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誰可以講講春秋戰國,百家爭鳴?

洪浩江蘇南通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出現及各學派間爭芳鬥豔的局面。雖然那段歷史叫百家爭鳴,但實際學派數量遠超百家,有人說是189家,這個數字還有待考證。

說到百家爭鳴就不得說出現百家爭鳴局面的背景,春秋戰國社會處於大動盪時期,各諸侯國國富兵強,招賢納士,經濟發展迅速,在科技和醫學上也有很大進步,在文化上形成許多學者和思想流派。在這個時期,歷史由分裂走向統一,針對社會的急劇變化,各學派著書立說闡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張。

這個時期比較出名的派系有,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墨家:墨翟。法家:韓非。兵家:孫武。陰陽家:鄒衍。縱橫家:蘇勤。雜家:呂不韋。農家:許行。方技家:扁鵲。

造成的影響: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的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有力的推動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中國大案紀事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家族流派之間爭芳鬥豔的局面。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據《漢書· 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髮展成學派。

西漢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出自這裡。

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至戰國時期,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但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統治階級思想正統,統治中國思想、文化到漢朝末年。


歷史的波瀾壯闊


那是一個難以複製的驚才豔豔,群英薈萃的大時代。

周室東遷以後,奴隸制社會逐斷動搖。到了春秋戰國之交,社麼各個階級都在轉化。新興地主階級逐漸代格了奴隸主貴族階級,在這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產生了新型的士。

  • 士的來源很複雜,有新興地主,有沒落貴族,也有脫離生產走向城市的自耕農。他們是屬於中間階層,在統治階級的最下層,同人民比較接近。地位雖低,卻很多是有學問有才能的人。他們中間有的是通曉天文,歷算,地理等方面知識的學者,有的是政治、軍事的傑出人材。
  • 在學術流派上表現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農家,縱模家等。春秋以來,特別是戰國末年,諸侯卿相爭相養士。”自謀夫說客,談天雕龍,堅自異同之流,下至擊劍扛鼎,雞鳴狗盜之徒,莫不賓禮”(蘇狀《志林·論養士)。當時諸侯如魏文侯,齊威王,宣王,燕昭王等,無不禮賢下士,延攪如恐不及。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四公子和秦丞相呂不韋門下食客號稱三千人。士這個階層最為活躍。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軻,荀卿,家的墨翟,宋鈃,法家的商鞅,申不害,農家的許行,陳相,縱橫家蘇秦,張儀等,都是在這一社會變革中先後以學者或政論家面貌出現於政治舞臺的。
  • 他們出身不同,立場不同,為了解決現實問題,從代表各自的階級或階層的利益出發,對政治提出各種不同的要求和主張,並且著書立說,爭辯不休,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就是春秋末期到戰國時代學術文化蓬勃發展的基本原因。

先秦諸子包括各種不同的學術流派和政治觀點。據《漢書·藝文志》,有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農、雜、小說十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論語》、《孟子》、《荀子》、《墨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分別代表儒、墨、道、法諸家的著作。

每每想到那個時代的諸子,就是一陣顫慄。

有“萬世師表”的孔子

有“紫氣東來”的老子

有“浩然正氣”的孟子

有“兼愛非攻”的墨子

有“君舟民水”的荀子

有“天地不仁”的莊子

有“白馬非馬”的公孫子

有“知己知彼”的孫子

有“鬼神莫辯”的鬼谷子

有“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的韓非子

……

更不用提

“商鞅雖死,其法不變。”的商鞅,

“權術令天下”的申不害,

“貴勢”的慎到,

“圍魏救趙”的孫臏,

“大破秦軍”的吳起,

“六國大相”的蘇秦,

“一怒而天下懼”的公孫衍和張儀,

“兼儒墨,併名法”的呂不韋

……

那是人類時代的軸心時代,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盛世。群英薈萃。

百家爭鳴,爭出了中國兩千年的文化根脈,爭出了中國人的基本氣質。


木落生花




一、原因:

1、政治因素。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鬆的學術氛圍。

2、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閒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3、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誌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4、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

5、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於政治權勢是相對於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二、意義:

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各家之間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互相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惪州元良1978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主要有哪些學派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仁者愛人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無為而治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以法治國

5.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慎到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詭詼思辨

6.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天人合一

7.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捭闔斡旋

8.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包羅萬有

9.農家,農家代表:許行 以農為本

10,小說家 敷演大道


儒家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其理論的核心是“仁”,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禮”。

戰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宣揚“仁政”,認為“民貴君輕”,主張“法先王”。

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他讚揚富國強兵的制度或政策,尤其讚揚秦國。


墨家

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他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他主張“尚賢”,反對世卿世祿制度,要求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主張“非攻”,要求有一個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對互相侵犯;他提出“兼愛”的理論,對卑賤的人也要給予平等的地位,當然這在當時只能是一種幻想。


道家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老子》一書提出了禍福相依等樸素的辯證法觀點。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倡導“小國寡民”的理想境界。

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他著有《莊子》一書。莊子認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叫做“道”。事物萬變無常,沒有什麼是非標準;他還認為要想社會安定太平,除非把一切都毀滅,還說人生只是一場大夢。


法家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後期法家韓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集大成者。

韓非出身於韓國的貴族家庭,《韓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韓非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認為“法”是根本,“術”是政治鬥爭的策略手段,“勢”是君王的地位和權力,只有將這三者結合起來,才能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韓非曾為秦所用,他的學說也成為秦代的官學,對秦始皇統一中國、鞏固政權起了積極作用。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主要流派及代表: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主要流派主要是儒、墨、名、法、道、陰陽六家.儒家參與百家爭鳴的主要代表是孟子和荀子;道家參與爭鳴的,不是老莊派,而是田駢、慎到、尹文、宋鈃這樣的黃老道家;墨家參與爭鳴的,主要是相里氏之墨,鄧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等;名家主要是惠施、公孫龍和恆團;法家主要是韓非子、李斯等人;陰陽家主要是鄒衍等人

儒家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春秋戰國出現“百家爭鳴”的根本原因

中國歷史上,西周以前學在官府,東周以後,學逐步走向民間。春秋戰國時代,王權衰落,奴隸制度解體,奴隸主貴族獨佔文化的局面被打破。諸侯爭霸,各國開放政權以延攬人才,又因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難,社會發生劇變。這一時期有思想的知識分子,面對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等,提出瞭解決的辦法和思想。個人利害與國家之間的利害交互運用,相互影響,標新立異。各種學說,思想紛紛出現。所謂諸子百家,或者叫百家爭鳴。春秋後期已出現頗有社會影響的儒家、道家、陰陽學說、法家、墨家等不同學派,而至戰國中期,學派紛呈,學說豐富多彩,為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中國術語上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或者“百家爭鳴”時期。司馬遷《史記》引述了司馬談對學術流派的見解,他把先秦以來的學派總歸納為六家,即:陰陽學說、儒家學派、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班固在《漢書》中則把先秦以來的學派歸納為十家,即: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


歷史冷知識鉤沉


我們大多數人腦海中都有所謂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只要你是初中學歷及以上。在這一時期,其實還是有周天子的,只是太子已經有氣無力,藉助於當時的禮樂制度才算是保護著自己,畢竟只是一層窗戶紙,終究會被捅破的。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便是家常便飯,在春秋時期,各大大小小諸侯國還能夠名義上和和氣氣,能動嘴絕不會動手;那麼把鏡頭推進到戰國時期,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越來越遠,然後再加上一些變故,往往他們表示能動手絕不會浪費口舌,強者為王,都想取周天子而代之。

在這大動盪 大變革的時期,不得不說讓人們思想發生轉變的百家爭鳴,可謂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思想家們到處去遊說,只是為了讓諸侯國們用自己的思想來拯救世人,不得不說法家思想才是當時的王者,與此同時,這也是中華大地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天天子了


您應該是瞭解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的百家爭鳴現象吧。

春秋戰國是一個歷史時期的概念,百家爭鳴則屬於是思想哲學文化體系。

百家爭鳴的開端--鄒魯儒墨顯學之爭,到儒墨楊三家鼎立的局面;儒家向法家轉化的魏國西河之學;以屬楚文化的陳、宋為中心的老莊學派屬道家右翼;稷下黃老之學是道家左翼;兼容幷包的稷下之學,使百家爭鳴達到高潮,其中有田齊法、陰陽、兵、名等家,並在爭鳴中相互影響;咸陽之學--《呂氏春秋》,反映百家趨於融合;秦帝國建立,標誌百家爭鳴結束。也包括五大地區文化:魯文化(或鄒魯文化)、楚文化、晉文化、齊文化、秦文化。

何謂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為社會轉折時期,經歷劇烈社會變革,“官學”變為私學,“士”(知識分子)很活躍,對天文、地理、數學等各種學術問題爭論不休,對政治制度各有主張。形成“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

“諸子”指春秋戰國時期思想領域內反映各集團利益的思想家及其著作。《漢書》說:“諸子百八十九家”,取其成數叫“諸子百家”。主要有老子、孔子、墨子、楊朱、許行、商鞅、申不害、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惠施、公孫龍、田駢、慎到、宋鈃、尹文、關尹、鄒衍、張儀、蘇秦、呂不韋、孫武、吳起、孫臏、尉繚等。

對“諸子百家”,戰國時期的子書都有記載,西漢初期史學家司馬談認為,指“陰陽”、“儒”、“墨”、“法”、“名”、“道”六家。西漢末劉歆和東漢班固則認為是:“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家。有時略去“小說家”。

“諸子百家”關係錯綜複雜。在一過程中,有儒墨、儒法、儒道之爭,等等。一家之中,內部也有派別爭論。但諸子從各自立場提出救世主張。如《淮南子》說,諸子之學皆出於救時之弊,而形成各家特色。如《屍子》說:“墨子貴兼,孔子貴公,皇子貴衷,田子貴均,列子貴虛,料子貴別囿”。《呂氏春秋》說:“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諸子雖各有特點,往往各執一端,有其片面性。荀子批評其自以為是很形象:囿於自己的主張,惟恐別人說自己不好,對他人的學說,卻惟恐有人說好。

意識形態領域,雖紛紜淆亂,但各有中心問題。在春秋末期,主要是儒、墨顯學的之爭。在戰國早、中期,則出現儒、墨(翟)、楊(朱)三家鼎立局面。戰國中期,齊稷下學宮黃老之學有頗大發展,戰國中期莊子發展老子學說,使道家有較大起色。而早期法家李悝、吳起、商鞅等,主要在政治經濟領域從事變法,其與儒家的爭論,理論並不完整,地位也不重要。故孟子主要論辯的對手是楊、墨兩家。戰國後期,韓非總結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才使法家的理論趨於完善。儒法之爭家從韓非始成氣候。

戰國末期《呂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使“諸子百家”融合一起。這是政治上由諸侯割據走上全國統一趨勢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

“百家爭鳴”隨秦統一六國,中央集權專制國家建立,也就相應結束。總之,“百家爭鳴”,相互詰難又相互影響。這才是對“百家爭鳴”的全面理解。





磁縣董海龍


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概括起來是以下幾點因素:

其一,政治因素。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鬆的學術氛圍。

其二,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閒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其三,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誌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

其五,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於政治權勢是相對於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此外,各個學派之間、同一學派的不同流派之間,既相互鬥爭又相互學習和借鑑。這也是促成百家爭鳴的另一重要因素。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無為而治”。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於《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

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息,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傑出的軍事家孫武。當時著名的兵書有《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一部軍事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軍事名言就出自這本書。今天此書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很多西方的軍事學校都把它列為教材。戰國時期,孫武的後代孫臏繼承發揚了他的軍事思想。他反對空談仁義,提出“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這與 [3]  的形勢相適應。他主張:“事備而後動”,寫成了《孫臏兵法》。他們當時被稱為兵家。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農家

農家,是先秦在經濟生活中注重農業生產的學派。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呂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學術概論》中,把農家分為兩派:一是言種樹之事;二是關涉政治。

以上眾多在春秋戰國時期有深遠影響的流派。百家爭鳴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各家之間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互相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在中國學術史上,先秦是諸子百家爭鳴、學術發展繁榮的黃金時代。各家代表人物以及諸多學人士子,或著書立說,或聚徒講學,或互相爭鳴,既給後世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也給後人留下了廣闊的發揮餘地和想象空間。後人應該更好的保護與繼承。


小生麒麟


中國古代朝代繁多,更迭頻繁。記住朝代順序是我們應該掌握的常識。

古代朝代順序

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

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兩

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北

宋~南宋~元~明~清

記憶口訣: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完。

東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分為春秋(前770-前476)和戰國(前475-前221)兩部分。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不斷。

周王只是名義上的君主,所轄諸侯國爭做霸主,架空周王。出現了五個大的霸主,號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經過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到戰國時大的諸侯國就剩下20多個,其中齊、楚、燕、韓、趙、魏、秦是最大的七個,史稱戰國七雄。

上面說的有點太正式了。東周列國曆時近六百年,實在太亂了。反正就是不斷的打仗。咋說呢,如果我不在家,我在打仗,如果我不在戰場,那我在去戰場的路上,如果這兩個我都不在,那麼我不在人世了。

我們把東周比作一個班,周王就是班主任,班上學生一百多,就是一百多個諸侯國。可是這個班主任太慫了,誰也管不了。膽子大的,拉幫結夥,打架鬧事,各種手段。打著打著,就有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啥是諸侯國,我再囉嗦一下。西周時政治上實行的是分封制,也叫封邦建國。就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到各地,授土(土地成方塊,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如“井”字,故稱井田制),授民,廣建封國,叫做諸侯國。各諸侯國與周王是君臣和宗藩關係,周王是天下共主。周天子有權干涉諸侯國內政。各諸侯國要向周王納貢,朝覲述職,跟隨周王出兵打仗。這時候周天子能夠號令諸侯。可是進入東周,周王室權威下降,諸侯多不履行義務。諸侯國不服周天子管理,都想說了算,還不就亂了起來。

春秋戰國雖然亂,但這卻是一個大變革時代。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興封建階級正在形成。經濟上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正在形成。爭霸戰爭,各諸侯國都要發展,都想強大,都需要人才。原來學校設在官府,文獻典籍和學習工具也為官府所壟斷,學在官府。這時各國禮賢下士,學在民間興起,學術逐漸下移。在思想上知識分子不同學派湧現,各家流派之間爭芳鬥豔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儒、墨、道、法、兵、農、陰陽、縱橫等多家流派。其中最主要的思想流派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儒家:代表人物為春秋時孔子和戰國時的孟子、荀子。政治上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強調仁,主張“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道家:代表人物春秋時期老子和戰國時期莊子。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清淨無為,以柔克剛。

墨家:代表人物戰國時期墨子。主張兼愛,即視人如己,愛人如己。反對戰爭。主張節約。

法家:代表人物為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李斯、商鞅。主張依法治國。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後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窗外有雪花


古之聖人以天文定天道,以天道定天倫,以天倫定人倫,以人倫定人文。從天文到人文,是我華夏文明的主要內涵。

從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到大禹,完成了華夏文明的奠基過程,所積累下來的成果稱為華夏文化。三皇之道,凡是有巢氏到大禹的後代子孫,受華夏文化、三皇之道滋養而成長的稱為“龍的傳人”“炎黃子孫”“華夏後裔”。

大禹之後,夏商各五百年左右,社會秩序穩定。後來商朝出現了大規模的華夏對蠻夷的戰爭,巨大的戰爭消耗動搖了商朝的統治基礎,周取而代之。周武王伐紂勝利後三年就駕崩了,他的繼任者周公完善並鞏固了封建宗法制。周八百年,為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

陝西歧山周公廟的周公像

黃帝之後,老子是三皇之學的集大成者。後世說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那是不對的,正如把孔子說成是儒家的創始人一樣,也是不對的。儒為周朝之學,周公是孔子的精神導師。

到了春秋時期,禮樂崩壞,“《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這時,儒家出世,道為儒之本,儒為道之末。到戰國時期,戰爭頻仍,“國無寧日,歲無寧日,邦無定交,土無定主,朝秦暮楚,合縱連橫”。這時,法家出世。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法”。故老子貴道,孔子貴仁,孟子貴義,荀子貴禮,韓非子貴法。

道儒法三家,是華夏文化的主幹。道應天,儒應人,法應變,三家同源一體,缺一不可。一個優秀的中國人,之所以優秀,就在於他能夠合於天倫,極於人倫,通於權變。道儒法三家,也構成了我們中國人思維裡的深層意識。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有意無意的遵循它們:道家的好處,是讓我們做一個純真素樸,明白四達之人;儒家的好處,是讓我們做一個極於人倫、止於至善之人;法家的好處,是讓我們做一個通權達變、無所不能之人。這才是我們中國人應該遵循的“道“。

治理國家,素樸用道,教化用儒,已亂用法。道儒法三家,是人類從素樸天真到禮樂教化,再到法令懲戒的三個階段。把三家發揮到極致的是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兵伐謀”用的是道家,“其次伐交”用的是儒家,“其下攻城” 用的是法家。

在道儒法三家中,我們分別挑選有代表性的、有經典著作流傳下來的三個人稱為三家九聖,或九大聖人一一介紹。他們包括:道家三聖黃帝、老子、莊子,儒家三聖孔子、孟子、荀子,法家三聖管子、商鞅、韓非。

孔子:《論語》《易傳》《春秋》《詩經》《尚書》。根深蒂固的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中國人的倫理觀念,大多都是由孔子塑造的。孔子的思想,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血液中。孔子之後,儒分為八,不過孟子荀子之後,大儒就少了。很多人,把賤儒們的帳都算孔子頭上,這顯然不對。孔子的道,講的是大道,是經世濟國、開萬世太平的大道。後來那些愚不可及的腐儒賤儒,並非孔子之道。體現孔子最高思想的書,是《易傳》。

在人類的文明進程中,從上層少數人掌握文化知識,到普通百姓能接受教育的轉變是難之又難。孔子的有教無類,讓我們的文化完成了這一轉變。也使得後世的科舉制度成為可能,改變了中國單純由貴族壟斷統治的歷史狀況,讓普通人民有了進入上層建築,參與社會管理,貢獻智慧力量的機會。同時,正是由於中華民族普通百姓有了文化傳承的可能,並逐步成為文化傳承的主體,才保障了中國文明在歷史上經歷了無數政權更迭之後,依舊長盛不衰,繁榮永續。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韓非

韓非:《韓非子》。韓非是荀子的弟子,思想主張承襲荀子的儒家思想,卻愛好“刑名法術”之學,且歸本於‘黃老之學’, 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他昇華了荀子的思想,主張以循名責實來控制百姓。他研究的是帝王之術,他對道德經的理解,比後世絕大多數人都深刻通透。秦始皇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國,韓非子的思想,功不可沒。

有了三家九聖,才有了華夏文明的今天。否則,如果沒有三家九聖我華夏早就象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一樣,淹沒在歷史的煙塵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