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風俗事】之三十九《寫大字》

所謂寫大字就是寫毛筆字。毛筆是古時候唯一的文字書寫工具。文獻資料、公堂文書、民間契約來,都是用毛筆寫成。久而久之,除了它的實用功能外,逐漸演化成為一種藝術,稱之為書法。

書法做為傳統文化藝術源遠流長,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最瑰寶和結晶。在幾幹年發展當中逐漸形成了篆、隸、楷、行、草五種較為固定的字體。出現顏、柳體、趙、歐、瘦金五個具有代表性的風格流派。 湧現出了大批頗有造詣的書法大家。雖然說字如其人,但僅是對人的性格而言,與身份職業和人員無關。即有文人墨客,也有什出將入相的王公大臣,還有九五之尊的帝王。相傳流下幹古罵名的奸相奏檜,書法堪稱一絕,並自創了宋體技法。宋徽宗趙佶,雖然治國無方,丟失了江山社稷,卻開書法一代先河,成為瘦金體的鼻祖。當然了稱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令人高山仰止的自然是書聖王羲之了。

隨著時代不斷髮展進步,以鋼筆為代表的硬書應運而生,他以方便,

迅捷、門檻低等優勢成為文字書寫工具新寵。毛筆字的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僅以藝術鑑賞功能出現。特別是現代辦公技術發展,以鍵當筆成為時尚,毛筆字更是被束之高閣。

但事情有時也有意外,上個世紀六七十年年,一個意想不到的原因,使沉寂多年的毛筆字,又經歷了短時期的繁榮。這個就是大字報。對於大字報,有過那個年代經歷的人都知道,也許是為了適應當時形勢需要,從上小學三年級開始,專門有一節課,名字就叫寫大字。

剛開始上寫大字課,大家都覺得新鮮。按照老師要求,同學們每人買了一支毛筆、一瓶墨汁,同時掑了一個十六開的大字本。第一節課就把大家給難住了,不明白都是寫字,同樣是拿筆為什麼姿勢不一樣。按照老師教的,怎麼都覺得彆扭。老師說寫毛筆字姿勢很重,一開始基礎必須要打好,要不然以後肯定不好。下面同學按剛才講的動作要領,好好體會一下,下課之前每人寫一張大字。聽了老師的話,大家都裝模作樣的練起來,但心裡對老師話卻根本沒放在心上。眼看快下課了,大家都拿筆蘸墨奮發疾書起來。一寫才知道毛筆字太難寫了,筆拿在手裡不知怎麼插筆。由於筆尖是軟的,落到紙上就是一個大黑疙瘩。筆道時粗時細,根本不受控制。實在寫不下去,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塊大眼瞪小眼。最後實在沒辦法,都用眼瞄著老師,趁老師一不注意,偷偷換成拿鉛筆姿寫幾個字。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把這節寫大字課應付過去了。

第二天下午又是寫大字課,老師抱著我們咋天交的大字本進了教室。但並急於發給大家,而且從上面拿了七八本攤在桌子上,然後讓大家排著隊參觀。等大家看完之後,都笑的前仰後合。有的一張紙上,大黑疙瘩佔了有一半。有的大小不,小的像指甲蓋,大的浪攤雞旦差不多。有的一個字,佔了三行的地方。有的寫壞了,乾脆撕個窟窿。有一個更絕,前面幾行是歪歪扭扭的毛筆,而後邊兩行直接寫的是鉛筆字。與我們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那幾個大作的作者,一個個滿臉羞愧,腦袋快扎到桌子下面去了。

這節課老師又講了握筆重要性,同時講了一些運筆的知識。先來後到,稀裡糊塗也沒記住。心裡就想著怎麼找個抄近兒的辦法,下一次可靠輪到自已出醜。就知道老師說每人回家再寫一篇大字,明天早晨上交。放學從理髮店門前路過,看見一個大爺胡魯著大光頭,從裡邊走出來。看著那鋥光瓦亮的大光頭,我心裡有了主意。趕緊回到家裡,拿出剪刀,將毛筆的毛剪點,剩下像香菸頭那麼一點。蘸點墨汁一試,果然手感好多了。於是我翻開大字本,認真寫了起來。寫完了端在手裡一看,自我感覺良好,順手放進了書包。

第三節大字課。和上次一樣老師又將挑出一份讓大家看,只不過這次只有一份。大家又排隊走上臺,不同和是大家臉上滿是羨慕們神情。輪到我時一看競然是我的大字本,那一個個字橫平豎直,排列整齊,大小適中,掩飾不住一臉得意。等大家都看完,老師問大家剛才看的大字寫的怎麼樣,同學都說寫的好。老師又轉過頭,滿臉慍怒的盯著我:你站起來,跟同學們介紹一下經驗體會。一種不好的感覺突然從心裡冒了出來。看來被老師識破了,只好坦白從寬,抗拒從嚴了。結果老師打開了話匣子:什麼學習態度不端,偷機取巧,不珍惜學習,沒有刻苦精神,辜負了學校培養,貧下中農期望,做不到又紅又專,當不好共產主人接班人。一個個大帽子壓的我喘不過氣來。一節課基本成了我的專場批鬥會,站得我腿直打幌。不過實話實說,效果還是明顯的,從這開始再也不敢有抄近走捷徑的想法了。等踏下心來,還真提高不少,經常叫我去寫大字報。

現在又恢復了常態,學校對寫毛筆字也沒有什麼要求了。只是做為一種愛好,社會上有一些書法學習班。但凡事不可以走極端,實事求是的說:練習書法對修身養性還是大有裨益的。君不見許多退休的老同志,閒暇時間樂此不疲。精神有了寄託,還能陶冶情操,何樂而不為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