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戰亂動盪的戰國春秋和民國是諸子百家爭鳴?

曹孟德青梅煮酒論英雄


不能簡單地認為是:亂世出英雄。因為中國歷史中亂世很多,但形成百家爭鳴的情況確很少。我概括,還是馬列主義歷史觀比較正確,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兩個時期都適逢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社會發生劇烈變革:東周末年是我國從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轉變,民國時期則是封建制度向民主制度轉變。雖然一個是從內部開始的變化,另一個是受外力作用開始的變化,但其共同點是民生髮生了改變。民生改變,社會動盪,有志之士、社會精英自然想盡快歸治。但他們發現如果只是換換人,繼續延續之前的一套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所以他們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學說、思想來解決問題。自然就形成百家爭鳴的場面。


江上煙波客


  • 結合最近甚囂塵上的“民國熱”現象,給說道說道,民國的偉大之處。

首先,提問有些誇大之嫌,所以回答可能讓某些人有所不適,這在所難免,也無可厚非。試問,民國能和春秋戰國比肩嗎?我想答案不言而喻,自有公論。如此,春秋戰國與民國無從對比,只能對照之,不知可否?

其次,無可否認,民國確實文化昌盛,大家輩出,湧現了許多國學大師。但這些大師師承何方?當然是傳統文化了,否則那來國學大師的稱謂。另外,中西交流、學術開放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共同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至於戰亂,歸於社會環境了,學術研究有時候就是用來服務社會的,春秋戰國不例外,民國當然不例外了。因而,民國的學術研究算是“百家爭鳴”了,各行各業人才都很多。不過,社會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多少,純粹是文化的繁榮而已。

最後,所謂的“百家爭鳴”,可不僅僅侷限於春秋戰國和民國,南宋時期也有,某些人不要忘了。正是由於南宋“百家爭鳴”的出現,才創造出了“理學”,完成了三教合流,並直接帶動了儒學的復興。縱觀民國“百家爭鳴”,無外乎“洋為中用”,以西學研究傳統罷了。其妙就妙在,社會動亂無比,文化卻發展飛速。蓋因達官貴人不受影響,蹲在家裡做學問呢。

總之,文化事業的發展,不應該只著眼於亂世,應該兩者兼顧,全面地去對待。須知,文化的繁榮昌盛,最需要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了,而非動盪不安的時期。或許,動亂帶來的文化,有時候會“無福消受”也說不定。


史過鏡遷客


強而有力的獨裁者,都是獨立思想的完美殺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