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之记叙文阅读三大考向感情基调、作者情感、人物心理

中考语文之记叙文阅读三大考向感情基调、作者情感、人物心理


考向一感情基调 考向二作者情感分析 考向三把握人物心理

考向一 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情色彩和声音语调。

常见题型:

1.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七上《散步》“积累拓展”)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和同学一起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

方法指导:我们在阅读文章过程中:

1.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要有一个明确的把握;

2.需要看各个部分、层次、段落、语句的具体感情的综合表露。

注意:总体感情基调并不否定不同段落之间有感情起伏变化。缺乏整体感的朗读,容易支离破碎;没有具体段落语句的感情色彩的变化,整体也会显得呆板僵化。如朱自清的《春》......

答题术语:

1.从叙述语调角度:轻松、愉快、欢快、舒缓、温和、清新、明朗、明净、深沉博大、炽烈激越......

2.从情感特质角度:沉痛、感伤、悲慨、压抑、眷恋、忧伤、痛苦、遗憾、挚爱和憎恨、悲哀和喜悦......

3.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文章表达的主旨与《背影》有什么相似之处?

感情基调:含蓄、深沉博大、悲慨、压抑,结尾处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喜悦。 主旨上都表达了父亲对子女深沉的爱,“我”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激


考向二 作者情感分析

回归课文:统编八上《背影》“思考探究”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

①我”对父亲的情感一直是深厚的,只是有时略有些不耐烦。

②在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了。

③从回忆往事的角度来看,作者在文章开头和最后一段隐约透露出父子之间曾有过隔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父子双方境遇的变化,“我”对父亲的情感从冷漠、不满、怨怼,慢慢变成了理解和思念。

方法指导

(1)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情感态度。

(2)分析文章背景,把握情感态度。

(3)抓住主要事件,分析情感态度。

(4)联系文章主旨,体味情感态度。

(5)联系文章标题,探知情感态度。

(6)根据文中人、物、景,感知情感态度。

答题规范

(1)写人为主:记叙…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记事为主:记叙…批判…(歌颂…表现……)的思想感情。

(3)写景状物:借助……描写,赞扬了…

试题研究《葵花之最》 毕淑敏

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称为春天,这是我们这帮小女兵从平原家中带来的习惯。

快到"五一"节了,冰封的道路渐渐开通,春节慰问品运到了。五颜六色来自五湖四海的慰问袋最受欢迎。小伙子们希望从绣着花的漂亮布袋里, 摸出一双精致的鞋垫,做一个浪漫的梦;姑娘们没有这份心理,只想找点稀罕的吃食,打打牙祭。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可惜,关山重重,山路迢迢,花生走了油,瓜子变了味儿。沙枣颠成粉末,面粉烙的小果子像出土文物……

突然闻到一股奇异的清香。那是一个绣着黄色"八一"和红色五星的小白口袋。针脚毛茸茸的,绣活儿手艺不高,想必出自一个笨手笨脚的胖姑娘。打开一看,是一袋葵花子,颗颗像小炮弹一样结实,饱满得可爱。我们每个人抢了一把,一尝,竟是生的。葵花子中埋着一封信:

"敬爱的解放军叔叔们……"

信是从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小学发出的。

我们趴在地图上找。晤,湛江,好远!那里是亚热带,一个很热的地方。

孩子们请求解放军叔叔们,把他们精心挑选出的葵花种子,种在祖国的边防线上。

我们把手中的葵花籽放回布袋。那清香,是阳光、土地和绿色植物的芬芳。

昆仑山咆哮的暴风雷,伴随着我们进行讨论。

为什么只写给解放军叔叔?边防线上也有解放军阿姨呀?!

在国境线上种葵花,多么美妙的想法!每当葵花开放的时候,我们将有一条金色的国境线。

这根本不可能!昆仑山是世界第三极,雪线上连草都不长,还能开葵花?!

我们都默不做声了,只听见屋外风在嘶鸣。

大家决定由我给孩子们回一封信,就说葵花籽是解放军阿姨们收到的,只是这里很冷很冷……

昆仑山的"夏天"到了。

信早已写好,却终于没有发出。我们大着胆子,把葵花籽种在院子里。

人们都说活不了,却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

种子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嫩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起来。

昆仑山默默地认可了这些来自亚热带的绿色幼苗,就像它认可了我们一样。

然而,我们高兴得太早了。不知道是上个冬天最迟,还是下个冬天最早的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

奇迹般地保存下一棵幼苗,它并不是最强壮的,也许因为旁边有一块大石头。受到启发,我们用石头为葵花围起了一圈不透风的篱笆。

现在,我们每天都趴在石头围墙上看葵花,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里面养着活蹦乱跳的小生灵。

这裸幸运的葵花,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枝叶。茎上纤巧的绒毛,像蜜蜂翅膀一样,在寒风中抖个不停。也许它感到了昆仑山喜怒无常的威严,急匆匆地压缩了自己的生命历程;才长到一只高,就萌发出了钮扣大的花蕾,压得最高处的茎叶微微下垂,好像惭愧自己为什么不长得更高一些。

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雷,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早晨起来,天地一片苍茫,我们几乎是跌跌撞撞扑向葵花。石围墙也被飓风吹得四散飘去,向日葵却凝然不动地站立在那里,在冰雕玉琢的莹白之中,保持着凄清的翠绿。叶片傲然舒展,像一面玻璃做的旗,发出环佩般的叮当之声。最不可思议的是,在它生命的最后一刻,居然绽开一朵明艳的花。那花盘只有5分钱硬币那么大,薄而平整,冰雪凝冻其上,像一块光滑的表蒙子;刚分孽出的葵花籽还未成熟,像丝丝柳絮一样优雅地弯曲着,沁出极轻淡的紫色。最令人警醒的是花盘四周弹射出密集的黄色花瓣,箭头一般怒放着,像一颗永不氓灭的星。

葵花身上的冰花越结越厚,最后,凝固成一个方柱形的冰晶。

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

1.文章记述了一群生活在昆仑高原上的军人收到一袋葵花籽,并且尝试种植葵花的故事。根据文章的内容,在下面表哥横线上填写文字。(4分)

种葵花的及葵花的生长过程 大家的表现

孩子们请求在昆仑山上种葵花 1 认为根本不可能生存

将葵花籽种在院子里 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

2种子发芽了,并生机盎然地生长起来 我们很高兴,但是高兴得太早了

绝大部分被冻死了,只有一颗幼苗奇迹般地活下来 3用石头为葵花围起一圈不透风的

篱笆,每天都趴在石头围墙上看葵花

4 在冰天雪地里开放花朵 认为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画线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叶子比作小手掌,同时将种子发芽后的生长状态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葵花种子发芽后生机盎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在看到葵花种子发芽时的惊喜和对葵花的喜爱之情。

3.文章在写葵花努力生长的同时,还极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文章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反衬了葵花乐观积极的态度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从而更好地表达作者对葵花的赞美之情。

4.给邮寄葵花籽的孩子们的回信早已写好,却最终没有写出,为什么?(3分)

因为来信的孩子们希望我们能把葵花种在国境线上,然后看到美丽的葵花绽放。但昆仑山是世界第三极,雪线上连草都不长,葵花也不可能生存,更不可能开花。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也为了守护他们的梦想,所以没有回信,也没有寄出。

5.文章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情结合文中一处细节描写具体分析。(4分)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精神的敬意,对葵花在恶劣环境中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顽强生命力的讴歌与赞美。

细节分析“用石头为葵花围起一圈不透风的篱笆”, 这个细节描写写出了我们对葵花小心翼翼的守护,表现了葵花生存环境的恶劣,表达了作者对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精神的敬意,对葵花在恶劣环境中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顽强生命力的讴歌与赞美。

考向三 把握人物心理

答题方法:

1.要联系环境状况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环境中人物必然产生特定的心理活动。因此分析人物心理必须联系当时所处的环境状况。

2.紧扣文本,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人物的思想情感,要将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分析出来。

3.借助修辞及表达方式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江西中考2013.19:文中最后写到男孩子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请写出孩子此刻的心理活动。

两角钱 肖复兴

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总是熟视无睹,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这更让我感到奇怪了。

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这才两角钱还没有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她差点没吵起来。

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男孩子。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地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有两角钱,我还是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不过,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不知那个孩手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还没有汇完钱,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走到他的身边,我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嘛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问:“还没有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

阅读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我”在邮局遇到两角钱的难题时(1分),一个男孩子主动帮助了“我”(1分),令“我”感动难忘(1分)。(大意相同即可)

2、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任选其中两种),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4分)

示例:①“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 小得像个豆芽菜”,通过外貌描 写点明男孩子生活的艰辛,以更好地表现他内心的善良。

②“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通过神态描写表现出男孩子 既想帮助“我”又怕被“我”拒绝的矛盾心理。

③“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男孩子此刻的矛盾心理。(任选其中两种进行分析即可给分)(4分)

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中“干净透明”的含义。(2分)

“干净透明”是指男孩子内心纯洁,待人真挚。(大意相同即可)(2分)

4、“我”原想把钱还给男孩子,后面又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这是为什么?(2分)

男孩子在帮助了“我”之后非常开心,“我”不愿意打破他这种美好的感觉。(2分)

5、文中最后写到男孩子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请写出男孩子此刻的心理活动。(2分)帮助别人并得到别人的肯定与尊重(1分)是快乐和自豪的(1分)。

6、男孩子帮助“我”的仅仅是两角钱,请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我怎么也忘不了他”?(3分)

男孩子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我”;(1分)男孩子乐于助人的纯洁心灵打动了“我”;(1分)男孩子的举动提醒“我”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一定要伸手帮助他人。(1分)

回归课文 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积累拓展”联系上下文,揣摩下边句子的含义(括号里的问题可作参考)。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以免再遇见他”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解题思路 结合这句话前面的内容,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分析,“以免再遇见他”的原因是害怕被对方认出来,给姐姐的婚姻,给我们家以后的生活带来“灾难。再根据这是他们一家人盼了十年的人,前后对比使讽刺意味十足。

参考答案:“以免”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唯恐避之不及的心态,暗含着作者的讽刺。

试题研究《少年画海》

4.第⑥段少年“疯狂地把自己曾视为珍宝的贝売一股脑儿扔出窗外”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理?(3分)参考答案:表现了少年因父亲迟迟不回来而着急、焦躁不安的心理,以及因此对大海的讨厌。

少年画海

孙湜

①在少年的窗边,摆着一个画架,上面有一幅未完成的油画。画布空白的地方好像停笔很久了,油彩已经干透。

②少年画不下去。海边简陋的房屋,破旧的渔船,白色的船帆,整日只知道与海为伴的父亲,平静安宁得有些单调的海天,那不是少年心中的梦想与画面。于是每次从学校回家,他都浑浑噩噩,没日没夜地睡觉,好像要把在学校缺的觉都给补回来。

③只是今天,他在睡梦中听到了海浪发疯的声音,听到了海风狂啸的声音。他从来没有梦到过这样的大海,所以一下子就惊醒了。他发现,【湿咸的海风已经把窗户吹开,米色的老旧窗帘不安地抖动着。】

④他慢慢眯着眼睛向窗外望去,惊诧地看到炭黑的乌云笼罩了天地,让人感到无比压抑。他锁了锁眉头,向屋外走去,快步找到母亲,问父亲有没有出海,母亲不安地点了点头。

⑤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他等来的只是愈演愈烈的狂风和瓢泼大雨。而父亲的渔船却总也望不见。他的手开始轻轻颤抖,慢慢地,焦躁和不安完全占据了他。

⑥母亲已经向海上救援队报警,而他几乎什么忙都帮不上,只能用手扶着窗台,无助地张望着大海。后来,承受不了煎熬的他冲进房间,疯狂地把自己曾视为珍宝的贝壳一股脑儿扔出窗外,诅咒大海这个喜怒无常的怪物。他在心里祈求,只要父亲能够回来,让自已做什么都可以。

⑦闪电骤然降落,风吹雨水,打在脸上,他再也看不清似有似无的海平面,他用力揉揉眼睛,想阻止懦弱而绝望的眼泪。这才发现自己一直依靠的父亲,在汹涌的大海面前也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⑧母亲像往常一样在客厅的椅子上等父亲归来。少年走过去让母亲靠在他那还不够宽厚的肩膀上,“没问题,相信父亲!”他【镇定】地说,他的手却在剧烈地【颤抖】。

⑨母亲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不安,哭泣起来,一缕缕银丝从她头上滑下来,赫然散落在少年的眼前。少年深吸了一ロ气,内心却开始变得平静,说:“妈,别怕,还有我,爸一定会没事的!”

⑩也许以后就只有自己来保护母亲了。

11等母亲平静下来,少年回到自己的房间,把画板立在窗前,画中景与窗中景融为一体,多了的,只是不同的天气和不同的心境。少年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拿起落尘已久的画笔,一笔一笔地勾勒这陌生的大海……

12不知过了多久,大海已经平静了许多,一个白色亮点在海上移动,那个白点一点点变大,最后变成少年熟悉的白帆……少年的泪水不知不觉滴落在画板上。他站起身来,深深地凝望着大每,弯下腰,深深地鞠躬。

13原来,父亲遭遇了特大风浪,却幸运地被风吹到了一处可以躲避风浪的海湾。

14那一天,父亲晚回家几个小时,少年画出了人生中最美的大海。 (有删改)

【问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

A.第①段通过“一幅未完成的油画”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少年把贝壳扔出窗外,这处动作描写表现出他内心的坚强与沉着。

C.第⑨段母亲“哭泣”的原因,一是担心丈夫,二是儿子的安慰触动了她。

D.第13段交代了父亲遭遇风浪后幸存的原因,使故事情节更为完整。

(2)第⑧段中加点词“镇定”与“颤抖”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母亲那时无比的紧张不安,他是用这份“镇定”来安慰母亲;“颤抖”则真实再现了他内心的想法,他十分担心出海的父亲会遭遇不测,但这种紧张不能让母亲看出来。

(3)第③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环境描写,以海风与窗帘的变化表现天气在变化,渲染风暴来临前的不安气氛,突出少年在得知父亲出海后内心的恐惧与不安,推动情节的发展。

(4)请结合本文,探究第12段少年“深深地鞠躬”的原因。

为自己以前不理解父亲的表示歉意,为父亲的生还表达对大海的谢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