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要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

蒹葭堂主人


祥林嫂,是鲁迅笔下塑造的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形象之一。祥林嫂同作者生活在同一时代,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及传统的礼教观念。深刻揭露了吃人礼教的本质。就是“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封建礼教吃社会下层弱势群体的本质。这个礼教所展示的冷酷性,同孔子的形象大相径庭,所以孔孟之道不是孔子,封建礼教不听孔子的话。祥林嫂所以叫祥林嫂,是因为她的丈夫叫祥林,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实名字,没有人知道她从哪里来,所以都叫她祥林嫂。她的丈夫祥林死了,儿子又让狼吃了。她因为没有儿子不能再待在祥家产业里,住的房子被她祥林的哥哥“收”“回去”了,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当,没有人感到气愤,所有人都觉得这是理应当。为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的強盗行径找到了合理借口。她失去了栖身之所,挡风遮雨之处,苦难对于她来说是真实的,甚至她的死都是应当的,不是被谋杀。谁都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地说:这怎么能是“被谋杀”呢?她沒有田地没有生活保障,也没有依靠,孑身一人。只好给原来干过的大户人家继续当佣人。但人人都生活在底层,都靠那不经风吹雨打的自家产业活着。如果那点保障没有了,谁也难逃祥林嫂的下场。在吃人的封建礼教被异化为物质的社会环境中,“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就成了合理,而且人人把祥林嫂当成不吉利的物,唯恐躲之不及。那大户人家连过年上的香,也害怕她点,害怕她碰。这给她身心又一次打击。后来,她离开了那户人家,靠讨饭为生,死在了破庙里……鲁迅,用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呼唤社会的公平公正,呼唤社会进步,揭露落后的经济制度的局限性及建立在这个制度上礼教的虚伪性。是一部难得的艺术作品,对于认识今天的生活仍有重要的认识意义。




从北方从日出之地飞来


鲁迅为什么要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型象呢?农夫认为要回答好这个问题,还得从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说起。

鲁迅1902年赴日留学,本来是学医的,但在仙台课堂上看到一部反映日俄战争的电影,其中有一幕杀害中国人的画面,而鲁迅发现围观的一群中国人的眼神中流露出的竞然是麻木的冷漠表情,这使鲁迅精神上大受刺激,觉得大受侮辱,他敏感地意识到中国国人心灵上的愚昧无知,精神上的麻木,是被身体上的疾病更可怕的劣根,而且这劣根是医药医治不了的顽疾,非得靠文学来医治不可。为了反帝,反封建,彻底医治中国人愚昧无知的劣根性,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鲁迅先生决心弃医从文。

一九一五年鲁迅回国后,积极响应李大创,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并很快在《新青年》杂上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一大批白话文小说。一九二四年又在《东方杂志》出版了包括短篇小说《祝福》在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集中塑造出阿Q,孔乙己,闰土,祥林嫂……等一大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苦老百姓的典形形象,深刻揭露出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阶级本性,旨在唤醒他们的觉醒,反抗。

祥林嫂是短篇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也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中国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更摆脱不了被践踏,被迫害的命运。鲁迅之所以要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形家,是想通过祥林嫂一个人的悲剧来反映一个时代的悲剧,反映出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剝削人民的阶级本性,反映出封建礼教制度吃人不吐骨头的残苦性。以唤起民众的觉醒,而彻底推翻他们。


秦一农夫


旧祥林嫂是鲁迅塑造的一个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