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份工作让你每天都会因为各种原因烦躁,是不是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呢?

yuanyuanaiyl


从我的角度来看,应该考虑的不仅仅是这份工作适合与否,更应该关注自己的情绪问题。

偶尔的问领可能是工作问题,天天发生各种原因问题可能就是自己的问题。

所以,简单来说,工作不是问题,自己才是问题。

自己的问题不解决,换多少份工作,结果也一样。

所以,应该对这些现象进行逐步分析,找出原因,发现问题所在,然后解决它。

第一、要分析工作中那些问题会让你烦躁,先把问题找出来。

第二、这些问题为什么会让你烦躁,真实的问自己,是这些问题你无法解决吗,那就涉及你是否胜任这份工作。

第三、如果这些工作中的问题你能解决,但是,这些问题会让你烦躁。那么你就要挖掘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含义或这些问题代表着什么。

第四、寻找问题背后隐藏的东西与你内在之间发生的链接,也就是说它触到了你的痛点,他们的发生勾到了你。

第五、你的痛点是什么,也就是你烦躁的根源。只有找到你烦躁的内在根源,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内在的根源可能是你的旧伤或你抗拒的情绪。

但无论如何,你必须面对它,让这种伤痛或情绪重新再现,你也可以负责任的表达它,去深深的感受它,感受此刻你身体的变化、情绪的起伏、思维的转变。

在你这样做的时候,疗愈已经开始。

直到最后,这种伤痛和情绪淡化了,证明你的已经穿越了这种痛苦,它已经从你的内在消失了。

你迎回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自我的成长。

所以,工作中的很多问题只是表象,我们一定要透过问题看本质。


鱼儿2103


【问题分析】

工作中出现烦躁的情况,相信很多职场人都体会过。偶尔烦躁,一般是由某些特殊职场或者个人生活因素引起,不必大惊小怪,日后慢慢会得到缓解。但是,经常烦躁或者习惯性烦躁,就是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职业问题了。

烦躁,是基于某种外部刺激的心理反映,与不满或者愤怒等情绪不同,烦躁并不直接因为利益问题导致。一些职场人的岗位还算不错、收入也还满意,但是一样会出现烦躁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职场不适或者不适应,是因为个人与所在职场的一些特定因素出现矛盾、冲突或者无法融合的情况引起的。但这种“不适”是不是意味着工作的“不适合”尚不确定。

要想明白其中的道理,需要明确以下问题:

其一,职业烦躁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何理解职业烦躁,它在职场上的具体职业表现是怎样的?

其二,如何理解工作“适合”?怎样的工作才算合适?

其三,职业“不适”与工作“不合适”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这是判断个人烦躁与工作是否合适的关键。

【指尖视野观点】

因为工作中的某些方面,导致自己心理感觉不舒服或者烦躁是很正常的。但是当矛盾或者冲突的因素如果得不到解除,或者个人的心理不能及时调整,这种烦躁就会引发工作与职业需求的矛盾。其关键在于个人对于问题的清晰认知与自我调整,及时改变这一状态,否则就会由“不适”转化为“不适合”。

如何理解职场烦躁?从根本上来说,职场烦躁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的理解是我们分析判断的基础。

对于上班族来说,工作久了,很容易心烦气躁,因为一点小事就觉得别扭,想发火,而且控制不住,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这种现象,就是习惯性职场烦躁的标准体现。其本质,是一种“冲突”。

1.价值标准冲突

价值标准冲突,是指自己内心假定的理想场景、现象、答案或者工作的标准与面对的实际情况不一致发生的心理“冲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性格脾气或者基于自身工作的潜在心理标准,并且以这些内在标准为前提与周边实际进行无意识比对,标准差异越大或者冲突项目越多越容易烦躁。

A.对于工作不喜欢

对于工作不喜欢,并不一定是工作收入不高,也不一定是工作岗位不好。而是岗位本身或者岗位的工作环境与条件不适自己的兴趣所在,不是自己喜欢的。无形之中,个人与工作以及工作中的相关因素产生“距离感”,导致自己状态不好,甚至很厌烦。当这种问题持续进行,个人便会出现烦躁的状态。

比如,小王的理想岗位是营销。但是,阴差阳错,现在做的是办公室文员的工作。他从心底不喜欢这个岗位,甚至排斥与其他同事或者领导合作。客人来的时候,他要端茶送水,开会的时候要做会议记录,整天忙碌一些“无聊”的“琐碎”工作。久而久之,产生烦躁的情绪。看领导也别扭,看同事也不顺眼,甚至莫名其妙发点脾气。

B.个人心里尺度与环境矛盾。

所谓心理尺度,是指个人自我心理感觉相对满意与安全的空间距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适空间,都有自己相对安全的心理距离。当所在工作或者环境满足自己的心理尺度要求,个人不会受到影响,也不会轻易出现烦躁的状态。但是,一旦个人的心理安全或者舒适距离被打破,就会产生不不适,或者烦躁的现象。

比如,某公司女员工小吴。人长得很漂亮,在日常工作中,要频繁经过男同事很多的区域。她总感觉,这些男同事用异样的眼光盯着自己。一开始是觉得有些尴尬,后来觉得心理不舒服,到后来就变成厌恶,导致自己情绪控制不住,日常工作也烦躁不已,甚至不想再干下去。

2.能力需求冲突

能力需求冲突,不是说个人不胜任工作。而是个人因为能力的原因,导致工作尴尬或者面对较大的压力,在心理上出现不适应或者排斥的现象。一方面,谁也不敢保证每件工作都做得很好,总会出现漏洞或者问题;另一方面,工作中难免有压力存在,当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形成焦躁的反应。

A.能力短板引发焦虑

能力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基于多种因素,结构化的综合性素养表现。在能力构成的因素中,有些是不错的,形成个人的优势,而有些则相对差一些,形成个人的短板。尽管,我们都强调个人优势的发挥,扬长避短。但实际上,短板不但会造成工作上的尴尬,也会形成无形的心理压力。

比如,某公司营销总监张某,一向以大刀阔斧的市场开拓见长,个人工作成绩与能力得到公司上下的认可。但是,现在公司进行所谓的精细化管理,要求所有管理人员在做工作之前,首先按照公司模板要求制定方案,并形成公司认可的计划。这就需要,个人必须要梳理思路,而且也要有较好的文笔表达能力。这可难坏了了张某,因为书面工作是他的短板,他不擅长做方案、做计划,也不熟悉方案与计划的拟定。但是公司要求不能改变,折腾几次后,个人的脾气见涨,日常工作中烦躁的表现也越来越频繁。

B.工作压力超出限度

说到工作压力,很多人想到的是任务目标。诚然,任务与目标会给个人造成直接的工作压力。然而,不仅如此,公司对于工作节奏、工作时间、工作标准等方面的要求,一样会形成工作压力,形成外在要求与个人能力素质之间的差异。

比如,工作时间过长,会造成员工的不适感增加;工作节奏要求过快,会造成员工的焦虑感;而工作标准的不断提高,也会让员工心理高度紧张。员工的心理不适、焦虑与紧张等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释放,甚至持续存在,很容易造成焦躁的情绪,甚至引发没有必要的工作矛盾与冲突。

3.自我目标冲突

自我目标冲突,是指因为个人自身的原因,导致与工作相关的目的、标准等因素出现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或者不可靠性,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不安全感或者不舒适感的过程。自我目标冲突如果处理不当,一样形成个人的烦躁情绪。不仅是烦工作,甚至烦自己。

A.个人职业需求矛盾

个人职业需求是树立个人职业目标的基础,是个人基于自身实际与外在环境判断而形成的需求标准。个人职业需求的明确,需要对自我能力、生活、价值、责任等现状,以及所在职场的实际情况有相对理性、客观的判断。

一些人因为对自身认识不足、对生活、能力、价值等方面的实际状况判断出现偏差,甚至认知模糊,造成个人实际需求与职场满足之间出现差异;还有一些人对于自我以及客观职场环境的认知并不稳定,变来变去,导致个人的需求或者目标恍惚不定。到最后,个人要么对工作或者工作中的要素都不满意,要么很容易迷茫而产生烦躁的情绪。

B.生活与工作失衡

职场人是社会人。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但要有职场的工作,还要有自己个人的社会生活。个人职场工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其平衡生活与职业的过程。当工作的份额超过了个人生活的需求标准,会出现疲劳或者麻木;当生活份额超过了工作的时间与需求,个人就会懒惰甚至消极。

一些职场人,因为留恋生活中的一些特定享受或者为了满足生活中的一些特定需求,而对工作产生不满或者排斥,只要上班,就会觉得无聊甚至不情愿。迫于无奈的工作很容易造成个人烦躁情绪的产生。

比如,我就见过一些职场人贪恋旅游,而对工作很不耐烦;也见过因为家庭矛盾造成个人情绪不稳,对工作烦躁不已的情况。

小结:工作中的烦躁情绪,是某种或者某些因素刺激个人心理造成的一种负面情绪。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个人现状与工作要素之间冲突的结果。是个人价值、能力、需求以及自我认知等因素与所在职场磨合不良的结果。所反映的是个人与职场或者特定岗位的磨合程度。

为了寻求最后的答案。还需要解读一下工作“不适合”。怎样理解或者判断工作上的“不适合”呢?

对于工作“适合”与否的判断有三个维度,分别是情感维度、行为维度与关系维度。情感维度体现在需求的反映上,行为维度体现在能力匹配上,关系维度体现在环境磨合上。

1.基于个人情感因素的需求满足

为什么基于个人情感因素呢?因为个人在心理上的触动与变化,是导致工作匹配与满足的基础动力。而基于此的需求满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物质与职业发展,两者都会从底层冲击个人主观上对于岗位的认可度与职业的稳定性,是岗位适合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

A.收入需求

收入需求,是个人物质需求的基础。收入需求的满足状况,是匹配个人职业需求的标准之一,是判断岗位适合性的标准之一。无论怎样,一个岗位如果不能满足职场人的物质需求,肯定是不适合的。

从职场人角度来看,物质需求不能满足,很难被接受。决定着职场人没有基础的工作动力,没有真正的岗位情感粘性与积极性来源,没有主动履行岗位职责的前提条件,也意味着工作不适合。

B.职业发展需求

所谓职业发展需求,是指基于个人职业理想、自身特性,在职业上的长期要素与条件需求。职业发展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还需要职场管理、激励、培养、职位通道、平台等多方面的要素条件。

职业发展的要素具备与条件满足的过程,是个人与企业同时获益的过程,也是个人职业体验度保持理想水平的过程。如果个人的职业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个人的职业体验度下降,就会没有成就感与获得感,甚至产生恐慌与怀疑的情绪,形成“不合适”的局面。

2.基于行为要素的能力匹配

行为要素,是个人习惯与效率的基石,是个人能力特征的基础。包括个人对于工作的情感、态度以及任务目标达成实际活动等等。以行为要素为基础的能力,不但有水平的高低之分,且有领域与方向的差异。一个人的行为与能力不是体现在职场的所有领域,而是集中于职场的特定领域,并以个人的职业态度作为基本的方向引导。

A.适合的工作能够发挥个人的能力优势

正如我在上面所说,个人有能力优势也有能力短板。能够发挥其能力优势的工作是适合其个人的,而以能力短板为基础的工作,不但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工作与职场人的裂痕。

所以,职场强调真正的人岗匹配,这就要求对员工能力有清晰客观的认知,要要求员工本人以能力优势发挥为主去寻找工作。否则,极容易出现不适合的情况。

B.适合的工作就是规避短板

对于具体工作来说,规避短板要做到两点。

其一,尽量不要出现岗位能力需求与个人能力构成不匹配的情况;

其二,个人尽量在行为上保持“避短”的习惯。“扬长”是人岗匹配的重要参考,“避短”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某公司安排一直从事国内营销管理的贾某去负责国际贸易工作,但是贾某连起码的信用证和国际贸易术语都不清楚,外语更是一塌糊涂,很难开展工作;再比如,刚毕业不久的小王,因为羡慕高薪的设计工作而放弃自己的专业特长,应聘不久之后就因为能力不足被淘汰。

3.基于关系因素的环境适应

职场工作的过程,也是个人与职场、个人与生活发生各种不同关系的过程。其中有个人与职场的关系、个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职场与生活的关系。任何一种关系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个人的环境适应不良。

A.文化匹配

所谓文化匹配,是指个人与所在职场(工作、同事、管理等)的关系磨合。是基于个人与职场工作的标准、习惯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处理的过程。

差异化处理有两种倾向:

其一是趋向一致:原来的分歧或者差异,逐步减少,而统一性增加;

其二是趋向分裂:原来的分歧或差异加大,直至不可融合。

文化匹配程度,是影响个人工作适合度的关键因素。

B.生活与工作的平衡

一个职场人,挑着两种责任。一边是生活,一边是工作。如果想要工作没问题,生活就必须没有问题,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不平衡状态的出现。

当个人因为工作的原因,影响正常生活或者给生活带来不利时,个人的工作状态会下降,甚至讨厌或者放弃工作;当个人因为生活原因,影响正常的工作或者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时,个人与工作的距离会越来越远,对于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直至出现不匹配或者不适合的情况。

小结:一个人工作不适合,有可能是工作或职场的原因,也有可能是自身的原因。但无论怎样,都会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出现情感距离,会因为能力不匹配而出现行为效率下降,或者因为环境不适应而出现个人与工作的关系紧张。这都是工作不适合的表现,也是导致个人心理波动的原因。

习惯性烦躁是不是意味着工作不适合呢?这与烦躁的具体原因或者表现有关。

造成烦躁的原因很复杂,与工作适合之间的关系也各不相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有合理的判断。

1.价值冲突造成的习惯性烦躁意味着工作不适合

正如上面所言,个人行为、思维以及价值等方面的标准与特定工作或者职场所倡导的标准存在差异。个人工作的过程,是两者差异磨合的过程,也是个人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当这种差异能够缩小或者消除时,对工作有利,对个人的岗位匹配性也是有利的。

但是,个人价值观或者价值标准的形成是长期习惯与积累的结果,想要改变非常难,而企业又不可能因为个人改变自己的标准或者条件。这种冲突的消除可能性很小,还会造成以下两种结果:

A.个人对企业不认可

因为价值标准差异而造成的一个非常普遍且明显的结果,就是企业与个人互不认可。对于个人来说,总觉得企业有问题,觉得工作有问题,觉得管理有问题,甚至觉得同事有问题。这种问题形成自己的烦躁,而且导致自己的工作效率与业绩下降。其不适合的特征非常明显。

因为价值差异造成互不认可和个人的烦躁,既不利于公司,又不利于个人。是明显的不适合。

B.职业发展得不到满足

个人职业发展需要自己的努力,也需要企业机制的保障。但是,一个最基础的前提,就是双方基于自我价值基础的相互判断。

价值标准冲突会造成企业对员工的评判、评价、培养、任用等方面所遵行的标准与个人的理解有明显差异。即便企业基于培养人或者重用人的角度想要帮助个人发展,但是个人也未必认可,甚至排斥。在一次次矛盾与冲突中形成烦躁情绪,并可能最后离职走人。

我们很难说这是企业的错,也不好说这是个人的问题。双方标准不一,意味着道不同不相为谋,甚至接触时间越长负面效果越大。

2.环境矛盾造成的心理烦躁意味着工作不适合

与价值标准冲突不一样,环境矛盾的影响更多强调个人与工作、与同事或者与公司的关系处理不理想。一个人要想能够工作顺利、要想能够工作稳定,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关系处理要得当、关系氛围要融洽。否则,很难有好的发展,也很难有效开展工作。

A.文化习惯不匹配

文化习惯差异,有价值标准的原因。对于个人来说,更强调自己与所在职场、周边同事以及特定工作氛围的融洽度。因为不适应、不习惯或者不接受,个人不喜欢同事的工作风格,不喜欢管理的标准要求,更看不惯公司或者其他个人的行为方式。看到什么都讨厌,和别人配合起来总觉得别扭,总觉得事情不顺利或者别人有问题。

如果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文化不匹配的结果。这种差异是根本性的,很难改变,也意味着个人与工作不适合。

B.心理状态与环境矛盾

个人心理状态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因为每个人的心理既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又有临时性特征,一切都取决于个人内心的标准张力。当个人基于安全与满意的心理要求较高时,对于环境、工作或者他人比较挑剔;当个人基于安全与满足的心理要求较低时,对于工作因素的包容度较高。

在某一阶段内,个人的心理具有一定的成熟度与稳定性,对于自身或职业的安全要求,以及对于工作的满足感,都不会轻易改变。因此形成的心里烦躁短时间内不会解除,也意味着个人与工作的不适合。

3.基于个人自我原因的心理烦躁未必意味着工作不适合

对于个人来说,一些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比如价值标准与心理习惯,但还有些因素是可以调整或者改变的。因为可调整因素引起的烦躁,并不一定意味着工作不适合。

A.能力原因造成的烦躁,是可以调整的。

无论是岗位不匹配还是扬长避短的问题没有做好,都有可以改变和调整的空间。尽管造成个人心理烦躁,但不是个人能力不行,而是能力没有正常发挥出来。

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正确反思,真正认知自己,增强对于能力的自信,并在工作中调整能力发挥的技巧与策略,就会有效减轻心理负担与压力,个人心理会由不适、不满足调整到适应与满足的状态。从而消除烦躁的情绪。

B.因为岗位原因造成的烦躁也可以调整

人岗不匹配导致自己不喜欢这份工作,甚至无法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但是,职场人必须明白两个基本的道理:

其一,即便在一个公司内部,岗位与职业是可以切换的。即便暂时的不匹配造成个人的烦躁,并不意味这不适合这份工作,而是需要进行岗位切换。这是非常普遍的职场现象。当觉得不喜欢时,可以先在公司内部进行适当调整。

其二,当前岗位或者工作中出现暂时的问题或者矛盾,并不意味着一直如此。随着公司及职场的发展变化,都会进行相应的改变。

因为能力与与岗位、兴趣与发展的矛盾不是根本性矛盾,并不能说明个人有问题,其差异或者冲突也不是原则性的。所以,不能认定为工作不适合。

小结:个人习惯性烦躁情绪的产生确实是个大问题,体现了个人的工作“不适”,但未必是工作不适合的表现。价值标准冲突或者文化行为差异造成的不适,是不适合的表现;但能力错位与岗位兴趣产生的自我烦躁,无须与不适合挂钩。

关于题主问题的最后建议

个人不要因为工作中出现了问题,或者心理上的不适,轻易怀疑工作的适合性。要想解决问题,必须结合自己与所在职场的实际,进行认真的反思,搞清楚原因之后,再进行判断。否则很容易出现没有必要的冲动行为。

1.认真反思,找出原因

最了解真实情况的人,自然是当事人自己。先不要急着做结论,盘点自己一个阶段内的表现和问题,进行对比与分析。找出背后的真正问题与原因。这样才是理性的。

因为不了解真实的情况如何,这里无法进一步分析。只能由个人自我解决。

2.阳光心态,积极寻求问题解决

面对问题或者矛盾,个人不要总往不好处想,也不要习惯于离职或者逃避。而是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对自己保留足够的信任,对同事或者工作保留应有的正面评价与好感,从实际出发与人沟通,以图问题的解决。

负面的情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规避工作或者将原因轻易归咎于工作,即便换个岗位或者公司,一样解决不了问题。

总结:工作烦躁是职场上常见的工作现象,但是习惯性烦躁的性质不同,轻则影响正常的工作关系与效率,重则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习惯性烦躁可能因为工作不适合而起,但绝对不能因此就具有懈怠或者放弃工作的想法,因为个人的职业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何反思、如何应对、如何处理,全在于个人自己,而结果与效果也会因为个人心态的不同而差异巨大。

职场的成长不仅是能力的增强,更是个人心智的成熟,只有面对问题或者困难勇于并善于解决才能够真的强大,否则,即便适合的工作也会因为个人的“不适”最后转化成不适合。


本文由今日头条号@指尖视野原创(含所有内容相关信息图文),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抄袭或洗文,侵权必究!


指尖视野


我个人觉得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拆成两步思考。


第一步:看看当前“烦躁”到底来源于哪里。

第二步:找到未来个人职业的长期发展“定位”。

两步完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先讲一个我身边的职场故事。


小宁:升任总监后的迷茫与烦躁

前段时间,和以前的同事小宁吃饭。

两年不见,她好像变了一个人,从知性、温柔的女生,变成戾气十足的怨妇,因为上菜慢了点儿,结果和服务员吵一架。


到底发生了什么?

“工作快把我折磨疯了,我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快得抑郁症了!”我们交流中,她充满了委屈。

她原本是策划经理,从策划方案、活动执行、到编写报告,做得无可挑剔,一直是身边同事的榜样。


两年前,出于升职的想法,她竞聘了行政总监岗位。

升职后,每天面对一堆碎碎念的工作,没一件事是有成就感的。

公司要求节约成本,她就想办法砍掉冗余职能、减少一切费用开支,结果被老板批评没能力、不作为。

老板认为:应该用最少的钱,做出最好的效果,如果什么都不做,还要你干嘛?


类似的事情屡屡发生,结果,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引用小宁的经历,共同探讨一下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




先看看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公司的问题。


你对工作的态度是否端正?

说的高大上一些,你的价值观和公司价值观是否一致。

也就是你对公司的企业文化、流程制度等等这些,第一直觉是排斥,还是认同?

如果大部分都是排斥的,说明你的工作态度出了问题。

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公司每出台一项政策、一个工作,你都可能会唱反调。

这就和大家常说的,要找一个和自己三观一致的人结婚,我觉得职场上也差不多是这个道理吧。


你的能力能否匹配上岗位的要求?

比如,行政总监的其中一项任职要求是:组织好公司的行政会议工作,并协助CEO对分公司的计划完成情况、费用花销、例会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但在实际工作中,小宁只对分公司进行了日常行政服务工作,而不知道怎样做监督和管理,出现了严重能力错位,老板必然会不满意。


你是否有大局观?

这里的大局观不仅仅是胸怀的宽度,还有你站位的高度。

胸怀是你在工作中的担当,与其它同事合作、分享和共赢。

高度是做好工作的同时,还能站在上级领导的视角,对工作进行评估,哪里做得不好,哪此还缺乏周全的考虑等?

这三点都是你自己能够掌控的,如有不足,及时调整。


再看公司可能导致你烦躁的问题。


是否有明确的工作目标?

工作对这一岗位是否有量化、可达成的目标。

因为小宁刚开始做行政总监,认为省钱就是不做事、少做事,恰好与老板期望的相反。

所以,对于很多没办法用数字衡量的职能类工作目标,需要有沟通、确认的过程,最终大家的认知达成统一。


制度流程是否逻辑清晰?

很多大公司里的“部门墙”现象严重,大多数工作需要跨部门配合,如果制度体系(比如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中稍有灰色地带,就容易产生扯皮现象。


是否有良好的工作环境?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我想把工作干好,但周围的人都很消极,得过且过;

我想把工作做好,但同事关心怎么把事搞砸,把他讨厌的人挤兑走。

对于一个公司或者一个部门,走下坡路时(比如业绩每况愈下),这样的现象会形成一种常态。

面对这种情况,对于积极进取、正能量的人会倍受煎熬,要么试图改变,要么就赶紧换个环境。

梳理出问题的根源,再判断是否合适这份工作。


除了找到问题所在,还要从长远的个人职业发展来看,要找到一个长期的发展定位,这样可以避免掉很多在成长过程中的弯路。



找到未来个人职业的“定位”

找出你擅长的、感兴趣的、符合发展趋势的,三方面的交集,就是你要选择的定位。


擅长的: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出自己的优劣势。

感兴趣的: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并与工作有关的领域。

符合发展趋势的: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


从自身定位出发,选择好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规划,努力实现它!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非常辛苦,但不会烦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