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看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即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管理、教學和科研)運用現代技術來促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改變傳統模式,讓教育資源變得更加互通平衡,讓教師更會因材施教,讓學生學習和教務管理更效率。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看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是我入行UI以來第一個接觸到的業務,默默耕地近3年,在這分享所見所聞所想給設計小夥伴們。

筆者我會盡量用通俗的語言向大家敘事介紹,避免華而不實的術語糖水文。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看智慧教育

一、概述

智慧教育,在此簡化下百科上面的介紹:智慧教育即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管理、教學和科研)運用現代技術來促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改變傳統模式,讓教育資源變得更加互通平衡,讓教師更會因材施教,讓學生學習和教務管理更效率。

這是一個很吃、非常吃政策的行業。在此梳理下近期相關事情:

18年4月,教育部正式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

18年12月,冰點週刊《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一文在社交媒體傳播甚廣,文章大概述說了248所貧困中學,通過遠程同步直播的方式讓許多同學考上了好大學,不乏有清華北大。

19年1月,傳字節跳動收購了錘子科技的部分專利使用權,據說是用於探索教育領域相關硬件。

19年2月,即幾天前,騰訊教育業務佈局首次公開。

……

教育部提出的2.0計劃,相當於給個行業再打了一針強心劑。頭條的話,其實早已在教育板塊上布好局了,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搜一下相關資訊。

我相信接下來的幾年,尤其是5G商用之後,智慧教育業務裡應該會呈現多巨頭並行。而這幾些年,教育業務在我看來,它不太容易受到金融、資本和媒體輿論的影響,尤其是to B業務,一些公司在to B上猶如攻城掠地,從上而下吃透一個城市的教育業務,悶聲發大財。

例如我現在說,其實科大訊飛的智慧教育業務很猛,你們知道嗎?

二、智慧教育模式

首先,在智慧教育模式上,我認為可以分為4大結合點: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看智慧教育

1. 傳統的教育培訓業,便是人力+人力的結合。

舉個栗子:城市的一些商業廣場,可能可見一些輔導中心的培訓廣告,它們實行老師1對1或對多的學科培訓。

這類公司大多都是小公司,那其實他們算不算智慧教育呢?這個就見仁見智吧,說不定他們用了釘釘等一些信息化產品來當做企業內部管理;

2. 一些比較中大型的輔導中心,為了效率與體驗,會採取軟件+人力的結合做業務,這也就是多了一條業務線:在線教育。

線上線下並行,如知名的新東方,好未來、學而思等;而另一種軟件+人力B模式,便是以開發軟件做產品,解決場景問題的形式。

例如作業幫,學霸君、快對作業等;

3. 涉及到硬件+人力的,便是一些教育裝備公司。

他們大多生產或代理硬件產品,比如電子白板、教學一體機等;

4. 最後一種,便是今天要提的:軟件+硬件的結合。

代表公司科大訊飛、奧威亞、長虹教育等,這類公司他們大多有自己的軟件研發能力,以及設計硬件設備的能力,所以在智慧教育to B業務的有挺強的競爭力。

而在智慧教育生態上,我認為這裡面的可以分為3個大業務類型:課堂、教務、網絡。

三、場景定義

課堂類產品又可以分為課前、課中、課後,3個場景狀態。課前和課後的場景,已經有許多優秀的C端產品,而針對課中場景上,可以分為:輕裝智慧、重裝智慧。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看智慧教育

輕裝智慧,大多通過軟件的方式來實現。如“這塊屏幕”推文中,他們採取雲資源+直播的方式,針對課中場景實現教育資源的平衡利用,這類產品基本搭建一個資源平臺,配合學校接入即可。

重裝智慧,就比較炫酷並複雜了。首先它第一個特點是可能會有較多外設、基礎設施,如:一個主機盒子,幾個通信器(可有),一臺教師機,N臺學生機。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看智慧教育

總的來說,輕裝看軟件,重裝看硬件。

四、課中課後場景的存在的問題

好幾年前,在一些私立學校裡,他們已經採用iPad等平板式設備來進行上課,也要求學生統一使用平板的軟件來做作業。

當然,並不是每個家庭都付得起一臺iPad的錢,所以有些公司已在安卓和Windows上開發教學系統。所以這些年也可以看到,iPad推出教育廉價版,這其實是一個市場需求,發展把成本降低了。

在這種重裝下的智慧課堂,教師可以通過控制端與學生進行交互,比如教師想隨機提問一個學生,這時不必過多的思慮,只要在控制端上按一下“隨機提問”,那麼教學系統便會隨機滾動到一個學號,同學們看自己或這看投影儀就能知道誰被提問了……

在這樣相關的載體交互上,教學上是及其效率的。

但是,政策也是與時俱進的:

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中則提出,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要進行統一保管。

故對於一些已經實行智慧教學的“平板班”的學校,在學習效率與政府政策上,顯得進退兩難。另外,就目前的智慧課堂模式,一般的非私立學校也不會大量的安裝,可能只是安裝幾間教室作為公共教室使用。

那針對以上問題,有沒有什麼方案解決這個矛盾問題,讓大家都得到共贏呢?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看智慧教育

五、重構課堂模式

我們經過產品1.0 MVP版本的驗證,及得到在試點學校收集到相關數據反饋後,發現最大的可優化的點就是產品載體上,所以我們根據場景redesign 2.0模式。

目前理想的智慧課堂應該是一個老師的教師機,以及N個學生的學生機,但是學生機並不一定是要iPad、平板,可以是別的東西,比如目前在硬件供應鏈裡已經成型的:一種輕薄的、功能單一化的智能手寫板。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看智慧教育

這塊板子運用點陣技術,如果草稿紙與紙質教輔都基於一個通用的標準內置了點碼格式在裡面,那壓力傳感器能實現將壓力數據傳回數據處理器,最終通過藍牙向外傳輸。數據信息將包括紙張類型、來源、頁碼、位置、筆跡座標、動軌跡、筆尖壓力、筆畫順序、運筆時間、運筆速度等。

板子傳輸的書寫數據於雲端進行算法處理,解決課中場景上學生最主要的做題需求外,也能做到生成一個學生的數據報告讓老師得知,做到因材施教。

而對於課後場景下學生的做題需求,這塊板子應該還需要有一個配套的APP,而且APP的數據應該需要與雲端是數據共通互聯的。

六、課後APP設計思考

6.1 用戶體驗旅程分析

我們搬出了自己智慧課堂生態裡的另外一款課後做作業的APP(擱置狀態),打算也進行redesign 2.0。我們對舊版本進行了地圖分析,並結合地總結出了一些方向和優化點。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看智慧教育

6.2 定義設計原則

清晰易用

根據體驗地圖的分析,圍繞課後做題的核心需求,新版本應該確保信息元素的優先級層次與可用性,確保界面更加符合用戶心流直覺。

高效漸進

不得輕易將過多信息呈現一起,針對一些練習、數據呈現等模塊,需提供進漸式的引導。

可以有趣

針對其使用的大多是K12段的學生,在視覺上可以有一些活潑色彩、活潑插畫的表現,但需把握度數。

6.3 核心功能信息架構構建

我們基於舊版課後APP,在做作業、看通知,以及查看自己的學習報告的功能外,由於鏈接進了課中的資源場景,故也加入了課堂回顧的功能。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看智慧教育

七、課後APP設計實施

7.1 主要頁面設計

完善2.0模式下的場景功能,精簡路徑:

這次大改版,要與課中的場景實現資源整合,技術打通。我們在首頁上暫時砍掉了沒有多大意義的banner。

學生們獲取學校的相關信息,主要大多在校園實地的廣播、展刊、官方媒體,老師本人這些途徑上,我們暫時不想去改變這些習慣。

練習裡的搜索功能按優先級調至首頁,我們希望學生在資源整合後能夠快速搜索到課堂上有的資源。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看智慧教育

倡導獨立學習,舉一反三:

還原真實的做題場景,砍掉了問答功能,提高錯題本的優先級。我們希望同學們是獨立自主的完成作業,舉一反三,不依賴第三方的答案。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看智慧教育

優化練習臃腫,數量導向:

練習內頁刪繁就簡,優化臃腫,以當日的作業量為導向,最小化操作路徑。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看智慧教育

​7.2 情緒板運用

通過在試點校園進行用戶調研,運用產品關鍵詞搜索出符合設計感受的圖片,通過給予用戶(學生、老師)篩選,確定視覺感受的搭建及設計調性,最終提煉輸出:風格統一、微質感、多彩、插畫,4個視覺屬性。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看智慧教育

7.3 用色優化與說明

新主色在原有的基礎上,選擇了HSB模式進行優化,也便於團隊迭代管理。漸變的使用使頁面更加有活力,增加視覺焦點。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看智慧教育

八、視覺展示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看智慧教育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看智慧教育

九、小結

在年後我開始覆盤總結這項目期間,很有趣的遇上了騰訊教育對外首次公佈業務佈局。

這裡引用雷鋒網總結的話:教育比較像農業,增長相對緩慢,需要“精耕細作”,並且極為複雜,擁有流量優勢、AI技術優勢雖然可以降低獲客成本、提升效率,但精細化的運營、對教育細分領域的深入理解、教學內容的深度研發同樣重要,未來教育行業可能仍將是多巨頭並存,百花齊放。

政策改革、貿易開戰,所謂寒冬也不過是資本的拐彎轉向。我們18年網民數已達8億的規模,C端產品是否還會有玩法讓我們眼前一亮的獨角獸出現?B端的業務,巨頭們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不得而知,拭目以待。

我倒是挺期待若干年後校園課堂上,會是一副怎樣的“智慧”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