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手册》第一章:为什么要朗读?

我丈夫和我都很忙,从哪儿找时间给孩子读书?

每个人一天都有24小时———不多也不少。压根没有少时间这回事。过去30年来,有两位教授查看了成千上万的个人日志,对普通人每天的日程安排作研究。研究指出,最近10年来,美国人的闲暇时间比10年前每周平均多出5小时。大家感觉有压力的原因是,各种不同的工作接连不断地堆到身上。我们不是没时间──我们是没有喘息的时间。

对于自己重视的事,我们一定抽得出时间。有时间自己阅读并给孩子读书的人,同样也是拥有24小时;那些没时间阅读的人,却有时间盯着电视看球赛或连续剧,有时间讲30分钟电话,还有时间为一件小事跑遍整个商场。每个人都有相同的24小时,只是用的地方不同。

时间是成功的关键。追求成功的人,不论是运动员、会计、作家还是读者,都必须为成功投注时间。阅读习惯越早养成越好,因为在早期,其他人可以助一臂之力,也就是说,家长或保姆可以读书给孩子听。然而,如果在学龄前没有投入这些朗读时间,那么入学时,孩子必须独自接受挑战。

在本章最后,让我们思考一下,影响亲子关系和孩子阅读态度的是什么?《洛杉矶时报》专栏作家克里斯·厄斯金(Chris Erskine)在以下的文章中与我们分享了父子共读的体验。

阅读习惯让父子情牵一页

的确,我爱书,就像我爱夏日里的冰品、秋天里的棒球一样。其实,我是为书而活的。

现在,我儿子也在发掘书中的奥妙了。仿佛偶然间,这个12岁的小孩在简单的阅读中找到了乐趣。这种与书为友的亲密感是很难形容的。

“知道什么是‘友情’吗?”我问他。

“就像好朋友吗?”他问。

“就像好哥们儿。”我说,“你和书本就是好哥们儿。”

“抱歉,老爸,我听不懂。”

“没关系!”我说,“不断读下去就可以了。”

6个月前,我儿子对书漠不关心,他只有在逼不得已时才看书。有时即使是必须看书,他也未必会看。

6个月前,如果谁有让他阅读的秘方,我会一掷千金。就算没钱,我也愿意付15%的利息借款,背负6年分期偿还的重担。

当时,我儿子认为书是给那些击不到中快速球或拦截不住直飞球的低能儿看的。他认为,书是“室内人”的专利,那些人躲开阳光,失去生活中其他美好的事物。

后来,有一天,这个男孩扑通摔在沙发上,却没有弹起来。他必须在床上躺两个星期,成了自己最讨厌的“室内人”。

这个男孩因此而昏昏欲睡。他不能看电视,药物让他虚弱,他连书都拿不起来。

于是我开始读书给他听,就像他4岁时那样。我铆足了劲,读得绘声绘色。

等他体力好一些时,我们父子俩就轮换着读,你一页,我一页。然后变成你一章,我一章。等他完全康复时,我们仍然这样朗读。

现在每当要就寝时,他就会拿一些书来找我,我们肩并肩,一页一页一起读。

如今他对阅读的热爱已经不可遏制了。他甚至读报纸,从体育版开始看,一步步渐入佳境。

他认真阅读体育版,就好像穷人读到富亲戚的遗嘱一样,字斟句酌,对于没有完全读懂的地方,还反复推敲。

“老爸,你在听吗?”他说,我们父子俩的鼻子都埋在早报中。

“什么?”

“你在听吗,老爸?”

“我永远都在听。”我回答。

《朗读手册》第一章:为什么要朗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