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只是為了賞月?這份千古典範的兄弟情你知道嗎?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耳熟能詳的《水調歌頭》,是中秋節詠月之首。

《水調歌頭》只是為了賞月?這份千古典範的兄弟情你知道嗎?


然而,這首詞還代表著作者對弟弟的思念。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子由是誰?

蘇轍(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水調歌頭》只是為了賞月?這份千古典範的兄弟情你知道嗎?


明明是自己的親弟弟,為何會那麼的思念呢?

01 總相聚


蘇軾與蘇轍為親兄弟,蘇軾年長三歲,為兄。從小二人就在一起學習文學經典和熟讀詩書。十幾年朝夕相處下來,兄弟二人的情誼非常深厚。蘇轍小時候就向兄長蘇軾學習,未曾有一日相離。

蘇軾早年從劉巨門下讀書的時候,夏天在學堂裡和同窗陳建用、楊堯諮以及弟弟蘇轍寫大雨連句。

陳建用曰:“庭松偃蓋如醉”。楊堯諮曰:“夏雨新涼似秋”。

蘇軾對曰:“有客高吟擁鼻”。蘇轍對曰:“無人共吃饅頭”。

在寫作上面,蘇轍也學習兄長,文風也有相似之處。

蘇轍十八歲那年,與蘇軾同科高中進士,一生為官。

《水調歌頭》只是為了賞月?這份千古典範的兄弟情你知道嗎?


02 首分離


公元1061年,蘇軾任職鳳翔府判官,蘇轍將他送到鄭州,這是兄弟倆第一次分別。

兩個人誰也沒想到,從今一別,往後見面的次數屈指可數。

蘇轍回到京城汴梁,便作詩一首

《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兩人雖離別,但兩人的人生足跡卻深深的烙印在歷史長河中,散發著輝煌的光芒,照耀著後世。

《水調歌頭》只是為了賞月?這份千古典範的兄弟情你知道嗎?


03 思念憶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公元1074年,這一年的蘇軾已經39歲,杭州通判的任期也結束了,弟弟蘇轍正在濟南做官,兄弟二人已經五年未見了。為了能夠與弟弟蘇轍離得更近一點,見面更方便一點,這一年秋天蘇軾便主動向朝廷申請到山東密州做官。

在他赴密州知州的路上,想繞道濟南看望弟弟,但由於冬天冰封,航道封鎖,此次想見面的願望又落空了。此後的日子裡,兄弟二人由於彼此公務纏身,一直沒有機會見面。

1076年的中秋節到了,在這應該團圓的日子裡。弟弟在外做官,而蘇軾則孤身在密州。此時此刻,圓圓的皓月在高空懸掛著,白白的月光灑滿大地,此時已經七年沒有與弟弟相聚的蘇軾面對一輪明月,對弟弟的思念讓他心中感慨萬千,心潮澎湃,喝了很多酒後,便寫下了這千古絕唱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只是為了賞月?這份千古典範的兄弟情你知道嗎?


04 知己情


公元1079年,時任湖州知州的蘇軾被指控在詩句裡愚弄譏諷朝政,朝廷御史臺派出了太常博士皇甫遵前往湖州緝拿蘇軾回京問罪。

此時,正在河南任職的蘇轍提前知道了消息,在骨肉親情和嚴峻執法面前,蘇轍毫不猶豫地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即蘇轍冒著自己被查辦問罪的風險,馬上派人,星夜快馬地去湖州,告知還矇在鼓裡的哥哥蘇軾。

蘇轍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自己馬上給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請求朝廷削掉自己所有的官職用來贖兄長的罪。

在古代的官場上,如果讓一個人在烏紗帽和骨肉親情之間做一個選擇,99%的人會選擇自己的烏紗帽。為爭奪皇位,父子相殘,兄弟相殺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是為了哥哥的性命,放棄自己的官職(當時蘇轍的職位相當於副丞相),給哥哥求命的,屈指可數。

在烏紗帽和骨肉親情的選擇上,蘇轍給出了令人欽佩的答案,也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當蘇軾誤以為自己將要被判死刑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弟弟,他給弟弟寫了一首絕命詩

《獄中示子由》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在古代,自己的身家性命只能託付給值得信賴的人才可以。蘇軾在臨危之際,寫下如此肺腑之言,可見弟弟子由在他心中的位置。今生的兄弟情還不夠,來生我們繼續做兄弟。

《水調歌頭》只是為了賞月?這份千古典範的兄弟情你知道嗎?


05 終相見


由於“烏臺詩案”,蘇軾的職位一貶再貶,這次由惠州被貶到儋州的時候,蘇轍也將被貶到雷州,兄弟二人在廣西藤州的地方見了面。

此次見面之後,蘇軾將要渡海到荒蕪人煙的海南任職,不知道這輩子還能否見面,心中無限悲涼,所以兩個人在路上走得很慢。

到達雷州後,蘇軾犯了痔瘡,疼痛難忍,一晚上都在呻吟,蘇轍也一晚上沒有休息,坐在哥哥的床前,給自己的兄長念陶淵明的《止酒》詩,勸誡他把酒戒了。

第二天早上,蘇轍陪著哥哥來到海邊,此次海邊一別是他們兄弟二人的最後一面。

蘇軾與蘇轍分別以後,蘇軾在海南生活了三年,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蘇軾得以北返,在北歸的途中,病逝於江蘇常州,一代大文豪就此隕落,終年66歲。

《水調歌頭》只是為了賞月?這份千古典範的兄弟情你知道嗎?


蘇轍為兄長作了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墓誌銘之後,歸隱在家,74歲時病逝於河南許昌。

從古至今,兄弟二人同為文學家的,只有三對比較有名。

魏國的曹丕和曹植,宋朝的蘇軾和蘇轍,以及民國的魯迅(周樹人)和周作人。

最為有名的,最有兄弟情的莫過於“二蘇”。

尤其是“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更希望蘇軾與蘇轍生生世世為兄弟,相視而笑,相對作詩。

《水調歌頭》只是為了賞月?這份千古典範的兄弟情你知道嗎?


千載風雨抹不掉他們兄弟二人的足跡和情懷。他們患難與共,憂傷互藉,在中國文學史上成為一對最耀眼的兄弟。他二人的兄弟情永遠照亮著我們成長路上的苦惱。

人生天地間,骨肉有幾人?

有兄如軾,有弟如轍,此生足矣。

《水調歌頭》只是為了賞月?這份千古典範的兄弟情你知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