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的to B戰略可能沒戲

近來,騰訊經常出現在各類自媒體的文章標題中。從騰訊沒有夢想到騰訊的產業互聯網,再到馬化騰親自去知乎發文下一個十年的互聯網,都成為互聯網圈內熱議的話題。互聯網+的提法似乎已經不再時髦,現在以騰訊為代表的“產業互聯網”和阿里巴巴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成為了新的風口代名詞。在此時,騰訊提出產業互聯網的佈局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一)遊戲增長的乏力,政策的不確定性

互聯網已然進入新常態,高歌猛進的增長率也不得不隨著經濟大環境走下神壇。伴隨國家遊戲政策的調整,越來越難搞定遊戲版號的騰訊和網易等大廠們,似乎遊戲躺著賺錢的好日子要結束了。資本市場的壓力,騰訊只能尋找新的增長點。

(二)“眼紅”阿里巴巴to B亮眼的財報

阿里巴巴本質上是一家to B的公司,從早年的B2B業務到今天大熱的天貓等電子商務業務,均可以認為是to B業務。如何判斷一家公司是to C還是to B,只需從該公司營收的來源對象判斷即可。天貓等業務的營收主要來源於商家的提點和廣告營銷等費用。雖然經濟大環境有所差強人意,但阿里巴巴的增速依然非常可觀。

(三)可以抵消人口紅利衰減的to B行業屬性

人口紅利,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巨大成就的重要因素。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正得益於人口紅利。隨著各大互聯網應用用戶數觸達天花板,人口紅利基本認為已經沒有了。逐漸衰減的人口紅利,給傳統行業帶來了更大的困擾,用工難和高企的用工成本成為各大企業頭疼的問題。傳統行業,需要藉助互聯網和配套的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來提升效率,減少人員低效使用的狀況。一個亟待開發的to B市場擺在了各大互聯網公司面前。

騰訊豎立了進軍to B市場的巨大決心,那麼需要拿出具體的執行方案。前不久,騰訊大幹快上的調整了組織架構。每次看到騰訊的各大事業群英文字母縮寫,我覺得騰訊在這個細節上做的就不夠好,一眼看過去,不熟悉的人根本分不清每個部門的定位。調整組織架構只是第一步,也只是騰訊內部的事務,市場看重的是後續的產品與服務。我們不妨盤點一下騰訊最近些年來推出的面向to B市場的產品和服務。

(A)早期的企業即時通訊產品:RTX

騰訊的to B戰略可能沒戲

騰訊通RTX是(Real Time eXpert)是騰訊公司推出的企業級實時通信平臺,致力於幫助企業提高運作效率、降低溝通成本、拓展商業機會,是一種高度可管理、低成本、易部署的IT平臺。

該產品並沒有得到大面積的使用。可能騰訊早年缺乏to B的市場營銷經驗,同時,當年很多公司對信息化的要求也沒有今天高。很多企業當年還是用QQ作為即時通訊的平臺,騰訊通RTX沒有吸引企業用戶的核心賣點。

(B)大受歡迎的騰訊企業郵箱

脫胎於張小龍兩大經典產品之一的騰訊郵箱,騰訊企業郵箱的用戶體驗深受用戶喜愛,積累的企業用戶數非常多,乃至現在的企業微信,早期的用戶都來自企業郵箱用戶。企業郵箱,可以算騰訊至今為此非常成功的企業服務產品。但是,騰訊企業郵箱的用戶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大型政企市場基本被網易企業郵箱壟斷。網易郵箱採用了出售軟件和服務,幫助政企用戶搭建自己的郵箱服務。騰訊的企業郵箱採用的是to C打法,本質上是SASS服務,難以被對數據隱私要求高的大企業接納。後來的企業微信,騰訊考慮到了這個需求,已經可以讓用戶自建服務器後臺服務。讓數據沉澱在用戶自己的服務器上。

(C)艱難追趕釘釘的企業微信

騰訊慢半拍的行事風格,可能與創始人馬化騰的性格有密切關係。企業微信與雲計算業務,騰訊均起步晚於阿里巴巴。當年,微信晚起步於米聊,後發制人取得勝利,這樣的打法只適合to C市場。因為騰訊有著中國最大的to C市場用戶數據,只要騰訊認為to C市場有機會,那麼晚一點上馬的項目,騰訊一樣可以扳回一局。

早年就推出RTX的騰訊,沒想到企業即時通訊市場會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被重新引燃並出乎意料的受歡迎。微信的順風順水,讓騰訊遺忘了曾經戰鬥過的企業即時通訊市場擁有廣闊天地。反而是,因來往失利的阿里巴巴,大幹快上的引爆了企業即時通訊市場。

目前可以看到的,釘釘在功能完善度與優質企業用戶數上均碾壓企業微信。企業微信仍保持騰訊一貫不溫不火的開發進度,多項功能仍有待提高。

(D)小步快跑的騰訊雲計算業務

阿里巴巴營銷的天賦,不得不佩服,每次言必都是“我們的雲計算市場份額是第二名到第十名的總和”,這樣的廣告營銷,出現在各地的機場等人流密集場所,無非是想暗示,自己是雲計算市場絕對的寡頭。

起步較晚的騰訊雲計算業務,只能加快發展速度,才能縮小與對標的阿里雲的差距。騰訊雲近來,繼一元中標廈門政務招標後,又出現用戶數據丟失的紛爭。騰訊雲,目前多項產品與服務的完善度,與阿里雲還有一段差距。阿里雲提供的雲計算的服務產品要多於騰訊雲,阿里雲開發了上述產品對應專門的配套軟件與服務。

騰訊雲和企業微信一樣,均選擇了藉助手中的大殺器—微信,但騰訊雲忽略掉,企業用戶的遷移可不是像C端用戶那樣切換一個APP那麼簡單。企業市場的用戶轉移成本非常高,目前市面上很多企業應用體驗巨爛,但市場佔有率居高不下的道理就在此。僅僅憑藉一個微信和微信小程序,就像挖角阿里雲的客戶,似乎難度不小。目前騰訊雲的主要大客戶,均是騰訊投資的關聯企業。

(E)一炮而紅的公眾號

公眾號的推出,絕對是一個創舉,影響了整個移動互聯時代用戶的生活方式。由於謹小慎微的微信,沒有大力革新微信服務號的相關服務。目前見頂後,由於各種歷史原因,服務號並未能發揮最大功效,微信其實應該可以改進歷史遺留問題,這可是真正的企業服務市場。所以,目前看來,騰訊進軍to B最大的戰略支點應該還是微信公眾號,這是比較能夠引起企業用戶付費的產品需求。目前,暫時沒有看到微信想在這一塊有大動作。

可以做到的改進,比如取消企業服務號的推送條數限制,改由用戶自己設定。讓用戶更容易找到企業公眾號,同時針對一些以訂閱號提供服務號服務的公眾號,往往是一些政府與事業單位,這時應該讓他們更像是服務號,而不是淹沒在一堆自媒體中。

(F)曾經屢敗屢戰的電商市場

電商,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個C端市場,其實電商平臺是to B的市場。除了純自營的電商平臺外,電商都是to B的市場。如今天貓的紅火,不是因為天貓軟件本身和服務多好,而是因為阿里巴巴能搞定和組織這麼多的優質商家在天貓上開店,這才是競爭的核心。單純從軟件等產品的體驗來說,騰訊並不輸阿里巴巴,淘寶和支付寶等APP的卡頓體驗,大家應該有體會。騰訊玩不轉電商的根本在於騰訊搞不定優質商家。

騰訊的to B戰略可能沒戲

今年雙十一剛結束,有記者提問阿里巴巴CEO張勇,問到如何看待目前的產業互聯網的提法,張勇直接回答,他不喜歡這樣的提法,這是一個好幾年前的提法,這明顯是有所暗示。

那麼,說了這麼多,騰訊為什麼在to B市場可能沒戲呢?

一直以來,大家一貫的說法,就是騰訊沒有to B的基因。這似乎成為了行業和大多數人的思維定勢。前幾天,騰訊總裁劉熾平對此表示,一個物種的基因是可以進化的,言下之意是“基因論”可以休矣。我本人也認為“基因論”無非就是一種託辭,更是一種無能的藉口。騰訊劉總霸氣的回答,還是大局觀比較強的。拋開“基因論”,那麼騰訊為什麼沒戲呢?

一則,企業級市場的幾大塊業務,已經被阿里巴巴壟斷,企業級市場的轉移成本高企,僅僅靠好的產品與服務,並足以交得起晚起步的學費。

二則,騰訊“挾用戶以號令互聯網”的玩法,並不適用企業服務市場。雲計算市場,壓根與微信的高活躍用戶數不搭嘎。企業即時通訊市場,雖然騰訊有深厚積澱,有看家本領,但是不要忘記了,阿里巴巴當年也是做過了阿里旺旺的。企業微信祭出法寶的打通微信與企業微信藩籬,似乎也沒有那麼神奇功效。企業即時通訊的主要核心功能,還是即時通訊這一項。

三則,騰訊在企業服務市場最有戲的公眾號,目前看來方向已經走偏,同時也受制於加強的監管。微信服務號的體驗和打開率,每況愈下,微信應該基於此,對微信做出一些調整,比如將服務號以APP TABBAR的形式呈現。調整服務號與微信小程序的協同作用。只有騰訊用好了服務號,並且是切實用好了,那麼騰訊才找到一把匕首一樣鋒利的武器,直插企業服務市場的核心地帶。目前服務號對用戶和企業來講,都已然走向雞肋的邊緣。

四則,騰訊不習慣直接面向企業用戶收費,更多是像賣QQ會員服務一樣,像企業賣廣告,騰訊面向企業用戶市場的營收,基本都來自於硬廣收入。這樣的賣廣告的粗暴打法,如果不得以改變,那麼騰訊很難理解提供好服務與營收的關係。目前投放廣告的企業主,並不是因為你騰訊在企業服務市場的好服務才買單的,而是看中了你的巨大用戶量。這一點,阿里巴巴確實是在用好的服務讓企業用戶買單。

五則,to B的市場,永遠都是看種的能力是營銷。馬雲就是天生的營銷高手,這個估計沒人能質疑。馬化騰是天生的產品經理,但是營銷能力確實一般,近些年有所改變。阿里巴巴的很多服務一經推出,剛開始其實反響並不好,但是善於營銷的阿里巴巴會吸進一批客戶,逐步改進服務。騰訊目前從上至下,太過於迷信to C以前所謂的“產品至上”的打法,大家可以仔細觀察騰訊推出的企業服務產品,永遠都是產品論壇做的賊好,這點阿里巴巴做的遠不如騰訊。騰訊的產品與反饋論壇,真實在用社交的做法在做這一塊的工作。但是阿里巴巴的服務就是簡單粗暴,能打電話的,絕對不發郵件,能線上直接即時通訊溝通的,絕不發郵件和採用這種論壇的形式。

六則,深耕to C市場的巨大烙印。如果你正在使用騰訊的企業級產品,你想第一時間聯繫騰訊的客戶,永遠擺著你面前的都是郵件優先。沒有更為直接和有效的溝通方式。企業用戶需要的是趕緊解決問題,而不是去瀏覽你的產品論壇,產品論壇固然重要,阿里巴巴確實應該在這方面學習騰訊。騰訊更應該學習阿里巴巴的營銷打法。

七則,微信的偉大,除了離不開張小龍的執著,同樣離不開微信誕生於廣州,遠離深圳總部,並且幾乎在很多方面自稱體系,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完全是一個名叫微信的創業公司發明了微信。同時微信形成自己有別於騰訊大本營的微信企業文化。如果騰訊想在to B市場有大作為,必須邁出更大的組織架構改革步調,是否可以在微信的基礎上,直接成立單獨的子公司,形成新的企業文化,去推進to B市場的業務呢?但是,可以想象的是難度非常大,微信至今都只能算特區,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獨立公司。

我相信,騰訊總裁劉熾平的基因可以進化的解釋,但是資本市場可等不急你的進化,人類的進化經歷了多少年?如果騰訊想在企業服務市場有所建樹,那麼請選擇基因突變,用超常規的團隊與組織架構,比如像盒馬鮮生與阿里雲以及螞蟻金服一樣走出母體的懷抱,踏上星圖征程,不然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永遠只能是一個事業群在做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