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一千五百年古寺,一碑傳世,即將重現人間

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

馬鳴寺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故址位於廣饒縣大王鎮王西村與後屯村之間。當地俗有"先有馬鳴寺,後有後屯村"之說。據殘存之'魏故根法師碑'載,寺為根法師(?~523)所創建。據碑文記載,根法師堪與鳩摩羅什、僧朗等一代高僧齊名,其門下學徒雲集,鑽研義學,修禪念道。值得注意者為本寺之名稱,蓋真諦於南朝梁元帝承聖二年(553)譯出馬鳴所著之大乘起信論,而本寺之建立早於此三十年。據此推知,本寺建立之時,馬鳴之名已由大譯經家佛陀扇多、菩提流支等人傳至中國,故國人漸知印度大論師馬鳴之名,非至真諦譯出大乘起信論後之事。

東營一千五百年古寺,一碑傳世,即將重現人間

馬鳴寺得名有兩種說法,一說得名於印度大論師馬鳴,馬鳴(Aśvaghoṣa,公元1、2世紀),古印度佛教詩人、劇作家,與迦膩色迦王是同時代人,生於中天竺一個婆羅門家庭,原為婆羅門教信徒,後隨著名佛教學者脅尊者出家,在東天竺、北天竺宣傳佛法。馬鳴不僅是一個佛學家,也是一個著名的詩人和劇作家,寫過不少詩作和劇本。現存主要作品是敘事詩《佛所行贊》、《美難陀傳》(《莊嚴難陀》)和三部梵語戲劇殘卷。一說,當時寺院規模宏大,香火甚盛,遠近聞名。因寺內曾養馬百餘匹,馬鳴之聲聞於數十里外,後於北魏正光年間改名為馬鳴寺。

東營一千五百年古寺,一碑傳世,即將重現人間

馬鳴寺明朝以前香火很勝,北周時期,“滅佛”運動盛行,馬鳴寺逐漸衰落。大約在清道光年間,寺院由一個叫三合法師的和尚主持,由於管理不善,僧徒胡作非為,危害鄉里。民眾氣憤難耐,於是放火焚燒馬鳴寺,故根法師碑被埋於廢墟中。

東營一千五百年古寺,一碑傳世,即將重現人間

馬鳴寺幾度被毀,又幾度重修,最後一次重修在明末清初,清嘉慶年間再次被毀。現僅存"馬鳴寺根法師碑",即"馬鳴寺碑"。碑文正書共廿二行,每行卅字。碑額呈凸形,上方一行陰文“馬鳴寺”三字,下方則為陽文“魏故根法師之墓碑”八字,碑文記載根法師一生事蹟。據云已損泐不堪。碑高145釐米,寬81釐米。額高31釐米,寬30釐米。22行,每行30字,字徑約3釐米。無撰書人名。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藏。

東營一千五百年古寺,一碑傳世,即將重現人間

該碑文記載了故根法師的府籍系華涇,記述故根法師"爰自弱年,英年早集","禪念求道,終生莫輟","授講後生,四方慕義,雲會如至","造經數千,佈滿繢素,刊建聖顏,抽珍裁飭"等事蹟,還記錄了故根法師"春秋五十五,以正光四年歲次癸卯二月戊午朔三日庚申殂於寺","粵翌日空於含露山之陰"。

馬鳴寺碑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此碑楷法精到,點畫豐滿,渾厚遵勁,如棉裹鐵,轉角方折,捺筆飽滿。在20世紀初魏碑字體臨摹風中,此碑筆法獨具一格,字體結構緊湊茂密,左抑右昂,橫側生姿,筆調豐腴厚沈,轉折方折,波發飽滿銳利,側、掠、灣鉤之處則帶有弧形,方圓對比富於變化,收剛柔相濟之妙。因此碑的跌宕風流,兼渾灝雄闊之風,在北魏碑刻中尤獨樹一幟,以其卓絕的書法藝術得到了金石學家、書法家的偏愛,是全國最為珍貴的名碑之一。日本二玄社《書跡名品叢刊》將此碑拓輯入。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將其列為"能品"而極盡推崇。評曰《馬鳴寺碑》側筆取姿,已開蘇(即蘇東坡)派,"在、汶、北"等字,與坡老無異"。又於碑評第十八文中利用抽象的比喻,說明了《馬鳴寺碑》特定的藝術意境。"《馬鳴寺》若野竹過雨、輕燕側風"。而梁啟超更為推崇,評其碑"極峭緊而極排,兩者相反而能兼之,得之未曾有也""友道林愛畜馬,或問之,曰'吾賞其神俊'。吾生平酷嗜根法師碑,亦如此"。(《碑帖跋》)

後人謂之曰:奇崛古樸,有風雷之聲。

為重塑馬鳴寺輝煌,廣饒縣計劃在孫武湖生態旅遊度假區內復建馬鳴寺,創造具有濃郁東方神韻,弘揚佛教文化的,為當地佛教信徒提供交流和服務的綜合性佛教寺廟。

東營一千五百年古寺,一碑傳世,即將重現人間

(重建效果圖)

孫子文化旅遊區利用良好的區位條件,通過對孫武湖景區功能界定與佛教建築群落空間的組合,創造具有濃郁東方神韻,弘揚佛教文化的,為該地區佛教信徒提供交流和服務一體的綜合性佛教寺廟。

馬鳴寺依照項目特點和功能要求,結合用地現場實際情況,分為禮佛區,佛教文化區,禪修區三大部分。

禮佛區:為整個寺廟的核心區,滿足佛教活動主要功能使用。是安撫心靈,寄託精神的佛教凝聚地和佛教活動的主要區域。佛教區以禮佛進香步道為主軸,地勢由山門殿起,由南北逐漸抬高,各殿自然形成臺地,臺地襯托建築群組的宏偉氣勢,結合進香步道兩側經幢、法幢、須彌燈等佛教文化設施又進一步烘托大雄寶殿的胸圍莊嚴,達到高潮。禮佛區四周殿堂和中軸線主殿用連廊圍合相連。從風水上講既可以藏風納氣,同時在視覺上也能起到對中軸線殿堂烘托作用。最北側大悲閣的設計結合使用功能和對岸景觀天際線的大環境,進行城牆式抬高設計(2-3層),中間為大悲閣,兩側各設閣樓一個,抬高部分可作為佛教教育場所。

佛教文化區:結合旅遊展覽,以宣傳佛教內涵和精髓為主的區域。其中包含五百羅漢林、諸天護法、金剛殿、三聖殿、地藏殿、六和塔(萬佛塔)、漢傳佛教八大宗文化堂等內容。

禪修區:是整個馬鳴寺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區的規劃建設根本原則是風格要與整個環境相統一。該區規劃設計特點是突出"禪","禪"在古印度梵語的漢語譯音詞是"禪哪"的簡稱,譯為"思維修"或"靜慮"。禪的定義就是在定中產生無上的智慧,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證明基於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園區整體設計緊緊圍繞"禪"來構思,力求達到"禪"與"園""城"的完美結合。通過這一禪境,實現禪定,力求氣定神閒,聚精會神、心神合一、體健神爍的無上智慧。

,其中孫子文化園等旅遊項目已陸續投入運營,商貿服務、休閒度假等旅遊設施陸續配套完善,發展框架已經成型,旅遊區已日益成為黃河三角洲地區旅遊產業發展的耀眼明星。未來3-5年,將按照開發時序,全力加快項目建設,努力完善基礎配套,打造一批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旅遊項目,把旅遊區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文化傳承體驗的基地、休閒度假的勝地、旅遊觀光目的地以及現代化服務業聚集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