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防禦心理:被誇獎的時候,總覺得我不配

以前上心理學成長課,老師會讀每個人寫的文章,聽完之後讓同學們發表自己的看法,當自己的文字被大家誇獎的時候,常會不由自主地低下頭,感覺到很不好意思、很不自在。

被人誇,比被人批評的感覺好,因為這會讓人放鬆和舒服,這是一種來自外界的善意,而非攻擊。但被誇獎的時候,雖然表面平靜,內心卻暗流湧動,有一種很“擰巴”的心理防禦,正在悄悄發生著。

一方面,很享受此刻被誇獎的愉悅感,因為有了大家正面的評價,讓被誇獎的人,再次確認了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有了一種資格感,而這會成為以後做事的底氣。

而另一方面,內心會有另外一個聲音跳出來,告訴自己:“我不配”、 “我沒有那麼好”、 “我並不是這樣的人”,在心理邊界豎起了一圈防禦的護欄。


有一種防禦心理:被誇獎的時候,總覺得我不配


有同樣心理感受的人,也著急去否認那種不自在、害羞,確實是有一部分是來源於,一個人骨子裡的不自信。

可能還有一部分,是很明確的瞭解,外界的評價對一個人來說,並不值得依靠,因為它時刻在變化。


因為懂得“花無百日紅”,今天是讚美,明天可能就是批評,所以內心會拒絕這份關注。只希望讓自己舒舒服服地呆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不要被看到,去減少以後可能會被攻擊的機會。

但更深層心理原因,內心似乎有一種不想被控制的感覺。這怎麼解釋呢?舉個例子,比如說:你經常當眾誇一個人廚藝好,聚餐的時候,煮飯做菜的大概率就是他(她);你說一個人開車穩當,讓人放心,那以後組團旅行的時候,開車把方向盤的時間最多的,可能就是他;單位主管經常當面誇你做事勤懇,那很多時候,幹髒活累活的機會,你可能就比別人多……

在《好媽媽都懂的心理學》這本書裡,有一句話:誇獎,是一種控制,儘管是用一種看起來很積極的方式。

或許這句話,不一定在其他人際關係和場合下,都通用。但有一點卻不能否認,那就是:誇獎,某種程度上,是對行為的強化。不論夸人者是否帶有私心,在客觀上,誇獎人這件事,或多或少都會促使被讚美的人,向著夸人者期待的方向繼續前進。

那天跟朋友聊家常的時候,她說:“中國男人不會夸人。”好像真是這樣,其實何止是中國男人,不分男女,大多數人,似乎都很難把讚美的話說出口,特別是對自己的家人。

有一種防禦心理:被誇獎的時候,總覺得我不配


春節期間,因為疫情在家隔離了兩個月,母親每天都會給一家人做不重樣的飯菜,我和父親能做的就是輪流洗碗、打掃衛生,更重要的是,我們這兩個含蓄內斂的人,慢慢學會了開口夸人。

“今天的飯菜味道真好”、“你怎麼會做那麼多種類的飯菜”……因為知道特殊時期出不了門,我和父親滿滿的求生欲,就化作了很生硬的對母親的誇獎。而母親,每次都是掩飾著被誇獎後的滿足,裝作生氣的責怪:“怪不得你們是一家人,只有一張會說話的嘴。”


母親的語言背後,可能也掩藏著一種深層的心願,我們作為家人,也需要主動為她分擔家務,而不是隻靠嘴上的誇獎,控制著她去做更多的事。

生活在批評中,變得越來越小心翼翼,而生活在誇獎中,會變得自信而開朗。

有一種防禦心理:被誇獎的時候,總覺得我不配


如果我們真的感受到了他人的付出,就真誠的表達感謝,不只限於口頭的讚美。我們受到誇獎時,也需要保持一份自然隨意的心態,並報以同樣善意的感謝。

誇獎,終究只是溝通的方式,而我們該學會的,是對一個人發自內心的、平等的尊重。


(本文為“一隻慢流”原創,感謝您的閱讀,文內配圖來自網絡整理,無法核實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