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名府一度繁華,卻因明朝一場洪水,如今淪為一座小縣城

大名府為什麼淪為一個縣城,這就跟長安為什麼在唐朝之後再度成為國都一樣,答案只有一個,它們完成了歷史使命。但大名府的命運似乎比長安悲慘許多,至少宋、明兩朝,都動過遷都長安的心思,而大名府,是真正被遺忘了。

北宋大名府一度繁華,卻因明朝一場洪水,如今淪為一座小縣城

北宋大名府

北宋四京,東京汴梁是都城,同時有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北京大名府(今河南大名縣)——這個歷史悠久的重鎮,終於在北宋時,迎來了作為城市的巔峰。

北宋的大名府有多巔峰呢,軍事上,它是絕對的重鎮,犯人充軍大多到這裡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要加強軍事防禦,經濟上,《水滸傳》中的十萬貫財富生辰綱,就是在這裡搜刮到的民脂民膏,你想想,如果不是富得流油,哪能搜刮到這麼多財富。青面獸楊志就是被髮配到這裡,接下了生辰綱的單子。

北宋大名府一度繁華,卻因明朝一場洪水,如今淪為一座小縣城

在《水滸傳》中,作者對大名府的描寫可謂不吝筆墨,幾乎是出場次數最多的城市之一,這座城的地勢,是天然屏障“城高且地險,塹闊且濠深”;這座城的繁華,堪稱紙醉金迷“千百處舞榭歌臺,數萬座琳宮梵宇”;這座城的軍事力量,可說固若金湯“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黎民居上國”。

雖說《水滸傳》只是一部小說,虛構成分居多,但《水滸傳》也是宋朝生活的百寶圖,因此其中對大名府的描寫,基本上是可信的。

北宋大名府一度繁華,卻因明朝一場洪水,如今淪為一座小縣城

大名府為什麼會成為北京?

我們知道,五代十國的石敬瑭,為了當遼人的兒子,拱手將中原的屏障——燕雲十六州讓給了遼人,而中國歷史上,北方民族入侵中原,是一種習慣,但由於燕雲十六州這種天然屏障在中原王朝手中,大多數時候北方民族都是搶奪一波資源就跑,幾乎從未有過佔領中原的想法。

石敬瑭之後,這個歷史被改變了,兩宋300餘年,都在為石敬瑭背這個鍋,一直在北方民族的鐵蹄下被蹂躪,北宋立國後,就在為這個事兒頭疼,宋太宗趙光義,雖然人不咋的,但雄心壯志還是有,他畢生的願望就是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果連連大敗,甚至達到了談遼色變的程度。

北宋大名府一度繁華,卻因明朝一場洪水,如今淪為一座小縣城

燕雲收不回來怎麼辦?只好找備胎,於是乎,在宰相呂夷簡的建議下,趙二開始修建大名府,以防止北方民族入侵——大名府位於黃河以北,是組織北方人南渡黃河的重要屏障,由於大名府的修建,就帶著軍事意義,所以在建城的過程中,北宋也是下了血本,把大名府打造成了《水滸傳》中描寫的那樣一個既繁華富裕、又有軍事力量的重要城市。

北宋大名府一度繁華,卻因明朝一場洪水,如今淪為一座小縣城

大名府的衰落

宋朝被北方政權吊打是不爭的事實,從太宗皇帝開始就有恐遼症,可以說是融入骨子裡的基因了,簽訂澶淵之盟,說是平等,實際上明眼人都知道,平等只是個面子,裡子還是稱臣當兒子,但這一盟約也確實為宋遼兩國帶來了百年和平。

只可惜金國崛起了,北宋聯合金國端掉遼,唇亡齒寒,金人反手一巴掌,端掉了北宋的開封,搞了一出靖康之恥,北宋滅亡。趙構舉起大旗,跑到南邊稱帝,史稱南宋,此時,整個北方地區全部淪陷,包括大名府。

前面我們說了,大名府的意義就在於作為抵禦北方的屏障,此時大名府都丟了,還什麼屏障不屏障的,趙構從此不姓趙,改名完顏構,因為被金人嚇得硬不起來,故人稱九妹。

北宋大名府一度繁華,卻因明朝一場洪水,如今淪為一座小縣城

我們跳過九妹這一段屈辱的歷史,直接打到大明朝——建文帝時期,一場洪水徹底淹沒了大名府,那個歷史悠久,並且有過百年巔峰時期的大名府,就這樣沒落了,即使明朝也有過災後重建,但中國歷史上,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都是由北至南逐步過度的,大名府作為北方城市,在戰略意義上已經不值得太大投入了,所以大名府再也沒有回到曾經的榮耀。

北宋大名府一度繁華,卻因明朝一場洪水,如今淪為一座小縣城

北宋大名府一度繁華,卻因明朝一場洪水,如今淪為一座小縣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