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縣築牢“脫貧不返貧”防線

“在外打工,不如在家跟著鎮裡的合作社養豬掙錢。”錦州市義縣稍戶營子鎮花爾樓村脫貧戶李學柱說。2017年,建檔立卡貧困戶李學柱成為義縣弘盛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社員,如今他每年的合作社分紅和養豬收入超過1萬元,靠養豬實現了脫貧。

義縣通過實施“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不斷促進全縣農業產業增效、農民生活增收。利用扶貧資金,稍戶營子鎮開發“公司+農場+貧困戶”養豬項目,全鎮14個村實現整體脫貧。

今年以來,義縣加大力度推動產業扶貧項目與“三變”改革無縫對接,全縣目前共實施產業扶貧項目283個,實現了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空殼村全部“清零”。

2019年年底,義縣經過不懈努力成功摘掉了省級貧困縣的帽子,但是全縣仍有1467名年人均純收入50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為此,義縣通過不斷提升扶貧精準化水平、積極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等舉措,確保扶貧工作的連續性、穩定性,防範大面積返貧風險,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

據瞭解,義縣今年將進一步完善扶貧信息管理中心,通過大數據平臺查詢系統可以精準查詢每個貧困村、貧困戶的基本情況,以及幫扶人、幫扶單位、幫扶舉措和項目落地情況,對返貧和新發生貧困人口,將根據致貧原因和幫扶需求,及時提供動態幫扶,實現資源共享、動態管理。

在鞏固脫貧成果方面,義縣堅持“三級書記”抓扶貧,進一步完善了領導幹部包保制度,實行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對徘徊在貧困線邊緣的脫貧戶,建立健全脫貧退出動態監測和防範返貧長效機制,持續強化幫扶措施,確保每名貧困戶至少有兩種以上產業扶持的增收渠道,並通過政策扶持、納入低保等措施,築牢精準脫貧的“最後防線”,確保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不返貧。

在“三變”改革工作中,義縣結合農業“111”工程,激活農村發展內生動力,通過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盤活資產、資源,為推進“三變”改革奠定基礎。以聚糧屯鎮孟家屯村為例,該村採取“合作社+村集體+村民”模式,全村334戶3367畝耕地全部入社,發展裸地菜等高效農業,村民每年每畝保底分紅500元,村集體年增收3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