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的现象会不会与王子朝携周典入楚有关?

毛良爱阳阳


说到“春秋”,一般是指公元前770-前476年。这段时间里,实际上还没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大概只有管子、老子、孔子这三个比较有名的人物。

真正的“百家争鸣”,出现于战国时期。就是前475-前221年。

人们习惯于把“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连在一起,说“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把“百家争鸣”统算在这一时期了。

“百家争鸣”是不是和王子朝奔楚有关呢?很可能,尽管这大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王子朝,是说这个东周王子的名字叫“朝”。

他是周景王姬贵的庶长子,周悼王姬猛、周敬王姬匄(gài)的同父异母哥哥。

王子朝,曾深受父亲宠爱,景王本欲立其为太子,未及而死。嫡长子周悼王继位。王子朝在尹国等贵族重臣支持下,起兵赶走了周悼王,占领国都洛邑。后晋国拥立周敬王而攻打王子朝。王子朝兵败,携周室典籍奔楚。

《春秋》对此有简短记载——

“(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说得更详细一些——

“冬十月丙申,王起师于滑。辛丑,在郊,遂次于尸。十一月辛酉,晋师克巩。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王子朝奔楚,是在周敬王四年,即公元前516年。

《左传.定公五年》又载:“五年初,王人杀子朝于楚。”

这是前505年。

王子朝携周典奔楚,带走了什么呢?

史籍未见记载。

但在他之前,一切典籍都应该藏于周廷。

《荀子.荣辱篇》曰——

“循法则度量刑辟图集,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慎不敢损益也,父子相传,以持王公,……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禄秩也”。

这是说,一般的官员,也是看不到“刑辟图集”这一类典籍的。

《孔子家语﹒观周篇》说——

“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

孔子修春秋,还要和左丘明一起,坐车去到东周的皇家藏书处所去查资料。

《庄子·天道篇》也说——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

庄子说,孔子想把自己写的书收藏于周王室的藏书馆。听了弟子的话去求老子,老子没同意。老子后面还有话,大意是孔子的书不值得珍藏云云。

但可知,在孔子在世的时候,也就是前551-前479年这段时间,民间仍然是不讲究藏书的,大概用简帛写成的书籍也很不好保存。

《尚书.多士》曰——

“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多士》,记载的是周公五年的一次训话,他说,殷商先人留下来的典册,记载了商取代夏的过程。

《吕氏春秋·先识》则曰——

“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

就是说,在王子超之前,已经发生过夏朝史官和商朝史官携典籍出逃的事情。

夏朝的典籍被携带去了殷商;殷商的典籍,或者其中也包括夏朝被带到商朝的那部分典籍,被携带去了周。王子朝,又携带着周王室的典籍奔了楚国。

不过,王子朝奔楚的前一个月,楚平王刚刚去世。因此,他并没有抵达楚都,据称,只是到了现在河南南阳一带。

他在那里生活了十年,直到周王派人将其刺杀。

很可能,《诗》《书》以及《周官》,就是后来的《周礼》,均由王子朝携出。

这些书,出于西周无疑,但内容里有后人加入的部分。但到目前为止,从未见到孔子之前有相关发现,这是很好地证明。

另外,《山海经》,现在的研究者意见比较一致,其实在西周王室掌管的地理舆图档案基础上增删而成的。

有意思的是,所有以上书籍,均于战国早中期突然见于各种记载,也就是说,是在王子朝被刺杀之后不久而广发流传于诸侯各国的。

这就要说到“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了。

有一个著名古籍研究学者,叫罗根泽,他有一个观点,说在战国之前,没有产生各家学说之必要。

吕思勉先生的观点,与其相近,认为诸子百家,是在社会有了这种需求之后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

周平王前770年东迁,标志着周王室的衰落。但真正出现混乱局面,是在齐桓公任用管仲实行变法之后。此时,“齐桓晋文”,与楚国形成三足鼎立。楚国,早就不听周王室号令了。

在这三家里,实力最强的是齐桓公,他信任管仲,管仲被认识是法家的先驱。他不用再去采纳别家的学说。

另外一些小国弱国,任人宰割,有今天没明天,也完全顾不上靠什么学说壮大自己。

所以,春秋时期的前一百年里,并无诸子百家的出现。

慢慢地情况就不同了。

最关键一点,是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诸侯有余力开垦更多的私家土地了。 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就是说,打破了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局面,财聚于诸侯。

又发展了一百年,原来众多的诸侯国,渐渐被兼并,出现了战国七雄,而且,谁都想一统天下。

正是有了这种对于称霸强国的社会需求,也就是“买方市场”,各种治国学说也就纷纷涌现了——各派学说,无非是供给侧而已。

王子朝携出的周典对于“百家争鸣”的局面有无作用呢?肯定有。这种作用,是一种催化剂——既对各种学说的形成起了催化作用;又对它们“引经据典”去游说各国诸侯起了催化作用——看谁能够讲得天花乱坠,打动人心。

唯一没被打动的,是秦国的国君,从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就一门心思发展生产,尚法强兵,历代秦王始终如初,甚至拒孔子入秦。

其实,效果反而最好。

如果没有王子朝携出的周典,诸子百家会不会产生呢?大概也会——需求是最大的拉动,只不过没有诗书周礼的诸子百家乏味一点儿罢了,但是该来的一定会来。


一老沈一


可以说,王子朝携周典入楚对于百家争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王子朝携周典入楚。

王子朝,即姬朝,是周景王姬贵的庶长子

周景王的太子聪明但早逝。

周景王二十年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因宠爱王子朝,想立他为太子。

同年四月十八日,周景王还未立王子朝为太子,便在荣锜氏那里去世。

王子姬匄的同伙与王子朝争立为王,国人拥立周景王嫡长子王子姬猛为王, 王子朝攻击并杀害姬猛,国人给姬猛上谥号为悼王(周悼王)。

晋国攻打王子朝而拥立姬匄,是为周敬王。

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晋国率领诸侯护送周敬王回到周都,王子朝于是降为臣子。姬朝被晋兵战败,带着全部典籍和一些贵族逃往楚国。

周敬王十六年(公元前504年),王子朝的党徒作乱,迫使周敬王逃奔到晋国。

周敬王十七年(公元前503年),晋定公终于护送周敬王进入周都。

周敬王十七年(公元前503年)春天,周敬王乘吴国攻破楚国的机会,派人刺杀了姬朝。

在王子朝奔楚一行人中,既有王室成员、世袭贵族,也有供职于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吏和学者。

就连在周王室图书馆工作的大思想家老子亦要同行。

而王子朝一行所携带的周室典籍,也是相当珍贵。

它们应当包括前朝至商代、夏代及更早时代的文献、文物,以及周代列王的诰命文件等等各种资料。

王子朝携周典奔楚,可以说是东周文化最大的一次迁移。

周人特别是一大批文化学者和周的典籍大量移入楚国。

楚国从此代替东周王国,形成与宋国、鲁国同为文化中心的格局。

在这三个中心地区:

鲁国孔丘创儒家学派

(孔子)

宋国墨翟创墨家学派

(墨子)

楚国李耳创道家学派

(老子)

王子朝携周典奔楚无疑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和重要意义

由于王子朝入楚,大批典籍到达楚地,造成了“唯楚有才”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后来,文化慢慢不再被周王室垄断。

《左传》记载“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周王室文化垄断的局面被打破。

大批思想家出现,继而学派蜂起,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所以说,王子朝携周典入楚对于百家争鸣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旧史揭秘


百家争鸣的兴起,是春秋时期宽松的国家制度,士大夫的地位,以及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竞争的结果,给春秋及后来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为中华文明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