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執意介入印太,真的是刷存在感嗎?

法國執意介入印太,真的是刷存在感嗎?

邱 林/文

法國代表團6月3日在新加坡舉行的第18屆“香格里拉對話會”上提交了關於法國在印太地區安全方面所扮演角色的新版報告。這表明,法國試圖使本國在印太地區的政策積極化,但把重點放在本國最弱且無法期待獲得成功的領域——地區安全領域。

法國國防部的報告從觀察印太地區整體上來說對世界經濟和從局部來說對法國的重要性著手:絕大部分的法國貿易和世界貿易、外來投資和對外投資,以及其它聯繫都是通過印太地區進行的。

不過,經過仔細的觀察,人們發現,法國的這種軍事存在並不被人看好。法國海軍只有一艘航母,6艘多功能核潛艇,3艘通用登陸艦、12艘驅逐艦、11艘護衛艦。這些艦隻中,只有一小部分可被派往遙遠的印太地區。與中國、印度、日本的海軍比較,法國的能力看上去根本就是可笑的。

客觀的說,當今世界,法國只能算二流國家,其經濟、軍事實力與本世紀初,已大大遜色。法國的GDP增幅一直落後於經合組織提出的平均水平。雖然法國政府強調,法方是歐洲唯一一個不需要解決大規模失業問題的大型經濟體,但30年來,法國的失業率一直徘徊在10%左右。

由於經濟、軍事實力的減弱,必然導致法國在政治和軍事上都很難在國際舞臺上有大作為,更不可能在多事之秋的中東、亞太地區舉大旗。給人感覺,法國要介入印太事務,好像是在舉自己的旗幟,其實它更像跟著美國搖小旗。

世人皆知,“印太戰略”是特朗普提出來的,其主體本來是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4國,然而,其中的印度已在向中國伸出了和平的雙手,對是否接受“印太戰略”三緘其口,就算日本最近也正在尋求與中國復甦關係。

法國曾是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殖民帝國,越南、老撾、柬埔寨都曾是其殖民地。由於在二戰中日本入侵東南亞,法國糟糕的表現,使得法國在這些國家的影響力早已蕩然無存。1954年奠邊府一役後退出亞洲的法國,至今仍控制著印度洋和西南太平洋地區的幾個海外領地。現在,即使實力不強的法國軍隊重返東南亞,也翻不起多大的波瀾。

一般認為,法國介入印太“蹭熱度”僅僅是在刷刷自己的存在感。眾所周知,法國跟英國差不多,也是一個正在走下坡路的西方國家,從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法國在全球的影響力已在日益萎縮。這也不由得讓法國產生一種失落感與焦慮感。

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國之所以高調在宣稱要在印太地區投入力量,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考慮:

一是要恢復法國的大國地位。法國總統馬克龍上臺之後,在全球外交、歐洲一體化等領域發力出擊,目的是要彰顯法國的國際存在感。印太這一被西方和一部分域內國家聯合炒作起來的、很有熱度的地區,自然是法國謀求發揮影響力的極佳舞臺。

第二個方面,法國要算經濟賬。法國打著維持“印太地區秩序”的旗號,意欲從中謀利。法國是世界上重要的武器出口國,也希望能借印太的東風多賣武器。在防務預算吃緊的情況下,為拓展印太地區武器銷售市場“作秀”。對於擁有10家大型國防工業公司和4000家中小軍工企業的法國而言,武器出口不僅意味著保住20萬人的就業機會,還意味著每年將近70億歐元的收入。

因此,法國介入印太事務並不是刷存在感那麼簡單。自特朗普政府把中國確定為“戰略上的競爭對手”以來,法國對此應予以協助。此次,法國在新加坡發出積極介入印太言論應該主要是讓美國聽的。因此,我們不應低估法國等西方國家“抱團”維持現有印太地區的意志和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