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在學校有人打我!”你的回答,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媽媽,在學校有人打我!”你的回答,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媽媽,在學校有人打我!嗚嗚嗚~

什麼情況?這個孩子怎麼老打我家娃呀?這個老師怎麼不管管呀?誰在打我家娃,我就打誰。。。

孩子被打,哪一個老母親不心疼。可是大人真的懂得孩子的“打架”嗎?面對孩子打架,到底應該怎麼做才合適?

孩子打架,其實是這樣的

孩子打人,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成人理解的暴力行為問題,只是還沒成長起的一些能力。

1-3歲的孩子處於口、手和腳的敏感期,使用口、手、腳探索世界,探索的範圍也包括了他人的身體,於是出現了咬人、 打人或爭搶玩具等行為。

比如我要得到這個玩具,但語言表達不好,搶一下、推一把,就是寶寶能想到的最快的方法,他的本意並不是想讓對方受傷。

“媽媽,在學校有人打我!”你的回答,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3-6歲學齡前孩子打人,主要分為:不知如何打交道、習慣於自我中心、社會認知能力不足、釋放壓抑的憤怒、被大人強化打人行為、不恰當的模仿等。

還有一個原因是有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希望通過攻擊別人發洩不良情緒,或者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

我們應該引導孩子用語言去表達“我可以玩一下你的玩具嗎?我們可以交換一下嗎?”,讓孩子當場試一下,就能感受到語言的力量。

孩子打鬧如何處理?

為人父母,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是希望給他們一個美好的未來,絕不是讓他們被欺負的。

一味地忍讓,既縱容了惡,也傷害了真正的善。

所以,很多觀點支持孩子被打就要打回去,“忍無可忍,無需再忍”,適時打回去也是“正當防衛”。

但3-6歲孩子很難分清“正當防衛”,而且和孩子打架的對方實力不明,孩子盲目打回去,難免會遭更強的反擊。

“媽媽,在學校有人打我!”你的回答,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那家長幫助孩子打?

孩子打鬧,家長即便幫孩子出氣,“打贏”對方,或罵贏對方的家長,那也只能解一時之氣,下一次,孩子依然不敢言語,不敢反抗。

同時,不但保護不了自己的孩子,反而會同時傷害兩個孩子。

保護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內心的自信,真正強大起來。

當孩子打了別人

1. 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行為

家長只有發現孩子打人背後的原因,耐心的給孩子講解他的問題,孩子的憤怒慢慢消失,打人行為才能慢慢減少。

2. 養成正確社交習慣

跟孩子說明有要求、有想法時應該用嘴說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用手打人,打人是錯誤的行為,做錯事就需要承擔後果。

3. 家長以身作則,營造良好氛圍

一位美國兒童諮詢師曾說:“最需要愛的孩子,往往會用最不可愛的方式來討要愛。”

常抱抱孩子,多陪陪孩子,陪他走過成長中的每個關鍵期,讓他知道愛比拳頭更有分量!

“媽媽,在學校有人打我!”你的回答,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當孩子被別人打了

1. 在氣勢上嚇到對方

大聲地說“你不許打人!這樣做是不對的!”,憤怒地看著對方,在氣勢上嚇倒他。

2. 跑為上策

對那些愛打人的孩子,讓孩子敬而遠之吧。敵弱我強,敬而遠之,明智的選擇跑得遠遠的。

“媽媽,在學校有人打我!”你的回答,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3. 尋求幫助

如果跑不掉,就大聲尋求周圍人的幫助“他打我了!快來幫幫我!”,讓身邊的老師或小朋友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別小看同齡人的出手相助,可能比老師的幫助更及時有效呢~

只有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在該拒絕時拒絕,才不會淪為被「欺負」的對象。

尊重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斯派維克說:從小習慣自己解決問題的孩子,長大後才能冷靜應對困難,並拿出好決策。

孩子終有一天會不再需要我們的庇護,趁他還在我們懷中時,多多放手讓他去做吧,這是他們應對未來的一種能力。

心理學家李松蔚曾經講過一個故事。他5歲的女兒從幼兒園回來,手上被小朋友畫滿了畫。

「 以後不許讓小朋友亂畫了。」

「 是她自己要畫的。」

「 下次她再畫,你要告訴她不行。」

可第二天,女兒的手還是被畫花了。

後來,李松蔚老師轉變了策略。

他問女兒:「你有什麼辦法,不讓小朋友在你手上畫嗎?」

女兒想了想說:「跟她說,再畫就不是好朋友了。」

這個方法果然很奏效,小朋友從此再也沒在女兒手上畫畫了。

瞧,成人的處理方式,或許孩子並不一定喜歡,孩子有自己的解決辦法。

“媽媽,在學校有人打我!”你的回答,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老子云:“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所以,孩子打人、被打、欺負人、被欺負,其實是孩子體驗世界的一種路徑。

為人父母的我們需要給與孩子一份溫暖的託舉,孩子便可以安心地在體驗中汲取成長的營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