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顏體融入隸書,古樸渾厚,有廟堂之氣,自成一家風流


他把顏體融入隸書,古樸渾厚,有廟堂之氣,自成一家風流

隸書產生於先秦之戰國,從大篆演變而來,隸書發展於秦,興於西漢,盛於東漢。進入魏晉時期,隸書開始衰退,至清中期,由於碑石學的興起,隸書出現了一次開創嶄新風格的中興,其代表人物有鄧石如、伊秉綬、陳鴻壽等。尤以伊秉綬最具特色,與鄧石如並稱“南伊北鄧”。


他把顏體融入隸書,古樸渾厚,有廟堂之氣,自成一家風流


伊秉綬( 1754-1815 ),字祖似,號墨卿、默庵。福建汀洲人,故人又稱“伊汀洲”。乾隆四十四年舉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後擢員外郎。清代書法家,伊秉綬受大學士朱珪的賞識與紀曉嵐的器重,拜紀為師,又拜當時最負盛名的書法家劉墉為師學書法。

伊秉綬喜繪畫、治印,亦有詩集傳世。工書,尤精篆隸,其書超絕古格,使清代書法大放異彩。隸書尤放縱飄逸,自成高古博大氣象。


他把顏體融入隸書,古樸渾厚,有廟堂之氣,自成一家風流


伊秉綬曾臨習唐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柳公權等人的楷書,及《蘭亭序》等,打下了其行楷堅實的基礎。後又轉習漢隸。雖然他四體俱能,但以隸書為最。伊氏的隸書具有鮮明的個性。其用筆中鋒行筆,筆畫平直,粗細大致均等,四邊充實,方嚴整飭,沒有成熟漢隸“蠶頭燕尾”的習氣。其用墨善用濃墨,墨色柔潤,烏亮如漆,筆劃光潔精到。其結體大字“愈大愈壯,氣勢恢宏”,凝重而有韻致,誇張而合情理,具有“方嚴、奇肆、寬博、恣縱”的特點。其風格為雄偉古樸的一類,融先秦篆籀、漢魏磚瓦及顏體氣象於一爐,遒勁渾厚,收縱自如,具有強烈的裝飾美術之意趣,自成一家。


他把顏體融入隸書,古樸渾厚,有廟堂之氣,自成一家風流


【後人評說】

《國朝先正事略》評價伊秉綬隸書曰:“隸書愈大愈見其佳,有高古博大氣象”。

焦循《雕菰樓集》曰:“公之起居言笑,藹然君子儒也。時濡墨作隸書,如漢魏人舊跡”。

趙光《退庵隨筆》曰:“墨卿能脫漢隸而大之,愈大愈壯”。

蔣寶齡《墨林今話》曰:“(伊秉綬)尤以篆隸名當代,秀勁古媚,獨創一家。楷書亦入顏平原之室”。

沙孟海先生評說:“他固然熟習漢碑,但還有一個絕好的步梯,是他靠著它後來才能夠登峰造極的……他是用顏真卿寫楷書的方法寫漢隸,那就成為現在的面目了。清人學顏,錢南園得其體、伊墨卿得其理、何子貞得其意、翁常熟得其骨、劉石庵得其韻

”。


他把顏體融入隸書,古樸渾厚,有廟堂之氣,自成一家風流


他把顏體融入隸書,古樸渾厚,有廟堂之氣,自成一家風流


他把顏體融入隸書,古樸渾厚,有廟堂之氣,自成一家風流


伊秉綬為清代碑學中隸書中興的代表人物之一,伊秉綬的隸書從漢碑唐楷中攝取神理,自開面目。他遺貌取神將顏字的精神氣度化解到隸書創作之中,實在是一種了不起的師承與創造。他的隸書既重視形式美感意趣又重視筆意的沉鬱超拔。其作品展現的雄渾、豪邁、高古、俊逸、典雅的藝術格調極富美感,意蘊令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

伊秉綬隸書入古開新的個性,對後世的書法創新有很多啟示。

個性彰顯離不開共性,書法只有創新才有出路。


他把顏體融入隸書,古樸渾厚,有廟堂之氣,自成一家風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