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句佛語

記得有句佛語:“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就是這個道理,沒有一法,可以使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但只要學佛的心在,用正確的心去指引著你正確的思想,在“涅槃”中感受,無法也能成菩薩。沒有絕對的善惡,重要的是自己的選擇,善惡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不斷改變所處的場所和立場。選擇善良,不是因為我們軟弱,因為我們明白,因果不空,善惡終有報應。這個也足夠影響我們短暫的一生。心滿善念地道亦賢善,心若惡念地道亦卑劣。一切皆須觀待己心念,是故精進恆持心善念。藏傳佛教更是把石頭視作極具靈性的東西,比如一塊白色的石頭會給人心靈上帶來很大程度上的平靜與喜悅。相反,而一塊黑色的石頭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人性的暗惡……這也不是說這些審美心理異於外界,真正的異是在人性。云何所往,雲往其心,雲往所心之所向。

而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提到“佛”字,這一字讓我想到了“如來”。如來,這一名詞引起了我的興趣,以前在電視劇和小說裡看到的“如來”便是那個耳朵大大的佛祖,是一巴掌都能拍死孫悟空的那個“如來”。但“如來” 這個詞視乎很有意思如來,好像來了,“如”是好像,如來,好像來了,但是根本就沒有來。所以如來在那裡?佛在那裡?佛就在這裡。你不要另外去找了,它在你的心中,你的身心內外,隨時有佛;只要你自己能夠找到,你就見到了佛,也是見到了如來。其實,在現世中我們的“如來”就在我們的心中。這是一種信仰,對佛的信仰,並不是要把它理解為具象的,那樣只會是你更加的迷惑,沒有真正的參悟“如來”即佛之道。而從《金剛經》來看,佛法也是解決心的問題。《金剛經》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們心中不安定的因素,這恐怕就是現代社會的人最需要的一劑心靈良藥了。心中的信仰廣闊無邊,藏於心中卻法力無邊,無形居於心,如何使它發揮最大功效引導我們自己前進,這個過程正是我們往心之所靠,雲往心之所向。一本金剛經,回答兩個問題:如何往心?如何降服心?前者的答案是:以無住為住。後者的答案是:先明無掛礙,無名無所得。何謂住心?人生足以慢慢去感受體味。舉個例子:就像是吃米飯的時候,你是什麼感覺?已吃米飯的方式吃鮑魚,你又是什麼感覺?兩種的對比,你的心理變化感受比較差異。前者無住心,後者為住心。住心與不住心,差別不在於是境或相,而在於心性是否著境或相動。就如開篇所提,就是在討論“空”“分”的問題。空是什麼,什麼不是空,空名什麼,空的所有……..分是什麼,什麼是分,什麼不是分,分何其所向,向達何處……這些其實對於我們現在的世界人來說,都在尋求一種心靈上的慰藉之語,也不論是不是空,是不是分,是不是佛,只要心中有一個信仰,有自己的原則與追求,我們的情感都應該可以找到寄託,找到安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