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人:你究竟有幾個好“兄弟”?

中國男人非常喜歡跟別人互稱“兄弟”。一頓大酒喝下來,原本不認識的人立馬勾肩搭背、稱兄道弟,做出一副相見恨晚的架勢。兩個陌生人在一起吃飯,談到另一個只有一


中國男人:你究竟有幾個好“兄弟”?​面之緣的人,也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某某啊,那是我的好兄弟”。於是大家找到了共同的話題,聊天得以進一步推進。

我感覺,“兄弟”這個詞現在用得過濫,過於隨便。“兄弟”這個詞語中本應蘊含的“情義”的成分越來越淡化,以至於“兄弟”越來越不值錢了。

“兄弟”一詞,《爾雅·釋親》釋之為:“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泛稱意氣相投或志同道合的人。亦以稱友情深篤的人。

歷史上有很多關於兄弟的感人肺腑的故事。如劉關張桃園結義、海誓山盟。後關羽受魏、吳夾擊,戰敗被孫權抓住後處死。張飛聞知關公被害,悲痛欲絕,下令軍中限三日內製辦白旗白甲,掛孝伐吳。兩名部下因畏懼完不成任務,趁夜深人靜殺害了張飛。而劉備得聞張飛之死,不聽諸葛亮勸阻,率兵80萬復仇東吳,又被東吳大都督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所破,逃至白帝城鬱鬱而終。劉關張兄弟三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兄弟情深為後世所傳頌。

與劉關張轟轟烈烈、熱血沸騰的兄弟感情相反,歷史上也有些兄弟情義,看上去平平無奇,偏偏又厚重如山。如竹林七賢中的兩位,嵇康與山濤。嵇康與山濤交好,但二人性格截然不同。嵇康厭惡官場仕途,偏偏山濤真心誠意地推薦嵇康為官。嵇康一怒之下寫了一封絕交信給山濤。但嵇康雖然寫了著名的絕交書,臨終前卻對自己十歲的兒子嵇紹說:“只要山濤伯伯活著,你就不會成為孤兒!”果然,後來嵇康為小人所害,對嵇紹照顧最多、恩惠最大的就是山濤。

在古代,兄弟絕對不是隨隨便便的一個稱呼。兄弟意味著相識時志趣相投,惺惺相惜,相交時誠心以待,光明坦蕩,蒙難時忠誠可靠,性命相托。元曲有唱詞:“兄弟如同手足,手足斷了再難續。”

而如今,“兄弟”卻變了味。喝個大酒,加個微信,留個號碼,就是“兄弟”了。而真正面臨困難,需要“兄弟”幫襯一把的時候,“兄弟”們常常“不在服務區”。說到底,是現代人的攀附心態在作祟。大底是看到對方有點利用價值,能為我所用,於是主動攀附。下次談將起來,立刻就大言不慚:某某是我兄弟。趁機投機勾連。百年前梁啟超先生談及社會十大俗,其一就是“每與人言,必談及貴戚”,與當下這種功利主義心態,何其之像。

相識時不看志趣愛好、人品修養,看的是身家財富,社會階層;相交時不能肝膽相照,相濡以沫,而是處心積慮,投機鑽營,臨危時也不能互相扶持,患難與共,而是見利忘義,避之不及。這樣的“兄弟”,不要也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