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夺金入国家队 芜湖3学子获保送清华北大

距离高考还有两个多月,和其他学生在紧张备考相比,安师大附中高三学生戴玥、曾致远和高二学生陈宇已经在准备和大学接轨的相关课程,甚至在规划体育锻炼和社会能力培养等。原来,他们已分别被保送至清华和北大,提前被名校签约走了。

这三位来自安师大附中的学生获得2019年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一等奖,并被遴选为参加国家队集训,获得高招保送资格,引来名校抛来“橄榄枝”。近日,记者专访了几位奥赛学生,为你揭秘“学霸”保送之路。

戴玥 备考路上只有“坚持”二字

她是父母心中温暖阳光的“小太阳”,老师眼里的勤奋好学的“佼佼者”;她热爱舞蹈,喜欢音乐,喜欢写日志记录生活,她也是今年安徽省唯一一个生物学进入国家集训队的学生,她就是来自安师大附中的高三学生戴玥。扎着一束马尾辫,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自信阳光的青春气息是她给人最深的印象。

“第一次有‘我可能也可以上清华’的念头,是在高一期中考试后,也是那时候确定了生物学的方向,之后就一直以此为目标。”戴玥将上清华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以此为信念,一路向前。

和大多数走竞赛道路的同学一样,戴玥选择生物学竞赛也经历了一番思考和权衡。“高中之前对生物并不是很了解,只是有点兴趣。”戴玥说,和很多其他竞赛生不同的是,她对生物学科的喜好,主要是在学习竞赛之后一点一点积累的。当时在选择数学还是生物竞赛时,她还在两门学科间犹豫,后来结合自身综合水平和学科特色的考量,她最终选择了生物学竞赛。参加生物学竞赛后,戴玥发现探索生命世界的未知,激发了她对生物学的热情。虽然有兴趣和天赋,但她在奥赛的备考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谈到奥赛夺金的经验,她很认真地说只有两个字:坚持。参加奥赛班的学生主要精力专攻一门课程,会难免枯燥乏味,所以更考验耐力。

戴玥回忆说,在备战奥赛期间有迷茫、纠结过,最深刻的一次是在联赛考完发榜前的几个星期,对答案发现粗心失掉不少分,认为进省队无望很难受,再加上学习重心由竞赛转移到高考课程,节奏没有调整好比较吃力。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又逐渐调整好状态,继续努力。

究竟学文化课还是主攻奥赛,对许多学有特长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题。高中三年来,勤奋的戴玥一直坚持奥赛和学科“两手齐抓”。她告诉记者,在联赛之前实验训练较少,以学习理论为主,入选省队之后的几个月花了很大力气加强实验。平日里,所有学科课程她都不放弃,为了不耽误正常文化课学习,她利用课间和午休零碎时间把学校作业写完,晚上回家学习竞赛内容,偶尔熬夜到凌晨1点。“兴趣是促使我坚持参加生物竞赛的主要动力。但只有兴趣远远不够,平时训练量的积累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戴玥不仅理论知识到位,而且实验动手能力也非常强。”戴玥的数学老师曹多保对她赞不绝口,“她几乎是全能型的孩子!课余活动很多,舞蹈跳得也很棒,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上舞蹈队有她的身影。不仅生物学科优秀,在年级中成绩也名列前茅。我们预测她高考和奥赛总能拿得出手一个,现在她果然不负众望!”“戴玥同学是一名德智体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有着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从事生命科学应用研究的理想。在竞赛辅导和平时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同学们的相处都非常融洽,有团结意识,这些都是未来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必备素养。”戴玥的竞赛教练芮金龙对戴玥极为赞赏。

“计划学习的时间内不分心,预定的时间表和目标努力完成,高中时期基本没有接触过手机,没办法保持自制力就远离诱惑。”谈到自己的学习经验,戴玥这样说道。

虽然今年不参加高考,但是每天她保持着学习的节奏和状态,已经是清华大学预科班学生的她,目前已经开始了清华大学在线学习课程,积极参加大学的社团策划活动,提前融入清华的学习生活。

奥赛夺金入国家队 芜湖3学子获保送清华北大

曾致远 光环背后是努力与拼搏

“没有谁是天生的学霸,如果没有兴趣,没有对计划严格执行,一切都是空谈。”充满青春活力的曾致远身上洋溢着一股书卷气,面对自己的“学霸”称号,他清楚地知道这条清华大学之路,是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来的。

从小学开始接触信息学到现在进入国家集训队,曾致远和大多数奥赛学生的成长轨迹一样。每天完成文化课学习外,他还要大量完成竞赛训练的工作任务。多年的竞赛经历让他学会了“今日事今日毕”,每日“清掉”当天任务单。这种方法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竞赛学生除了天资聪颖外,还更拼更努力。曾致远同学不仅文化课功底好,竞赛成绩也一直遥遥领先。他学习习惯好、做事效率高,所以学起来轻松快乐有成效。”曾致远的班主任曹多保老师对他赞不绝口。“对信息学竞赛有着浓厚的兴趣,有很好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学习认真、自控和交流能力很强。”曾致远的信息学教练叶国平老师评价他说,“这是一个高情商的学生”。

通过竞赛获得清华大学保送资格,令人羡慕的背后,实际上是另一番艰苦的求索和训练。刷题、参赛、培训、讲座……竞赛生比其他学生付出得更多。2019年全国决赛之前的两个月,曾致远几乎从早到晚一整天都在机房学习。在近六年的竞赛训练过程中,曾致远做了几千道题,参加了几百场各种类型的比赛。如此高强度的训练从未击退过曾致远,他告诉记者:“我在小学的时候就对信息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方面自己确实在信息学竞赛上取得了一点成绩;另一方面是因为经常与同学、学长以及全国的信息学爱好者交流学习,大家在互相学习中,既提升了水平也增进了友谊,对信息学的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

繁重的任务和有限的精力让曾致远不断地探索更好的学习方法。在不同时期,他会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任务上。大赛前,他会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投入到竞赛训练中,而在比赛结束后,他会立刻把大部分精力转移到文化课学习上。曾致远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否则学习的过程会让人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除此之外,还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合理的时间规划。“在完成目标过程中,要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时间规划和计划,从以年为单位的规划开始,还要具体到每个月、每一天甚至每小时的计划。”曾致远向记者说道。

曾致远对帮过自己的人也常怀感恩之心。他认为自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父母、老师和学校的支持。他提到自己的初中母校27中学,初中信息学竞赛教练宋力强老师为他打开了信息学竞赛这扇大门,初中的班主任缪剑锋老师关心和引导着自己。安师大附中更是为自己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班主任曹多保老师一直以来鼓励和指导着他,竞赛教练叶国平老师提供给自己充足的学习资源和悉心细致的指导,让他明白了做人要脚踏实地,是自己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曾致远现已签约清华大学。之所以选择签约清华,曾致远说:“初中时,就把进入清华大学学习作为自己的目标之一。”虽然不用参加高考,就直接签约清华,但是曾致远丝毫没有懈怠,在谈及未来规划时,曾致远希望可以通过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的二招考试,进入到“姚班”或“智班”进行学习。

奥赛夺金入国家队 芜湖3学子获保送清华北大

陈宇 坚持和本心是关键词

陈宇是安师大附中高二学生,这个自信、阳光的男孩在本次信息学竞赛中夺得金牌,顺利进入了国家集训队,获得了北大的保送资格。他也是今年芜湖3名入选国家集训队学生中、唯一一个高二的学生。谈及竞赛之路,他连称自己是“付出过努力的幸运儿”。

“坚持和本心是我想强调的关键词。在竞赛这条路上,很枯燥也很孤独,比兴趣更重要的是要坚定信心,督促自己扎实走好每一步,才会有充盈的精神力量去攻坚克难。”陈宇说,参加奥赛压力非常大,要独自外出学习和培训,很多时候是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监管的情况下进行的,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也会枯燥,需要很强的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这时候必须要坚持向前,不忘本心。

一头利落的短发和一副黑框眼镜,陈宇的形象符合大部分人对“理工学霸”的想象。但他谦虚地表示,自己的成绩并不拔尖,在信息学上取得较好的成绩主要是因为兴趣和努力。陈宇告诉记者,他第一次接触信息学的时候,一下子就被这个“神奇的世界”所吸引,从信息学竞赛中找到了无限的乐趣。兴趣之外,每一份收获都有着别人看不到的超常付出。陈宇说,相比较其他同学,参加竞赛的同学其实要辛苦很多,除了周末以外,寒暑假也要参加集训。

在竞赛的路上,陈宇也迷惘过。在2018年一场联赛中,由于水平的欠缺、心态的起伏失利和过度的紧张,陈宇最后的成绩在信息学小组近乎垫底。“在感到迷茫的那段时间,我进行了反思总结,迅速调整状态,让自己变得更乐观豁达一些。”陈宇告诉记者,准备奥赛的这两年,也有过因成绩不好怀疑自己、想要放弃的时候,但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以及自我调节下,热爱信息学的初心让自己坚持了下来。

毋庸置疑,奥赛这条路是很辛苦的,但是陈宇一路走来,发现了学好信息学的很多方法。“不要把竞赛和文化课割裂开。不管在哪里投入时间和精力,最终都会收获一个更强大的自己,长远来看也是塑造了更完整的自己。”陈宇向学弟学妹传授奥赛经验。

“他聪明勤奋,对信息学竞赛有着浓厚的兴趣。理解能力特别强,解题思路也很开阔,吃得了苦坐得了冷板凳。”教练叶国平老师对陈宇给予很高评价。

大家眼中的奥赛“大神”,通常是“无趣的理科男”,但在奥赛光环之外,陈宇其实是一个心思细腻、爱读书的“文艺男青年”。业余时间,他最大的爱好还是读书。他的涉猎范围非常广泛,无论天文历史地理,他都喜欢读一读。在他看来,通过阅读能够感受时代、价值、人性的复杂冲突,能给他带来更多动力去解决学习和现实的问题。

尽管高二就保送北京大学,但是陈宇却没有丝毫松懈,他还是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全情投入,把自己还有一年多的高中生活安排得满满的,“目前取得成绩也只算得上人生的一小步,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加强体育锻炼、提高生活能力,提前预习大学理科和英语”。

奥赛夺金入国家队 芜湖3学子获保送清华北大

全媒体记者:奚璟 实习生 陈婷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