”

也就是說,能否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是2019年互聯網醫療項目活下去的核心根本。總之,2019年互聯網醫療的泡沫已開始蕩清,隨著革新大幕的拉開,倒閉潮或還將繼續。

2、另有16家企業宣告破產

22家處於破產程序中

在時代數據公佈的19家倒閉的醫健創業企業之外,我們在人民法院公告網破產文書一欄,分別搜索醫藥和醫療兩個關鍵詞,彙總、整理發現2019年醫療健康領域宣告破產的企業有16家,此外還有22家企業處於破產申請狀態,具體情況如下:

慘烈!超50家醫健企業2019年破產,互聯網醫療、醫藥流通成重災區

2019年16家醫健企業宣告破產 (不完全統計)

慘烈!超50家醫健企業2019年破產,互聯網醫療、醫藥流通成重災區

2019年22家醫健企業處於破產申請狀態 (不完全統計)

總的來看,以上38家企業中,覆蓋批發和零售的醫藥流通企業佔絕大多數。

與此同時,根據公開媒體報道,不少零售企業也在主動申請註銷《藥品經營許可證》。據統計,2019年有33家藥企註銷《藥品生產許可證》或《藥品經營許可證》,所有均為自主註銷,僅江西省九月份就有7家藥企選擇退出。

一面宣告破產,一面自主退出,背後有行業環境的艱難,也有國家政策的規劃。

首先是近年來,兩票制、一致性評價、帶量採購、打擊商業賄賂等醫藥政策頻出,傳統推廣模式終結,高定價、高毛利、高費用、高回扣一去不返,售價崩盤向下,整個醫藥行業的處境都更加艱難。

其次,為改變我國醫藥流通領域長期以來“小、散、亂”的現狀,國家多次要求加快行業重組。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就明確表示,打破醫藥產品市場分割、地方保護,推動藥品流通企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兼併重組,培育大型現代藥品流通骨幹企業。

總體來看,在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新醫改大背景下,整個醫藥行業的生態體系正在重構。這一背景下,無法及時調整跟上的企業,暗淡離場也就見怪不怪。

“保守估計未來幾年內,國內會有近四分之一的藥廠面臨倒閉。”曾經的市場預測,如今已逐步應驗。

3、2020年這31家企業最有可能破產

暗淡離場的並不只國內企業。

2019年9月15日,美國知名阿片類藥物生產商普渡製藥(Purdue Pharma LP)因被控加劇美國阿片類藥物濫用、2600多起訴訟纏身,而申請破產保護;4月15日,抗生素研發企業Achaogen申請破產,而該公司研發的新型抗生素普拉佐米星(商品名Zemdri)獲批上市至今尚不足1年的時間。

商業訴訟、鉅額債務、法律責任、市場壓力......系列因素將那些面臨著巨大風險的企業推向懸崖。生物製藥行業網站BioPharma Dive此前發佈的一項分析指出,有31家陷入困境的生物製藥公司在未來12個月內破產的風險最高,這其中有小型創業公司,也包括梯瓦製藥(Teva Pharmaceutical)和博士康(Bausch Health)這樣的大型製藥商。

慘烈!超50家醫健企業2019年破產,互聯網醫療、醫藥流通成重災區

2020年31家最有可能破產的製藥企業(圖片來源於公開資源)

(該名單採用十分制FRISK評級,目前股價在1美元以上、市值在5000萬美元以上、在主要的美國交易所交易的生物製藥公司進行梳理)

在以上31家企業中,世界知名藥企梯瓦製藥不得不提。這家明星仿製藥企市值曾高達610億美元,然而盲目擴張、舉債併購、行業走勢判斷失誤、專利過期、阿片濫用危機.......造就了梯瓦如今滑鐵盧式鉅變。連梯瓦現任CEO都直言不諱,“如果不大幅度裁人還變賣資產,公司會面臨破產。”

博士康前身為Valeant製藥國際公司,後者是一家加拿大製藥巨頭,不過截至2019年9月底,博士康的債務總額約為240億美元,此外還面臨著多方的法律威脅等等。

綜合來看,無論是已經過去的2019年還是已拉開序幕的2020年,無論國內還是海外,製藥行業的壓力無疑都已越來越大,生存維艱。

在我國,尤其是在帶量採購等政策大背景下,製藥企業要專注於質量和成本控制,更要專注於研發。進一步借用業內專家的一句話:“今年以來,製藥行業最大的挑戰不是一致性評價,也不是帶量採購,而是國家進一步對外開放,讓我們和國際製藥巨頭正面競爭。

未來只有靠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