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字在古代正確的稱呼是“書”,“書者如也”

《古文變遷論》中說,中國文字成熟分三個時期:一、純圖畫期,二、圖畫佐文字期,三、純文字期。書法是以漢字造型為載體的藝術形式,沒有嫻熟的技巧和深厚的文蘊來從容的創造文字形式美,那麼就沒有對於文字的真正理解和創作意境。寫字在古代正確的稱呼是“書”。“書者如也”,“書”的任務是“如”,寫出來的字要“如”我們心中對於物象的把握和理解。吳雪先生在藝術創作中講求“創新之境”,也就是說中國文化講究的曲徑通幽,講究意境、講究回味。吳雪先生說,一幅優秀的藝術品,如果缺少意境,就不可能給人帶來身心並進的感受,也不可能產生更多的藝術收穫。有了創作意境,就可以使作品產生無窮的藝術魅力。意境,是藝術根本的一個原則。

唐代孫過庭《書譜》裡說:“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則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

寫字在古代正確的稱呼是“書”,“書者如也”

吳雪作品 歐陽修題《庶子泉》

人愉快時,面呈笑容,哀痛時放出悲聲,這種內心情感也能在中國書法裡表現出來,像在詩歌音樂裡那樣。王羲之在心曠神怡之下能把《蘭亭序》揮灑自如;顏真卿在悲痛欲絕的狀態下也能寫出“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書法,是表達心性的藝術。“書者,心畫也”,如果書者不在狀態,就很難寫出優秀的作品。古人有五乖五合之說。五合之下,神清氣爽,得心應手,筆墨傳情。如遇五乖,則手不隨心,勉為其難,筆不達意,形聚神散。宋代蘇軾在《書唐氏六家書後》有云:“心正則筆正。”只有思想、品行端正,下筆寫字才會書法純正,合乎章法。在吳雪先生看來,作為當代書者,首先應當調整好心態,以平和之心看待書法,不可有過強的功利之心。有了目的,所作之書就降了一格。書寫是認真的事,也是平常的事,正如東坡先生所云“無意於佳而乃佳”,保持好的心態才能有好的書寫狀態。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書寫是自願的,從容的,更是終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