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饶西关广仁堂,仁心仁术

碎语:

广饶西关,是民国时期广饶县城的西郭门外,村庄密集人员聚积烟火鼎盛的这一片的总称,并一直沿袭至今。出老县城西城门穿过护城河上的一座石桥进入西关大街,西郭门桥就形成了一种“咽喉”的形态,成为一个节(现在的桥是1963―1964年间因为发大水,把原来的西关石木桥冲毁了后翻建的水泥桥,一直用到现在仍然使用称之为“西关桥”。)日升日落城门起闭。因为人烟稠密进出城里外必经日久之下,已是店铺林立车马喧哗一派繁华盛象,几辈子的人用过日子的点点滴滴聚起了西关的风水气脉,人丁兴旺烟火融荣。生老病死作为人间的主旋律,人人有份喜怒哀乐掺杂其中,而这四字其中的“病”一词其背后的利益关系尤为突出,病生病消是信任与托付的大事,药与治就有了广阔的天地与需求,店铺林立中药店成了醒目且众多的一种门脸,支撑起了借人而起的生生不息的繁华昌盛。在西关林林总总的各色药店,养活着各色医者,其中“广仁堂”就是其一,一篇回忆式的短文,娓娓道来来了一段就远的记忆。西关往事,绽开旧日云烟。。。

近百年来,民国及大变革时期的广饶城关的中药店西药店,先后开业经营的计有20余家。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几经沧桑盛衰消长。至1955秋,国家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平过渡时,已经仅存在着药铺6家了,且大部为广城解放前后所设。

惟悬壶高格的“广仁堂”全程跨越了四个朝代,从帝制到共和,从民国到建立新中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几多个春秋几多个寒,来暑往春露秋霜,象一棵苍老的劲松屹立在广城的医药之林,成为了在同行业中堪谓源远流长的长青老中药店。

广仁堂开业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创始人张元良(城北张庄人)宗旨是解民疾苦,驱痛去病,当时为我县德术兼优的有名中医。因他常进衙门给乐安县知事曾启勋看病,故群众赠了他个“七品御医”的美称。

在当时,有医无药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使患者感到很大不便。在众多患者的建议下,启迪了他开设药铺的动机。于是,他积极筹措资金,由张庄张积德处于西关贾五福处各出资制钱(清朝时通用的货币)一千吊整,在广城商业中心西关四铺大街(即现在的西关大街)赁到街宅一所,合股开设了中药店,字号为“广仁堂”。药店聘请了会管理善经营的内行里手刘文和(城南弓手刘村)任经理,并由两家股东各推荐一人(张信曾、贾竹波)参加业务。具体分工是张元良为坐堂医生应诊看病,刘文和任经理掌握全盘,张信曾担任会议,贾竹波管司药,遂置备傢具购买药材开始营业。在具体分工上,虽各司其职,但在营业繁忙时,则齐临柜台参加经营。由于该号的医生医术高明,服务周到,所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开业伊始即一帆风顺,业务如雨后春笋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在日常营业当中,由于中成药(丸散膏丹)具

有服用方便、老幼皆宜的优点,因此销售量比较大。为扩展营业,满足患者需求,约在民国初年,经研究决定增设中成药生产项目。遂由张元良医生通过关系自北京同仁堂药店,搞来了配制各种中成药的处方秘本,又由两家股东投资制钱五百吊,添置设备,招聘技工,开工生产。为维护信誉确保疗效,在生产过程中,配方投料由医生张元良严格把关,加工生产中有经理刘文和亲自监制。生产出的中成药,经投放门市对症试销后效果显著,倍受广大患者的赞扬。由此广仁堂药店的知名度和辐射力日益提高、扩展,名播僻乡,誉满全城。

适至宣统二年(1910)及民国元年(1912)医生张元良和经理刘文和先后因病回家,经理则由贾竹波继任。该号因两位主角的离去,受到了很大影响,营业逐渐滑坡,生意日渐萧条。为了扭转这一局面,经理贾竹波决定将已往只营煎剂零售,转向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的经营方式,大胆开拓进药的新渠道。他将原会计张信曾提任为副经理,又从职工中选任李香坡为会计。自己亲赴祈州(今河北省安国县)购运药材。祈州地方每年冬季有一规模宏大的药王庙会,每逢会期,四方药商云集,交易旺盛,为我国最大的药材集散地。特别是来自川广、云、诸省的药商,运进的药材悉为地道所产。也有自邻国及我国边辗转贩运而来的名贵药材,如暹罗、缅甸的犀角,越南、泰国的沉香,西藏的药花、青果,印度的猴枣、牛黄,中蒙、中苏边境的羚羊角,云南贵州的麝香,吉林长白山的人参、鹿茸,太湖、鄱阳湖的各种珍珠等,凡属药材应有尽有。广仁堂在初赶此会时,仅购药材十余车。那时无汽车运输,只有雇用骡马四大套的铁瓦车一次运进。之后,随着药店的不断扩大和发展,购运的药材逐年增加,最多时可达五十马车左右作两批运回。此外一年当中还赶着两个春会:一是三月二十的济南南关山水沟药会,二是四月初八的周村北黄山子药会。该两处药会销售的药材,悉为药农自山坡沟渠地边田埂采集的野生植物及甲壳昆虫等。凡可供药用者均可通过该会进行交易,但大部分成交还是以山货为主,如荆芥、防风、柴胡、薄荷、地榆、葛根、山大吉等,药行中称这些同类产品谓之“柴禾头”。在济南所购药材,是委托船运,沿小清河顺流而下,至广饶石村码头,然后换马车运回。在黄山子购买的药材则由原地雇车直达广城。

广仁堂药店自开展批发业务以来,由于价格优惠、药品齐全、质量高而逐渐拓宽了销售范围。先是本县四乡药铺,相继又扩展到了临、博边境,后向西北方向延伸,达滨、蒲、利、沾各县的中小型药店。此外尚有城东北毛王村的几家水、旱烟坊常年所用之香料药材,绝大部分是由广仁堂购进。全年数量约在两千市斤以上。

自民国十二年(1923年),药店连续十多年生意兴隆,规模不断扩大,有的门市住房(该房计分前后两院,前院有楼房三间后院有台屋三间,共计瓦房二十四间)已不敷应用,又在西关银市街赁了称“五大院”的房子一所(原商会旧址),该房分东西两院,东院有厦屋三间,西院有厅房三间,共计瓦房二十一间,作为仓库与货场之用。同时根据营业需要,从业人员也在次第增加,除装卸车和加工药材所雇用的临时工外,该号上自经理下至炊事员计有16人之多。此时是广仁堂药店的鼎盛时期。

自民国十四年(1925年)至十七年(1928年)张宗昌督鲁后横征暴敛,无孔不入,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广仁堂因列为捐税大户,重负之苦自不待言。相继而至的是盗匪四起,军阀混战,杂军劫掠,日寇入侵等,使广城的商业步步陷入困境。广仁堂经理贾竹波因年老体衰,难以维持此窘困残局,无力应付这多事之秋,遂于1941年冬辞职回家。贾竹波回家后经理则由我继任。我到职后,为重振广仁堂,采取了一系列的经营措施,如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提高药材质量,奉行职业道德,崇尚“顾客至上”,加强与老顾主的业务联系,廉价出售滞销药品,加速资金周转等。由于经营有方,措施得力,奋进数年营业大见起色。到1947年广城解放后,广仁堂犹如老树逢春,迎来了欣欣向荣的好时光。

1951年春,广仁堂的两家股东因意见分歧,提出歇业拆伙,分道扬镳。经呈请县工商科批准后,张家将分到的药材傢具等运回了本村,贾家分到的一半,亦作了妥善处理。我因系贾家股东之一,即以所分到的部分药材傢具为基础,又自筹资金购备所需,易名“广生堂”继续营业。至1955年8月,在工商业合作化高潮时期,由我牵头(因当时我系县工商联委员兼中药业行业组组长)联合广城的六家药铺组成了国药商店。1956年1月又将国药商店的人、财、物全部过渡到了药材公司。

【本篇文字摘自《广饶文史资料集成》,文中配图选自网络。】

【本篇文字摘自《广饶文史资料集成》,文中配图选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