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長假後如果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家長可以這樣來做

每次過完小長假,總有那麼一兩個孩子,哭哭啼啼地跟父母鬧意見,要在家裡待著不願意上幼兒園;也有的不明著提出,而是想出各種各樣的藉口,比如不舒服啦、肚子痛啦,當然最終的想法也是不願意上幼兒園。

小長假後如果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家長可以這樣來做

那這種情況到底是怎樣造成的呢?

一、晚睡晚起形成了習慣。

一放假,家長也覺得可以喘口氣輕鬆一些,享受一下無限嚮往的“睡到自然醒”狀態;於是在家長的帶動下,孩子自然也是跟著一起推遲起床時間。白天睡多了,晚上就會推遲入睡時間,結果導致了第二天的更晚起床。

而等到假期結束的時候,要孩子馬上恢復一早起床去上幼兒園,孩子自然會感到很大的不適應。

二、玩“瘋”了,還想繼續玩。

在假期還沒開始的時候,很多家長就早早安排了假期裡的各種活動;等到假期開始了,大人和小孩都呈現了一種“放飛”的狀態。孩子在短時間裡接觸的都是新鮮事物,對他來說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孩子潛意識裡希望能一直擁有這樣的狀態,自然是不願意再回到幼兒園進行集體生活。

小長假後如果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家長可以這樣來做

三、養尊處優,從而造成了很強的依賴性。

放假在家裡,孩子很可能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任何事情都不需要自己動手來做,孩子當然感到很舒服。而回到幼兒園裡,很多事情要自己動手,比如自己穿脫衣服、自己拿勺子吃飯等;有的孩子不願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會對幼兒園產生一些牴觸的情緒。

四、孩子的身體是真的不舒服。

當然也有可能,是孩子真的覺得自己不舒服。

在假期裡,很多家長會帶著孩子邊玩邊品嚐各種美食;這樣的情況下,孩子的食譜很難做到葷素搭配、營養均衡。因此,容易引發腸胃功能紊亂,再加上睡眠不規律,孩子就會覺得身體不舒服了。

小長假後如果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家長可以這樣來做

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該怎樣做呢?

一、家長要以身作則,帶頭調整好生物鐘。

小長假馬上就要結束了,家長希望孩子能儘快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儘可能地按時起床、睡覺和用餐,同時還可以進行一些適量的戶外運動。

如果家長的生活作息有規律了,那麼對孩子的影響必定是正面的、積極的。

二、假期最後一天,儘量不安排激烈的活動。

如果安排了長途旅遊,儘量不要用足假期,儘量要早點回到家裡;同時,也要適度控制一下玩遊戲、看電視的時間。

這樣做,其實也是為了幫孩子“收心”;孩子接受的外界刺激不那麼強烈,有助於孩子更好地適應在園生活。

小長假後如果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家長可以這樣來做

三、注意調節飲食結構。

假期裡,難免會出現大餐連著上的情況;而且平時一些嚴格控制的零食,比如薯片、糖果、巧克力、碳酸飲料等,家長可能也會睜一眼閉一眼,明明孩子吃得不亦樂乎也假裝沒有看到。

在這樣的情況下,建議家長儘量減少零食的提供,同時鼓勵孩子多吃些清淡的蔬菜、水果。

四、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

有的家長覺得老師的話比自己的話更管用,所以平時會有一些口頭禪,比如“你再不聽話,我告訴你們老師了”、“你不高興上幼兒園的話,要被老師罵的”;殊不知孩子聽到這樣的一些話,會覺得老師很兇,因此對上幼兒園產生畏懼心理。

建議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回憶在幼兒園發生的愉快的事情,比如在園時得到了多少小紅花,會自己吃飯了被老師表揚了,又可以和好朋友見面了等;從正面的角度幫助孩子調動情緒,讓孩子回想起在幼兒園發生的各種好玩和有趣的事情,從而期待上幼兒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