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績效工資是“譏笑”,是“擠笑”,還是感激之笑?

疫情過後,2020學年已過一半,又到發放老師們半學年績效工資的時候了。

這次績效工資發放,是跟往年一樣有被譏笑的感覺,還是能勉強擠出一點笑意,或者露出激動的笑容,老師們心裡忐忑,又滿心期待。

今年上半學年老師績效工資發放,大體上可以歸結為三方面:一個有利條件,三個常態爭議,一個期待方案。

一、 績效工資發放的一個有利條件:國務院、教育部今年重點督導老師工資落實。

今年,被媒體稱為老師工資發放情況落實年。

3月底,在抗擊疫情正緊張的時候,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發出通知,對2020年義務教育教師工資收入落實情況督導作出具體安排,目的為了完成2020年底前實現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的總體目標。

這次通知特別強調,對各地督導結束後,督導結果向黨中央、國務院報告,對問題比較嚴重的省、市、縣進行問責,並在中央主要媒體公佈。

人們形象地把這次督導比喻成“長了牙齒”,看來這次國務院和教育部在解決老師工資待遇較低問題上要動真格的。

如今半學年已過,老師績效工資發放情況可以說是檢驗各地落實國務院通知精神的試金石。相信各地自然掂量得出分量,會在績效工資發放上努力有個好的表現——這對於廣大老師們來說,無疑是個重大利好消息。

你的績效工資是“譏笑”,是“擠笑”,還是感激之笑?

二、 績效工資發放中的三個爭議:工資標準之爭、資金來源之爭、分配方案之爭。

1、 工資標準之爭。

主要是對國務院督導目標中關於老師和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的理解有兩種。

這次提高老師工資待遇,仍然是將老師同公務員比較,如何理解“平均工資收入水平”至關重要。

一種是將“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理解為基本工資,那麼老師們增長工資沒有多大希望。因為就基本工資而言,老師同公務員相差並不大,有些地區老師基本工資甚至還超過公務員基本工資。

一種是將“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理解為包括基礎工資、資金、補貼、補助在內的所有收入。那老師們可有盼頭了,因為公務員收入比一般老師高的主要原因就是有各種獎金、補貼。如果參照公務員的整體收入,老師們今年的工資待遇肯定會有較大提高。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對這一概念並沒有進一步解釋。看來如何理解它,關鍵就看當地政府了。

你的績效工資是“譏笑”,是“擠笑”,還是感激之笑?

2、 績效工資來源之爭。

目前大部分老師的績效工資分為兩塊:一是基礎績效工資,佔70%,平時作為工資發放;二是浮動性績效工資,佔30%,平時從月工資中扣取,半年或年終時發放。由於浮動績效工資是經過再分配後才發放,一部分老師自然拿不全自己的30%,就產生了爭議。

爭議的焦點就是該不該將老師的錢拿出來自己獎勵自己。學校管理者、其它崗位人員、年輕老師等自然贊同拿出來,根據業績、工作量、師德等多方面考核後再行分配;而一些老教師一般反對這種做法,更傾向於每人都拿回自己的30%。

當然,爭議結果還是前者佔了上風,而後者往往情緒較大。

3、 分配方案之爭。

每年績效工資如何分配,都是爭議的焦點。

梳理一下,大致有三個方面。

一是一般老師和學校管理者的分配比例存爭議。

就拿去年海南省某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分配方案來說吧。

在這份分配方案中,普通老師分配係數為70%,而中心校校長150%,支部書記130%;副校長125%,只要是掛著管理頭銜的平均都在110%以上,遠遠超出老師分配比例,一線老師能滿意嗎?

你的績效工資是“譏笑”,是“擠笑”,還是感激之笑?

二是崗位津貼能否從績效工資中支出存爭議。

一些學校往往把學校管理崗位如學校管理幹部、班主任、輔導員等職務津貼一併納入績效分配,無形中瓜分了績效工資總額,擠佔了普通老師分配比例,引起普通老師不滿。

所以,崗位津貼究竟是納入績效考核還是由學校用其它資金支付,通常也存在爭議。

三是學校行政、後勤、政教等專職老師能否按一線老師標準參與分配有爭議。

有人認為,學校行政工勤人員本來就是教師編制,只是分工不同。上級在劃拔績效工資時,是按教師標準統一下拔的,在核算績效時,理當與一線教師一樣核算。

而一線老師認為,他們比行政工勤人員工作強度要大,付出要多,績效本來就是主要獎勵教學成績和教學效果的,主要還是應當考慮一線老師。

這三大爭議導致每次制訂績效分配方案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我認識一位校長,曾就績效分配方案如何設計懸賞10000元,誰要是能制定出大家都滿意的分配方案,這萬元獎金就歸他。最終還是沒人揭榜,無奈之下,還是按之前的方案草草分配了事。

為何這些爭議難於解決,主要因為一是錢少,二是那點有限的錢還是老師自己按30%拿出來 的。老師大多有這樣的心態:我至少要將自己的30%拿回來。如果不能如願,就會滋生不良情緒。

你的績效工資是“譏笑”,是“擠笑”,還是感激之笑?

三、 一個期待方案:政府再拿20%作為增量績效工資。

解決上面三個爭議,主要是要解決錢的問題

如果能將老師那原本做為績效再分配的30%原封不動的還給老師,再另外拿出一定資金做為績效分配資金,多數爭議迎刃而解。

山西太原市在這方面做了積極的嘗試。

按老師工資的20%增加績效工資總量,納入學校獎勵性績效工資總量管理,這樣就單個老師而言,人均績效工資達到50%,拿回屬於自己的30%肯定沒問題,並且也能認同另外部分參與差異化分配。

相信這個解決方案,基本能夠讓績效工資太少遭人譏笑的問題得到緩解,老師們可以不用“擠笑”而舒展自己的笑容了。


你的績效工資是“譏笑”,是“擠笑”,還是感激之笑?

希望更多的地方能夠拿出像太原市一樣的誠意,切實提高老師工資待遇,真正把國務院的督導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

您的上半年績效工資發放了嗎?對此您有哪些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