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解析七国之乱:文帝神来之笔,晁错自寻死路,景帝薄情寡义

导读:“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刘邦击败项羽后先后诛杀彭越、英布、韩信等异姓王,取而代之分封了一批同姓王,并与这些同姓王签订了白马之盟。刘邦以为,经过他这一番操作,天下都掌握在了刘氏手中,大汉江山想必可以千秋永固。然而仅仅过了几十年就祸起萧墙,虽然没有出现非刘氏而王者,但刘家人自己内部举起了反叛大旗,这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来得快去得也快,大汉朝也以此为契机,削弱藩王权势,加强中央集权,最终缔造了伟大的大汉帝国。以往,在分析这场影响了大汉帝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叛乱时,人们习惯把目光聚焦在叛军主力吴楚联军与平叛主力周亚夫身上,今天,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解析一下汉文帝、晁错、梁王等配角在七国之乱中所起到的作用。

文帝:活着就布局,死了才生效

乍一看这个标题,很多人都会有疑问:七国之乱不是发生在汉景帝即位以后么?跟汉文帝有什么关系?确实,汉文帝去世于公元前157年,而七国之乱发生在公元前154年,此时汉文帝已经死了三年了。但死掉的诸葛亮能吓走活着的司马懿,只要谋略够高明,生前布局、死后生效也并非不可能。

多角度解析七国之乱:文帝神来之笔,晁错自寻死路,景帝薄情寡义

汉文帝剧照

汉文帝生前最神来之笔的一次布局,就是提前埋下了一颗谁也没想到的钉子,当七国之乱发生后,这颗钉子杵在睢阳城,把叛军挡在了向长安城进发的路上,逼退了七国叛军,这才给周亚夫创造了趁隙而入、一举击溃叛军的机会。

这颗钉子是谁?他就是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的同母弟梁王刘武。汉文帝在位时就明白他老爹那套“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约束不了这群土皇帝,于是就开始布局,为将来必然会发生的叛乱做准备。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安排:把太子刘启的同母弟刘武封为梁王。

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刚即位不久,将刘启立为太子,将刘武封为代王,后来改封为淮阳王。等到公元前168年,汉文帝最喜欢的儿子梁王刘揖堕马而死,于是汉文帝走了一步神来之笔的棋:把刘武封为梁王,并在临死前命令刘武前往梁国首都睢阳城驻守,我们不妨来看一张地图:

多角度解析七国之乱:文帝神来之笔,晁错自寻死路,景帝薄情寡义

西汉初期封国

我们可以看到,梁国与淮阳国就是横亘在吴国、楚国与长安之间的一道墙,而此时的淮阳王是汉景帝的儿子,七国之乱的主力军吴楚联军要进军长安,睢阳城就成了最方便、最直接的一条路,而坐镇睢阳城的就是刘武,正是这样的安排,让吴楚联军最终功败垂成。

晁错:自寻死路,人作死就会死

晁错为什么会死?这个问题其实有很多答案,作为七国之乱前期的焦点人物,晁错之死究竟是谁导致的?叛军逼迫?袁盎陷害?还是被景帝抛弃?这些因素都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晁错自己。可以说,以晁错的性格,就算不死于七国之乱,也迟早在其他场合被人阴死,班固在《后汉书》中评价晁错说:

错为人峭、直、刻、深。

这四个字很好地诠释了晁错的性格,严厉、苛刻、刚直,这种性格虽不算犯罪,但却很容易得罪人,他曾在汉文帝的委派下巡视全国,因为性格原因,把各地的封王得罪了一个遍,因此,早在还没有提出削藩的时候,各诸侯王就已经想弄死他了。

更要命的是晁错不懂吸取教训,汉景帝登基后重用他,他又把朝廷内的高官得罪了一大半,丞相申屠嘉一度上书汉景帝说晁错擅自凿开庙墙要求处死他。可以说,晁错同僚、下属几乎没有一个喜欢他的,甚至有许多人想他死。

多角度解析七国之乱:文帝神来之笔,晁错自寻死路,景帝薄情寡义

晁错剧照

后来,当汉景帝终于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之后,七国很快打出了“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生叛乱,原本此时晁错还不会死,大不了平叛就是了嘛!然而晁错又开始作死了,这次他得罪的不止是文武百官了,而是汉景帝,他提出一条建议:

要求汉景帝御驾亲征平叛,自己留守长安。

汉景帝心想,你把我往前线推,然后自己留在长安享福,是嫌我活得太久了还是在觊觎大汉天子之位?这下完了,得罪了诸侯王、得罪了文武百官,只要有皇帝保那还没事儿,但晁错这下得罪的是大靠山。经以袁盎为首的朝臣一起上书挑拨,汉景帝终于对晁错动了杀心,下令将他腰斩弃市。

总的来说,晁错之死,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自己。

景帝:祖传的薄情寡义

文景之治被誉为太平盛世,汉景帝明君的形象也可谓深入人心,然而在七国之乱中,汉景帝却向后世人展示了他薄情寡义的一面,这一点,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因为西汉王朝的历代皇帝,在这方面都如出一辙。

多角度解析七国之乱:文帝神来之笔,晁错自寻死路,景帝薄情寡义

汉景帝剧照

早在楚汉相争时,刘邦为了逃命,曾数次把亲生儿子和女儿踹下马车,也曾对项羽说你杀我爹的时候别忘了分我一杯羹,其为人凉薄至此。汉文帝以仁德闻名,然而为了当皇帝不惜牺牲自己四个亲生儿子,汉景帝这一点也很好地遗传了他爷爷和爸爸。

早在汉文帝时期,贾谊就提议削藩,不过当时诸侯势力过大,汉文帝觉得时机不够成熟,于是没有采纳,只是安插了梁王刘武这么一颗钉子,并把贾谊贬去给长沙王当太傅。而在晁错的建议下,汉景帝觉得削藩时机到了,却在诸侯的叛乱面前慌了神,亲自下令处死了自己的恩师,还用上了残酷至极的腰斩手段。

以汉景帝的智慧,必然不会相信杀了晁错七国就会退兵,那他为什么还要杀晁错?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晁错提议他御驾亲征,触怒了他。表面上看汉景帝是杀晁错和七国求和,实则一箭双雕:一方面除掉晁错,另一方面占领镇压七国之乱的道德制高点。

我们说汉景帝的薄情寡义,不仅是因为他处死了晁错。后来,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立下了大功的周亚夫

,也受他逼迫而死。

梁王:做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

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同母弟,早些年,汉文帝曾封他为代王,这个并不起眼的封号让刘武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因为汉文帝自己在即位前,封号就是代王,刘武或多或少会滋生这样的心思:自己是否可以复制父亲的道路呢?

多角度解析七国之乱:文帝神来之笔,晁错自寻死路,景帝薄情寡义

梁王刘武剧照

后来,刘武又被封为淮阳王、梁王,虽然深得汉文帝宠幸,多次入朝觐见,但终究还是没能取代汉景帝登上天子之位。但事情还没完,汉景帝前元三年,就在景帝推行削藩之策的时候,把刘武召回长安说:以后我死了,就把皇位传给你。

汉景帝说这话是真心的吗?当然不是,他只是已经预见到了即将发生的七国之乱,于是提前稳住刘武,想让刘武顶在前面给打挡子弹。通过此事,我们可以再一次看到汉景帝的薄情寡义以及虚伪:明知七国之乱是必然的,依然腰斩晁错;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惜利用亲弟弟的信任和感情。

虽然汉景帝的承诺是假的,但是刘武信了,再加上窦太后十分宠幸小儿子刘武,刘武也以为自己这个储君的身份稳了,于是兴冲冲地回到了梁国。他也没有让汉景帝失望,真的就把吴楚联军硬生生阻挡在了睢阳城外,吴楚联军久攻不下,转而攻打昌邑,被周亚夫以逸待劳,一举击溃,七国之乱宣告失败。

多角度解析七国之乱:文帝神来之笔,晁错自寻死路,景帝薄情寡义

七国之乱形势图

七国之乱中,刘武的功劳完全不亚于周亚夫,战后自然得到了大量的赏赐,然而事前汉景帝许下的储君之位却迟迟没有兑现,十多年后,刘武因病一命呜呼,也许到死他都还在做着哥哥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美梦。

结语

纵观整个七国之乱,虽号称七国,实则以吴楚联军为首,其余五国只是打酱油的。而朝廷因为受制于北方匈奴,能抽调的兵力并不多,因此吴楚联军在实力上确实能与朝廷抗衡。而这么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却在几个月之内就结束了,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周亚夫、窦婴出色的作战指挥能力以及吴楚联军刚愎自用,另一方面文帝、景帝、梁王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至于晁错,不过是一个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罢了。


参考书籍

《史记》

《后汉书》

《秦汉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